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事务治理工作,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2014年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进一步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指出“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民族互嵌的概念。2021年8月27—28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民族互嵌的概念得到了全面发展。2023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至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互嵌的相关论述不断完善和成熟,更好地指导了民族互嵌社区建设工作。加强民族互嵌社区建设是新时代党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体现和内容,同时对做好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民族互嵌社区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诸如互嵌的“意愿”被动、互嵌的“程度”偏低、互嵌的“层次”不深、互嵌的“效应”短期等,这些问题背后的实质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互嵌相关论述认识不透、理解不深,进而导致民族互嵌社区结构建设不充分。因此,为进一步做好民族互嵌社区建设工作,以民族互嵌社区为阵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从结构性建设的视角,认清民族互嵌“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等内涵与机理问题,进而找到完善民族互嵌社区结构性建设的对策与理路。
一、民族互嵌的科学内涵
总体上讲,民族互嵌社区是多民族相互嵌入和多民族社区建设的新视角,是多民族社区共同体建设的方法论,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实践可操作的抓手。具体而言,关于民族互嵌社区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认识和理解。第一,主体层面。民族互嵌指的是中华各民族之间的互嵌,推动互嵌的主体是所有民族,既包括汉族,也包括55个少数民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流动的速度不断加快,各民族之间大杂居、小聚居、分散杂居的状态更加普遍,各民族间的生产生活自然地汇集在不同领域,并要求实现不同情景下的协调、合作、和谐、共存。第二,内容层面。具体又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理解。在类别上,各民族之间的互嵌,既包括物质维度的互嵌,也包括心理维度和精神维度的互嵌,物质维度是基础,心理维度和精神维度是方向。其中,心理维度的互嵌是个人层面的,精神维度的互嵌是社会和国家层面的,是民族互嵌的高级层面。在形式上,各民族之间的互嵌,包括居住环境的互嵌即“共居”,受教育及知识的互嵌即“共学”,工作及相关事务上的互嵌“共事”,生活及休闲娱乐上的互嵌即“共乐”。实质上,“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构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条件。在场域上,各民族之间的互嵌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不同场域的互嵌,体现在社会系统中不同领域、不同内容,是全面的、整体的互嵌格局。第三,目的层面。新时代,各民族互嵌社区建设的目标是在新环境、新条件下,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打造一种新型、多向、平等的社会结构模式,以应对国内外影响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的负面因素,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做好新时代民族事务工作,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民族互嵌社区建设的发展方向
民族互嵌社区建设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历史基础。我国历史上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近代中国的民族运动和民族主义所反映的就是中国各民族逐步觉醒的历史过程。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就是各族人民自觉性不断提升,守望相助共同创造的,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第二,情感积淀。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结构格局,多元组成一体,既表明追求“大一统”的观念在各民族心中根深蒂固,也说明中华民族作为“国家民族”的地位未否认56个民族具有的“民族”地位。因此,由多元到一体,是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必然结果,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追求。第三,现实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处理我国民族事务,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保障。实践证明,我国的民族政策是科学的、有效的,是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正确认识民族事务的性质与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两个结合”的中国化过程,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认可和拥护。特别是新时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新时代民族工作取得了全面发展,中华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是一家人,为民族互嵌创造了现实条件。当然,现实中,我国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如何在历史基础和情感积淀前提下,继续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艰巨课题,而民族互嵌是应对这一课题的有效出路。
三、民族互嵌社区结构性建设的实践思路
民族互嵌社区结构性建设的实践思路,主要体现在构建民族互嵌的指导思想、核心机制、主要路径三个层面。第一,指导思想。构建民族互嵌社区结构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是一家,全国各族人民都是大家庭的一员,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质上,构建民族互嵌的指导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关民族工作内容的呈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基本要求。第二,核心机制。构建民族互嵌的核心机制必须依靠和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随着城镇化建设和社会流动加快,各民族分散杂居状况使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频繁,这就更加需要搭建交往交流交融大平台,引导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具体是在关注民族交往的基础上,促进民族之间的深入交流,使各民族之间通过交往认识、熟悉、认可、接纳对方。交往是一种形式,交流才能进一步增进感情,增强向心力。交融是最终的状态,各民族在交往、交流基础上,实现个体之间、局部空间内的和谐共处后,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有深刻而牢固的历史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也是基于此。”那么,这就意味着各民族实现交融后,实现的认同是深层的而不是浅层的,是群体性的而不是个体性的,是全局性的而不是局部性的,这足以说明交融机制的重要性。第三,主要路径。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进步重要论述看,对于如何构建民族互嵌社区结构,给出了基本的策略和路径指导,具体包括教育、就业、学习、多主体参与等,这必须要通过社区管理者和社区各族居民,依靠政府支持和引导,合理配置社区公共资源得以实现。于是,各级地方政府如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进步重要论述的指引,进一步结合地方社会,制定符合实际的实施方略和操作办法,是构建民族互嵌社区结构的关键所在。
民族互嵌既是在社区结构中推进和达成的,也是一种经过努力建设达成的良性的社区结构。因此,讨论民族互嵌必须专注于社区结构的建设,民族互嵌建设根本上就是要构建民族互嵌的社区结构。必须在充分认识是什么、为什么的基础上,各民族互嵌社区结合自身的实际与特点,探索多元有效的“地方性实践”,推动民族互嵌社区结构性建设走深、走实,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刘占勇、李金均系中南民族大学科学研究发展院助理研究员;哈正利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教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