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强烈推荐两本《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麦肯锡入职培训第一课》。
图片来自豆瓣
《深度工作》是一本告诉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为想要创造较好工作价值则需要培养深度工作习惯,只有通过深度工作摒弃浮浅工作,提高专注力和抵抗分心的能力,才能让自己个人价值更高。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天之内承受的量比前人一辈子还多,身处的时代被各种信息所裹挟,新闻、广播充斥双耳,博客鱼龙混杂,各种碎片信息高度饱和的时代也意味着我们的注意力被分解得支离破碎,无论学习还是工作,你都面临着各种社交媒体的诱惑,麦肯锡在2012年一项调研发现,知识工作者平均每周有超过60%的工作是进行电子沟通和网络搜索,其他工作中则有将近30%的时间用于阅读和回复电子邮件,对于刚入职的新人使用网络工具权衡利弊有很大的好处,这本书更是一本戒手机的指南。
《麦肯锡入职培训第一课》教会我们使用逻辑思考能力,明白真正的逻辑思考能力是批判性思考加上逻辑性展开,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敏锐观察问题深究真正的问题本质得出自己的想法见解,然后用最适化的方式通俗易懂表达,就是逻辑思考,逻辑思考是用最简单的方式将思考变得简单易懂,并让对方认同、理解的技术,是一本很好从学生思维转变为职场思维的一本书。
现在我来具体说说这两本对于职场新人值得借鉴的几点。我先来说说为什么《深度工作》中的一点为什么我们需要屏蔽浮浅工作,专注于深度工作。
我们先来解释一下深度工作的概念,深度工作——深度工作是在没有任何干扰,需要连续不断的高投入、专注进行的工作活动,需要将人的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发挥到最大限度。深度工作是有高价值、高回报、能提升自己的核心技能。
有深度工作习惯的人,专注能力更强,取得个人发展前景也较大比如JK•罗琳,比尔盖茨、荣格、马克吐温,他们都是深度工作的拥护者。
比如JK•罗琳她在写作《哈利波特》小说期间会远离社交媒体,在2009年终于开设了推特账户,但她在写作《偶发空缺》离开设账户将近一年半里只发布了一条消息。比尔盖茨一年两次的“思考周”,这段时间只用于思考、阅读、吃饭、睡觉,写下了著名的“互联网浪潮”,马克吐温在写作《汤姆•索亚历险记》大部分时间在纽约库阿里农场的一间小屋里完成,家人要吹号角才能叫他回家吃饭。
根据耶鲁大学和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对 352 位人工智能专家进行了采访,人工智能到2060 年前后有 50%的概率完全超过人类。在未来机器与人的差距会愈小,在加上人才市场的扁平化,雇主选择“新机器”而不是“新人类”的计划越多,比如你是一个二流的程序员,你创造的价值能轻易在网上找到替代品也就是说你的完全可代性很强,那雇主完全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找一流的程序员,不用长期支付工资,创造的价值还更好。
“连续听一系列中等水平的歌手唱歌并不能累加成一场无与伦比的演出”,也就是只有成为精英才会有额外奖励。想成为不可替代,有创造性的精英,在卡尔•纽波特看来掌握复杂工具,达到精英水平才是关键,而两者在学习过程中都需要深度专注,保持注意力不溃散,不能有干扰。
塞浪吉思在《知性生活》中称:“天才之人之所有伟大,只因决心投入一切,全力于一点。”专注学习就是一种深度工作行为。
但刚刚入职的职场新人特别容易陷入与深度工作相对应的另外一种概率—浮浅工作:你所从事的是低效劳动、常常会受到干扰,不断被扰乱心神、注意力高度不集中,操作简单,不能创造多大的价值而且可替代性很强。比如:频繁查看电子邮件、逛淘宝、打王者荣耀、漫无目的的搜索等受到干扰的活动。这种任务转换的活动会造成注意力残留,而这一点职场新人最常犯的一点就是假装忙碌。
刚进入职场的新人最常犯“假装忙碌”的梗,每天不是打电话,就是对着电脑噼里哗啦,要不就是奔波于各个会议,要不就是在座位上奋笔疾书,典型的看似忙碌只有苦劳没有功劳的。
而这本书就是教会职场新人对待在工作中面临的各种网络工具的使用,造成注意力下降被不断扰神,去谨慎使用网络工具,专注于深度工作。浮浅工作会干扰专注能力,而深度工作需要高度专注,越来越多证据显示,如果你在极度浮浅的状态下度过足够的时间,将永久性降低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摒弃浮浅,培养深度工作能力的原因。
在工作中为避免遭遇各种欲望的攻击,消耗有限的意志力,我们还可以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可先从选定自己的深度哲学开始。4种哲学方式分别是:禁欲主义哲学、双峰主义哲学、节奏哲学以及新闻主义哲学。你也可以理解为在日常生活中什么时候专注于深度工作,什么时候使用网络工具。
我们先来说说禁欲主义哲学,顾名思义完全屏蔽网络,与世隔绝的行为,切断与外界的联络,别人不能轻易联系到他,很少窥探他的行踪。
使用禁欲主义哲学主要是将浮浅工作完全屏蔽或者降到最少,从而将深度工作效果最大化的行为,比如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金就是禁欲主义的实践者,他除了在21世纪初期可以找到发表的几篇文章外,没有其他多余的信息,甚至在作家专属网站上都没有他的联系,斯蒂芬金声称他不是一个很好联络人,他也不会回复任何电子邮件,只要有整块的时间,他就会进行创作。
禁欲主义哲学深度工作后产生的价值最高,适合的群体是非常少的。
双峰主义哲学,就是将深度工作和浮浅工作相结合的生活方式,将自己时间分为两大板块,一部分用于深度一部分用于浮浅,但双峰哲学想要达到深度工作最大化,投入的时间一定要足够。
打个比方,你如果按照一周实施双峰主义的话,你可以这样安排前面四天进行深度工作,剩下的时间进行浮浅工作,如果你按照一年来划分的话,可以选择一个季度进行深度工作。
双峰主义哲学最大障碍就是时间的方便灵活性,当下很多人很少会有这样的时间安排,双峰主义哲学最关键的就是给予深度工作足够的时间。
第三种就是节奏哲学,这是适合大部分人生活习惯的方式,即养成固定时间进行深度工作,雷打不动的每日习惯,能很轻松开启深度工作,并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不需要你投入额外的专注力,能很好将深度工作贯彻到个人生活习惯中,节奏哲学使你养成每天都要做这件事的习惯。
比如比如村上春树在写长篇小说的时候,凌晨四点左右起床,从来不用闹钟,泡咖啡,吃点心,就立即开始工作,一直写到上午十点,每天写十页,每页四百字,这成了他写小说雷打不动的惯例。
节奏哲学与前面两种哲学方式相比更能满足我们现代人的需求,不要刻意完全屏蔽网络,不用消失几天时间,不联系,只需要你在平时的时间安排空隙中,额外安排空闲时间,进行深度工作。
最后一个就是新闻哲学,新闻哲学并不适合新手,他本身就是一个见缝插针随时进入深入工作的模式,随时切换任务,从浮浅直接过渡到深度工作,频换切换任务造成注意力残留。
个人觉得这本书对我影响很大,看了这本书我将每日玩手机上网的次数,设定每天两个小时,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进步,少了玩手机的次数,真的觉得一天的时间简直太长了,看书、锻炼、学习PS的时间也明显延长。这本书对于职场新人来说也是很有指导意义的,可以帮助我们减少浮浅工作,专注于深度工作,避免盲目忙碌。
二、《麦肯锡入职培训第一课》
我想来讲一个故事吧,在某个周六的早晨,男人跟往常一样开着保时捷出发,来到了一个没预料的转弯前,他减速、换挡,准备应对前方200米的急转弯,踩下了刹车。正在这时,从转弯处冲出来一辆车,好像方向盘失灵似的要冲下悬崖,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这辆车加速进入了反向车道,那辆车以蛇形的路线向男人驶来,男人觉得马上要撞上,车向左转,两车擦肩而过。车窗探出头来,是一位漂亮的女士,那位女士使出最大的劲来,对男人喊道:“猪!”男人一下子火了,怒吼回去:“丑八怪”。然后男人加大油门,刚一转过弯……就撞上了一群猪。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知道漂亮女人本意是要告知男人前方有猪,才说了“猪”,但男人认为这是女士在对他进行人身攻击,怒骂而上的结果就撞上猪群。这是人类祖先流传下来的原始逻辑本能,人在觉察在自己受到危机,就会进入另外一种模式,会更容易攻击对方,人们想当然和自以为是的真相却让我们忽略了“真正的问题是如何”,没有去深究所有问题发生的本质,想要真正去打破就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都需要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打破惯有思维模式和思维定式。
生活中也常常发生一些不如意的事,“明明自己写的方案很是正确,可就是实行起来不顺利”,“感觉上很正确的事,结果却并不如人意”,时常还会产生“明明努力做了,却为什么总是不行”,我以前也很是想不通为什么方法步骤看似尽善尽美,结果总是不顺人意。
《麦肯锡入职培训第一课》从三大步骤告诉我们逻辑思考的具体步骤
一、 确认问题本质(这是真的吗?)
逻辑思考这一步对我来说,非常具有指导意义,特别是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轰炸着我们的神经,比如说各种大小热点事件的刷屏,什么郑爽胖了瘦了,鹿晗恋爱了,某某分手了,游客被老虎咬死了,谁谁又被医闹了,某某又被绿了,热点事件不断的刷屏,各大网络平台的选题文章,大多都充斥、煽动着我们的情绪,特别是跟我同龄的人,大多很容易被影响,行为往往被情绪所支配,很轻易被别人当做靶子使唤。
比如,以前闹得特别凶的女游客与家人去八达岭野生动物园游玩,中途下车,导致一家人一死一伤。事情还未真正调查清楚,各种吃瓜群众就开始各种臆想,各种传言。说女游客是小三,是医闹,女游客下车的原因是跟老公吵架,最后,一些自媒体跟风写出的文章,读者评论也是顺着自媒体自选的角度跟风煽动,“千万别跟脾气差的人结婚”“我前前任也很易怒,幸亏分手早”
自媒体时代能坚持自己观点,拥有自己的独特思维能力的人越来越少,人们也容易被别人轻易煽动,甚至出现跟风跑。
而逻辑思考第一步,叫我们确认问题的本质,“真的就是这样,还是只是别人胡编乱造的”,从逻辑思维的角度来说我们要养成经常质疑自己的习惯深入看待问题的本质,反复去确认自己是否真的抓住了真正的问题。
当然经常质疑自己,虽然开始很困难甚至觉得是违反人类怕麻烦的天性,但这对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帮助很大,也许后面你就不会再对“高贵的女人自带烧钱属性”而剁手了,当然类似的还有“爱笑的女孩运气不会太差”“有钱的人往往不快乐”“穷人和富人的阶层”。
经常对自己发出疑问,有益于自己养成任何事都不会别其表面所迷惑,在平时多审视自己对各种事件的第一反应,避免先入为主,不要轻易否定也不要轻易肯定。
二、 深入调查证据后表达(……所以是这样)
这步骤等同于你若想让你的好的方案、点子更能吸引人,进行批判性思考,提高说服力和理解力的证据,也就是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这步我们需要学习一下金字塔结构,金字塔是以可视化的形式,使我们在思考、沟通交流和解决问题时,能使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让人更容易理解和有说服力。
金字塔结构的步骤
① 课题题目
② 关键信息
③ 明确思考(so what-然后如何)
④ 明确证据(why so—为什么)
在工作场合中,比如我们会针对一个课题关于是否应当实行新服务进行讨论,关键信息就是应当如何具体推进新服务,而主要证据就是A市场魅力度B、竞争优势C公司情况,做一个金字塔结构会更加容易理解。
进行主要证据思考需要坚持一个MECE原则,即相互独立、完全穷尽,也就是无遗漏、无重复,这一点很重要,比如在上一个框架中是市场、重度用户、公司的话,重度用户就跟市场的分析有重合,还会遗漏了竞争这一方面的内容,坚持MECE原则才能将问题所有可能性的考虑完全。
三、持有只属于自己意见
最后,逻辑思维一直在潜意识都认为非常烧脑,是只有思维能力强、脑子转的快的人才会有逻辑思考,我们常常会不知不觉把别人聪明好学当做与生俱来的资本,但逻辑思考就是运用批判性思考和逻辑性展开的技术,是任何人都能后天学习到的思维。逻辑思考也不是只有社会精英、咨询行业必备的一项的技能,对于普通人的我们学习逻辑思考也是至关重要,比如现在我们都特别依赖网上各种评价、网络打榜。
相信所谓的权威数据,结果就是束缚了自己真正的思考能力,自己变得既不独立也不思考。对于初入职场的小白来说,与其去花时间打造所谓的人脉,还不如学会对于职场至关重要的逻辑思考,学会逻辑思考就不会在犯还没有搞清楚真正的问题就开工,最后所有努力都付之东流,自己熬了一晚上的通宵写出来的文案和企划,却被人质问你到底说的什么鬼,这些错误我们都可以学会从源头上避免,才能在职场上不走弯路
我个人认为对于职场新人这两本书是很好的书籍,此外还有《职场动物进化论》、《这些道理没有人告诉你》也是很好的书籍,一本是讲职场思维的,一本是很基本但超级实用从求职、面试、网申、简历,作者都十分仔细的一一列举,很有帮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