近两天公众号上交流,有位叫静水的朋友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规律。请问,牛耕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是怎样?”“牛耕生产力是什么生产力?换一个问法。当年农民用牛和人力翻土时,农村的社会生产力是什么?物质生产力是什么?”
在这里就涉及到了我国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分析我国社会生产力状况,从而明确我国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适应状态,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人民公社制度是我国由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化国家的根本转变的关键,认识和分析我国从农民个体经营的生产方式到人民公社集体生产方式的生产力性质变化及生产关系的转变,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什么一个一穷二白的农业大国能够在短短的二十多年实现工业化,而且人口从5亿多人变成了10亿多人。这种根本性的变化,与我国采用的社会主义合作化过程与公社化进程是息息相关的。
既然我们要讨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的问题,那么,我们就要了解一下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性质相适应原理的基本知识。
一,如何认识社会生产力?
如何认识社会生产力?
这是一个必须明确的重要问题。人人都知道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性质相适应的基本原理。但是,运用这一原理所产生的认识却是千差万别的。在这里,存在着一个如何认识社会生产力的问题。
现在我们需要来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即生产力一般与个别的问题。
生产力的确有一般与个别的区别。但是,“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如此等等”(列宁,《哲学笔记》第409页)。
生产力的确是一切社会生产所共有的,是生产的一般,但是,这个生产一般只是许许多多的生产个别中的抽象而已。不能想象,离开了个别的特殊的社会生产,还会存在着其它的“生产一般”。因此,当我们谈到具体的生产,例如封建社会生产,资本主义生产,社会主义生产时,自然这里也必然地会存在着与这些生产个别相联系的封建社会生产力、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生产力等等个别的生产力概念。
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是相通用的,生产力只是“社会生产力”的简称。它是指在现实社会生产中发生实际作用、能够生产使用价值的力量的总和,它不仅是一个社会范畴,而且也是一个经济范畴,不仅包含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包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经济大辞典》第15页。张跃庆张念宏主编;海洋出版社1992年8月出版)。
马克思说过:“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相互影响。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影响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时期”,“在当前考察的场合,自由工人和他的生产资料的分离,是既定的出发点,并且我们已经看到,二者在资本家手中是怎样和在什么样的条件下结合起来的一一就是作为他的资本的生产的存在方式结合起来的”(《马恩全集》第24卷第44页)。
从这里我们看到,现实中的生产力,都是社会生产力,即都是与一定生产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生产力。而且在这里,马克思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基本特征,即资本主义生产力是作为资本家“资本的生产方式结合起来的”;在《共产党宣言》则更明确地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这里把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基本特征讲得是非常直白:那就是生产资料居于支配地位,生产劳动只是生产资料增殖的辅助手段而已,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从这里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在马克思那里,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范畴是非常明确的。
遵从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分析和研究方法,根据社会主义生产力形成的客观条件和历史前提,形成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基本范畴,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二,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基本原理的要点。
1,对生产力我们可以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来考察,也可以从生产力诸要素相互关系来考察。在这两个方面中,生产力发展水平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而生产力诸要素的相互关系则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2,生产力发展要求也可以区分为两个方面,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发展要求,我把它称之为生产力发展的自然要求,这种要求由于历史的、地理的、行业和部门的区别而具有多样性和易变性的特点,并处于经常变化之中;由生产力构成要素相互关系基本特征决定的发展要求,我把它称之为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要求,这种要求由于生产力构成要素相互关系相对稳定而处在稳定状态,并具有单一性和同一性的特点。经常变化的自然要求和相对稳定的社会要求有机结合形成一定阶段的生产力发展的特殊要求,这种要求是通过经济体制来全面体现的
3,具体的生产力不仅是物质生产力,同时也是社会生产力。其中物质生产力体现生产力发展的自然属性,决定生产力发展的自然要求;社会生产力则体现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属性,决定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要求。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现实的生产力,形成生产力一定阶段特殊发展要求。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生产方式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两者是互相依赖,相互影响的。离开生产力来谈生产关系或离开生产关系谈生产力是没有意义的。
为了把生产关系具体化,我们不妨把生产关系区分为社会所有制形式和相应的经济体制两大部分。这两部分的结合虽不能说是生产关系的全部,但却是决定生产关系整体的基本要素。
6,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适应应该是以社会所有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形成生产关系整体与生产力发展的特定阶段的发展要求相适应。这种适应至少包括五个方面的对应关系:
⑴,社会所有制形式体现生产力构成要素相互关系的基本特点,两者互相依赖,互相影响;
⑵,经济体制必须同时体现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要求和自然要求;
⑶,经济体制必须同时与社会所有制的基本特点相适应;
⑷,宏观经济体制必须与微观经济体制相适应;
⑸,管理体制必须与分配体制相适应。
7,对具体的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的考察必须从具体的生产方式出发,即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结合在一起的活的有机体进行考察。
三,如何看待我国公社化前后的农业生产力及其性质变化?
如前面所述,要看待生产力,必须要从某种特定的生产方式中去了解和认识。因为所有的生产力都是现实的生产力,都是个体的、个别的社会生产力。
就我国农业的发展而言,建国后进行了土改,把田分给了农民,从而形成了农民的个体生产方式。之后,又经过互助组、低级社、高级社再到人民公社,然后人民公社又从社为单位核算进一步调整为生产队为单位核算。在这里,经历了农民的个体生产方式、集体生产方式;在1983年之后,又进一步转变以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个体生产方式。
在这里涉及到生产力的两对概念:
第一是个体化生产力和社会化生产力的转变。在开始一个阶段,即土地之后的农民个体经营方式,这时的生产力是原始、个体性质的农业生产力;而随着合作化的发展,农户之间由于土地和生产资料的合作进一步向单纯的劳动合作转变。到生产队模式形成时,这时的农业生产力已经是结合形式的生产力,是社会化的生产力。虽然同样是以人力和畜力为基础的农业生产力,但结合形式的生产力与个体形式的生产力是有本质区别的。
第二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区别。这是生产力的社会结合方式的区别。在生产资料与生产劳动两个方面中,如果生产资料居于支配地位而起决定作用,生产劳动只是处于从属地位,那我们把这种生产力叫做资本主义生产力;反之,如果在生产力的两个方面中,生产劳动居于支配地位而起决定作用,生产资料只是处于从属地位,那么,这种生产力就是社会主义生产力。这两种生产力有两种不同的发展要求:前者为资产所有权的要求,后者为劳动所有权的要求。因此,区别生产力社会结合方式的特点是十分重要的。
以上提供了分析我国农业生产力性质、特点及其发展过程分析的基本框架。以此后的文章中,我将采用这一基本框架进行分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