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上)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历史条件不同,因而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
1.英国是典型的殖民帝国
英国是最早掠夺殖民地的国家之一。早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便进入了侵占殖民地的阶段。17世纪中叶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英国便开始建立自己庞大的殖民地。对殖民地的血腥掠夺成为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18世纪中叶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后,殖民地所起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它不仅是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最理想的商品市场,也是最理想的原料供应地。在那里,英国资产阶级享有独占的种种特权。因此,英国从19世纪初开始更加大规模地进行殖民侵略,到1860年时已占有殖民地650 万平方公里,人口达14510 万。在19世纪中叶,英国一半以上的工业品主要在外国市场上销售,国内消费的大部分原料和粮食,也主要靠国外供应。例如,当时英国80%的棉织品输往国外,而棉花则全靠国外供应。同时,英国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也开始成为它进行资本输出的有利场所。因此,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剥削与掠夺是英国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和世界其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样,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英国殖民帝国的特点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首先,英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是同残酷掠夺殖民地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例如,19世纪80年代,英国在南非的最大的垄断组织德.比尔斯金刚石开采公司,就是在掠夺南非的金刚石和黄金的过程中形成的。纺织业中的印花布托拉斯,也是靠掠夺殖民地起家的。此外,还形成了垄断殖民地原料生产的国际垄断组织,例如,在远东和中近东,1907年英国资本和荷兰资本共同创立了英荷壳牌石油公司,1909年又成立了英伊(朗)石油公司。
英国银行垄断资本的发展,更是与对殖民地进行大量资本输出有关。在19世纪中叶,英国已有一定数量的资本输出,在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中,又进一步扩大了资本输出。英国资本输出在1875年为14亿英镑,到1913年增加到40亿英镑,增加了近2 倍,在帝国主义各国资本输出中占据首位。其中半数以上投放在英国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资本输出的增加,扩大了银行业务,从而推动了银行业的集中和垄断。同时,也使英国在国外的银行迅速发展。1904年,英国设立在殖民地的有50家银行,2279家分行。到1910年殖民地银行增至72家,分行增至5449家。
其次,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更加疯狂地夺取殖民地。英国在其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对殖民地的严重依赖,使它的产品的对外竞争能力日益削弱。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已从1870年以前的第一位降至80年代的第二位,20世纪初,更屈居第三位,丧失了作为" 世界工厂" 的资本主义强国的地位。因此,它更要加强殖民掠夺,凭借对殖民地原料和市场的垄断维持自身的经济发展。它依仗其海上霸权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发动了一系列殖民战争,侵占了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的大片土地,扩大了势力范围。到1914年,英国占有的殖民地面积为3350万平方公里和人口39350 万人,为它本土面积的11.7倍和人口的8.5 倍。
此外,这一时期,英国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投资,成为控制和掠夺这些地区人民的重要手段。它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投资,主要用于修筑铁路和公路,开发矿山和种殖园。这除了便于进行军事和政治控制外,也是为了把这些地区沦为它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如印度和埃及成了英国的棉花产地,加拿大成了英国的谷仓,澳大利亚成了英国的畜牧场,而撒哈拉以南非洲成了英国的重要矿产原料和贵金属产地。英国对殖民地的商品输出也迅速增加,1870-1874 年,英国的出口总额中,输往各殖民地的占25.6 %,1885-1895 年占35%,1913年占37%。英国对外投资的收入,1911年达到1. 94亿英镑,这不仅超过了对外贸易收入,也超过了英国工业的收入,殖民地成为英国帝国主义的生命线。
英国占有的殖民地最广大,对殖民地的掠夺最疯狂,而殖民地对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最深刻,最巨大,从而也就使英国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中进行殖民侵略和殖民掠夺的典型。
2.法国垄断资本主义的高利贷性质
法国垄断资本主义具有的高利贷性质这一特点,是在法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在封建统治时期,由于广大小农经济的存在和深重的封建剥削,法国的高利贷就十分发达。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资本主义关系的发生,高利贷资本在原始积累过程中得到发展。法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国债制度。由于频繁的对外战争耗费了巨额军费,封建王朝庞大的机构开支惊人,加之封建统治阶级奢糜生活的挥霍,君主专制政权经常感到财政困难。国库空虚,不得不经常举借国债。这就为高利贷资本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活动场所。第一次正式国债,发行于1522年,利息率为8 %。随着国债的日益增多,利息率也越来越高,甚至高达20%。法国国债大都由拥有大量货币的大金融资产阶级承购。资产阶级通过对国家大量贷款来赚取钱财,积累货币资本,使法国资本主义一开始就具有高利贷性质。
在16至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通过原始积累的种种方式所获得的资本,很大部分没有投向生产企业,而转化为高利贷资本。这是因为法国根深蒂固的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和残酷的封建剥削,使农业十分落后,农民生活极端贫困,国内市场狭窄;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虽已开始,但农民与土地分离的过程却进展缓慢,自由劳动力的形成不顺利;在封建统治下,工商业活动一直被视为" 贱业" ,并横遭干涉,专制王朝可以任意增加捐税,任意决定企业的存废。加上当时战争频繁,社会经济动荡不安等等因素,都阻碍着资本投向生产企业。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高利贷资本获得了进一步发展。这是由当时的种种经济和政治因素造成的。
首先,革命后所形成的广泛小农经济和工业中的大量小企业,为高利贷资本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场所。特别是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与高利贷资本的发展紧密相联。革命后,广大小农虽然从封建的奴役中摆脱出来,但又被套上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深重枷锁。农民不仅要负担资产阶级国家沉重的土地税和繁重的间接税,而且还要遭受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剥削。因此,小农日趋贫困,又不得不陷入高利贷的罗网。到19世纪40年代末,法国农民,仅以土地作抵押的债务就高达80亿法郎。小农为了保住自己的一小块土地以维持生计,不仅要把自己的剩余产品交给高利贷者,甚至要把自己的一部分口粮,也奉献给高利贷者。后者为了能长期吮吸小农的膏血,并不急于夺取小农的土地,而是把小农束缚在土地上。
其次,革命后法国政局不稳,农业生产落后,国内市场狭窄,加上法国缺乏主要的工业原料,影响了工业生产的利润。所有这些,都限制了资本向工业投资,使资本转向高利贷。同时,在革命后的几十年中,政局几经变换,国家财政经常处于困难状态,常常出现财政赤字,这为高利贷的投机活动提供了机会。他们利用国家财政困难,从事债务投机,以获取丰厚的利息收入。特别是在金融贵族掌权的七月王朝时期,年年有新的财政赤字,每隔四五年,就发行一次新的公债。到1848年,国债达55亿法郎。国债成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的主要来源。
最后,19世纪70年代之前,正是各国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时期,法国也正在进行工业革命,迫切需要大量资金。这就使得金融资本家得以通过投资、证券交易以及商业投机活动而大发其财。这个时期,信贷事业获得空前发展,信贷资本发展之快,是工业资本望尘莫及的。银行的借贷和交易额,在1826年为60亿法郎,1847年激增到440 亿法郎。但银行对正当的工商业信贷活动却极为有限,而把资本大量用于投机活动。50至60年代,大银行、交易所和各种投机性经济组织纷纷建立,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日益增强。
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在生产和资本集中的基础上形成了垄断,完成了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过渡。高利贷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也最终形成。这个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银行资本的发展,大大超过工业资本的发展。从19世纪70年代起,由于巨额公债的发行,工业生产的增长以及因物价上涨所造成的商业繁荣,银行信贷事业获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除了原有的金融机构之外,又普遍地创立了许多新银行。到19世纪末,法国银行业已经拥有雄厚的实力,特别是几家大银行在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生活中起着重大作用。20世纪初,法国又成立了许多银行。1908年,全法国有266 家银行,最著名的" 三大银行" 是里昂信贷银行、国民贴现银行和总公司。高度发展的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相溶合,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形成了金融资本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统治。法国银行资本的迅速发展,还表现在设于殖民地的银行及其分行。1904年,法国已有20家殖民地银行和136 家分行。
其二,资本输出主要不是直接的生产投资,而是采取贷款的形式。法国的资本输出一直居于世界第二位,仅次于英国。在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随着垄断形成,出现了更大量的" 过剩资本"。在国内市场萎缩,工业发展不充分的条件下,高利贷资本家把大量资本输出国外,以寻求高额利润。法国资本输出总额,从1869年的100 亿法郎,增至1890年的200 亿法郎,再增至1914年的600 亿法郎。短短40余年间,激增了5 倍。法国资本输出与英国不同。英国主要将资本输往殖民地,而且大多是直接投资,而法国则采取借贷资本的形式,贷放给殖民地或其它国家的政府,或购买那里的国家公债,以攫取巨额的债务利息。法国的资本输出主要是对欧洲,以沙皇俄国最多。这是与法国在欧洲争霸斗争的形势密切相关的。法国是欧洲的大国,一向是争霸欧洲的主要角色。但是从1871年普法战争失败后,却被大大削弱了。而且法国经济发展缓慢,德国的力量已经迅速超过了它。面对德国这个强敌,法国不得不利用资本输出作为外交斗争的重要手段,用贷款形式拉拢其它国家。
由于法国资本输出具有上述特点,法国垄断资本主义就具有了明显的高利贷性质。
3.德国是容克和资产阶级统治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虽已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但无论在经济基础或在上层建筑方面,都还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形成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联合统治的特点。这个特点形成的过程,也就是容克同资产阶级日益融为一体的过程。
德国,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就已经初步融合。
19世纪30-40 年代,德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增强了资产阶级的力量。但是,国家政权掌握在容克手中,政治上还保持着分裂割据的局面,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封建制度和国家不统一的阻碍。因而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废除封建统治和实现国家统一。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政治上的四分五裂,资产阶级没有形成一支对抗封建制度的强大力量,在184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中表现得极其软弱无力。同时,它也因为惧怕日益强大的无产阶级而与封建势力妥协,叛卖了革命。革命的失败,使容克的统治得以继续。
以保留封建残余为特征的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普鲁士式道路" ,保存了地主土地所有制,使容克(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有了经济基础。德意志整个国家制度长期保存着容克性质,保留了半封建的君主政体和根深蒂固的军阀制度。经济上,长期保存着浓厚的封建因素,这一方面使广大农民和工人,因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剥削,购买力十分低下,造成国内市场狭小;另一方面,使农业生产的发展比较缓慢,农业日益落后于工业,国内的粮食问题和工业原料问题十分严重。因此,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对外扩张。富有军国主义传统的容克也要求扩大地产。这种加紧夺取国外市场和领土的共同要求,使容克和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紧密勾结,把德国变成特别富有侵略性的军国主义国家。
此外," 普鲁士式道路" ,也使容克经济逐渐转化为资产阶级- 容克式经济。在1848年革命以前,由于农奴制改革,已经有一大批地主开始以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业,并利用农民缴纳的赎金建立起酿酒厂、制糖厂、面粉厂、锯木厂等企业。1848年革命以后,有越来越多的容克采用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这不仅使容克大发横财,而且促使他们日益资产阶级化。由此,他们的利益同资产阶级的利益日渐接近。他们不但从政治上,也从自己的经济利益上,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在1871年普法战争胜利的基础上,德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并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但是,德国是在容克(地主)阶级领导下实现国家统一的,国内无论在政治上或经济上都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容克同垄断资本更加日益紧密结合,融为一体。
在经济上,容克和垄断资本家互相渗透、紧密结合。德国统一后,容克的势力得到加强,他们利用19世纪70-90 年代世界慢性农业危机对小农的打击,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地产。在易北河以东的普鲁士各省中,容克占有一半左右的耕地。他们在保持着半封建剥削的基础上,采用农业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并向工厂、银行投资入股,参加垄断组织。大工业资本家也购入大量土地,成为大土地所有者。这样,便进一步加强了容克(地主)和垄断资产阶级联合的基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统治着德国的就是垄断资本家同容克结成联盟的300 个金融巨头。
在政治上,具有根深蒂固的军国主义反动传统的容克地主阶级在国家政治统治中居于主导地位,包揽了帝国的一切军政要职。它同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的垄断资产阶级相勾结,形成容克地主阶级和垄断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实行半封建的君主政体和野蛮的军阀制度,残酷镇压人民。垄断资本和地主的严重剥削和残酷的政治压迫,使国内阶级矛盾不断加剧。两种对立的经济结构并存,造成国内市场越来越狭窄,农业日益落后,粮食、原料等问题日益尖锐。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阶级疯狂向外扩张,积极投入瓜分世界的斗争,走向殖民掠夺的道路。德国容克(地主)同垄断资本家集团,在这种对内镇压和对外掠夺的过程中融为一体,最终形成了独特的" 容克和资产阶级" 联合统治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