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汇聚基层力量 激发群众活力——深度推动人民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汇聚基层力量 激发群众活力——深度推动人民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汇聚基层力量 激发群众活力——深度推动人民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对策及建议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治理的力量源泉,是基层治理的建设者、参与者、维护者和最大受益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治理的力量源泉,是基层治理的建设者、参与者、维护者和最大受益者。近年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坚持“治理过程让群众参与、治理成效让群众评判、治理成果让群众共享”,着力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热情,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面了解我县人民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现状,深度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动力和活力,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2021年以来,县政协组织部分委员组成调研专班,深入全县7个乡镇、12个村(社区),围绕“汇聚基层力量、激发群众活力”开展了深度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从调研走访和实地调查了解的情况看,我县人民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普遍得到明显提升,但也还存在热情不高、活力不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事不关己。大多数老百姓每天起早贪黑都在忙自己屋里房外、田间地头的事情,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过问村里的事,也不愿意过问。有的群众认为村里的公益事业、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矛盾纠纷调处是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事,和自己关系不大,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心态。

(二)事不知情。五峰山大人稀,人民群众居住分散,党务、村务、事务的公示公开,除了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公开外,一般都张贴在村务公开栏,除了村委会周边的群众关注一下外,居住比较偏远的群众客观上存在“不知情”、“不知道村里干了些什么”的问题。

(三)事不参与。村(社区)组织集体活动、召开村民会议、调处矛盾纠纷的过程中,很多人民群众由于各种原因不愿意参加,有的“害怕”参与活动,有的不愿意“出风头”,有的心存顾虑“可能得罪人”,有的担心影响邻里关系。

(四)事不满意。随着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我县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村庄环境、居住条件、医疗卫生等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得到了全方位的改善。但有的村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与其他地方相比提升还不明显,不同地区的生活、收入差距还有逐步拉大的趋势,与老百姓的心理预期不相匹配,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还有差距,群众不满意的情况依然存在。

二、原因分析

通过分析,调研组认为,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智力的热情不高、活力不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凝聚力不强。部分基层组织力量薄弱,能力不强,缺乏凝聚力、感召力、公信力,群众信任度、满意度低,没有一呼百应的魄力和威信,基层战斗堡垒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二)透明度不高。部分村(社区)未及时公开与群众利益相关的各类事项,在有效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积极搭建平台、畅通群众利益表达渠道、提高群众参与度等方面,工作方式单一、方法简单,透明度不高,导致有的群众对村里很多工作不知情、不清楚,也不愿意过问。

(三)参与度不紧。部分农村居民受传统观念和知识文化水平等因素制约,在参与基层治理的过程中热情不高、意识不强、能力不足。

(四)满意度不优。在基层经济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中,伴随产生了一些突出矛盾纠纷,特别是在山林土地、项目建设、征地拆迁、家庭矛盾、村庄环境等方面,基层组织未能及时调处,对一些不少长期积累下来的疑难杂症未有“良方”对策进行化解,有的怕得罪人选择沉默、不愿意站出来说公道话,导致部分群众对工作不满意。

(五)获得感不充分。部分监测户、边缘户返贫的风险依然存在,稍有天灾人祸就会返贫。加上便民服务的水平不高、能力不强,还有一批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和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的关心关爱力度不大等,老百姓的获得感仍然不充分。

三、对策及建议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与群众利益休戚相关、密不可分。当前,五峰正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期,调研组认为,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党建引领的社会参与制度,逐步建立起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着力把班子盘活、人心盘齐、产业盘旺、基础盘牢、事情盘拢,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动力和活力,加快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为此,我们建议:

(一)坚持党建统领,汇聚治理活力。一是聚焦“筑堡工程”。抓好以村(社区)两委班子特别是党支部班子的建设,尤其要抓好党支部书记的选配和培养,加强网格员、后备干部和社区工作者的选配。工作中要做到“群众在最困难的时候第一个去帮助、群众在受灾害的时候第一个去现场、群众在有委屈的时候第一个去安慰、群众在讲奉献的时候第一个去鼓励、群众在谋发展的时候第一个去服务”,增强“一呼百应、万众一心”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激发群众参与村务、参与事务、参与治理的激情。二是延伸服务触角。把党组织向网格、小区、楼栋等延伸触角,建立党小组,发挥党员的引领作用,收集诉求、宣传政策、调解纠纷、便民服务。三是发展集体经济。各村(社区)要依托主导产业,鼓励支持成立茶叶、蔬菜、中药材、中蜂、水果等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在带动群众增加收入的同时,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升为人民群众办事服务的基础保障,进而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激情。

(二)深化议事协商,搭建参与平台。一是搭建议事协商平台。通过联席会议、民情恳谈、议事协商等制度化平台,召开议事恳谈会、听证会、屋场会、“火塘夜话”等形式,广泛听取民意、汇集民智,打造发现问题、快速流转、分类解决的治理闭环,统筹解决群众所需所急,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共治的格局。二是搭建群众参与平台。着眼人民群众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培育和发展各类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的社区社会组织,引导群众参与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让群众广泛参与到各项社会事务之中,既提升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又充分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发挥他们在创新社会治理、服务保障民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三是搭建网络信息平台。在畅通线下参与渠道的同时,进一步拓展群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促进社会沟通,改进管理和服务。利用综治一体化平台,形成微端融合、服务联动的智慧政务网,让群众通过手机“宜格微治理”、电脑等终端参与讨论、投票、监督等活动,不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四是搭建便民服务平台。加强治理能力建设,在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精细化服务上下功夫,提高数智化建设水平,科学合理划分农村网格,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真正打通便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三)突出乡约立规,畅通参与渠道。一是要完善村规民约。结合各村实际,组织群众讨论修改完善,扩大群众的知情参与面,加强村民的自治和自我约束。二是推进事务公开。推进“四议两公开”制度,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村级事务,把村级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路径、农村优抚对象评定等村级重大事务,都必须经过“四议”和“两公开”的程序,以保障村民的知情、参与和监督,形成发扬民主、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良好工作局面。三是丰富活动载体。结合五星级文明户评选、村庄环境整治、禁赌禁毒宣传等相关活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引导“民事民议、民事民管、民事民办”。四是发挥“民间组织”作用。发挥红白理事会、村民理事会等的作用,引导群众参与村、社区的文化宣传、纠纷调解、产业发展,帮助群众办好红白喜事,做到红事小办、丧事简办。

(四)注重法治引领,增强制度支撑。深入开展法律进村宣传活动,大力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健全相关法规,明确权利义务,使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不断创新基层警务模式,完善“一警三专N员”的基层治理队伍。加强基层普法宣传教育,为群众提供人民调解、诉前调解、法律援助等公共法律服务,提升群众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引导其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手段化解矛盾、破解难题、维护合法权益;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及时回应群众诉求,保障群众权利,维护法律权威,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促进群众依法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五)推动乡贤共治,夯实多元基础。一是选树乡贤。结合实际,组织实施乡贤回归、选树、共治、培育、关爱等五大行动,整合乡贤资源、凝聚乡贤智慧、汇集乡贤力量。二是发现乡贤。通过“树乡贤”,在退休的老干部、教师、“两代表一委员”、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带头人、带头致富的能人等中发掘、选树一批成长于故土、奉献于乡里,在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公道正派、热心公益、遵德守礼的乡贤。三是用好乡贤。引导乡贤结合自身特长参与基层治理,发挥乡贤在产业发展、普法宣传、纠纷调解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引导人民群众全民学习乡贤,营造“学习乡贤、崇尚乡贤、争当乡贤”的良好氛围,不断夯实多元共治基础。

(六)增强邻里关爱,营造和谐环境。一是营造和谐氛围。鼓励人民群众友善互助、邻里和睦,用友善宽容搭建沟通的桥梁,用守望相助共筑精神家园,营造以邻为德、以邻为善、以邻为亲、以邻为乐的邻里氛围,经常开展“聊一回天、献一片情、解一份忧、帮一个忙”,共同打造和谐家园。二是吸纳社会力量。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慈善机构等联动合作,广泛大力开展邻里互助、关心关爱、互动交流活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专业化需求。三是关注特殊群体。在城镇社区成立专业的社区组织,培养专业社工或者本乡本土不走的社工,为“三留守”人员(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关爱提供专业特色服务。

(七)强化应急处突,保障安居乐业。一是强化宣传发动。要因地制宜加强宣传,让群众入脑入心、增强灾害预防意识。二是强化监测预警。根据各地不同的灾害特点,制定相应预案,动员人民群众参与监测点的监测。三是强化应急处突。组织民兵、预备役、警务人员、医务人员等,整合力量,招募志愿者,鼓励人民群众参加志愿服务,并开展应急演练,组织群众自救互救,参与抗险救灾、人员转移安置和维护社会秩序,切实提高应急处突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上一篇: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前提、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下一篇: 科技创新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