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文化都能找到人性的根源,所有人性都是进化过程得到的基因在“操控”。这里简单列举一些人性的文化创造物。
1.血缘关系、地缘关系,相处得久了,彼此熟悉了,感情就深厚,这种感情深厚的背后是有意或无意的利益计算,因为熟悉为信任奠定了基础,信任为合作奠定了基础,合作则是获取更大利益的必经之路。血缘与地缘造成的亲近是自然而然地出现的,这体现了人的合作本性。假如有人利用这种本性进行欺诈,很快就会在圈子里坏透名声。
唐代烧尾宴
2.身份认同,划分身份的标准有很多,“人以群分”靠的就是不同的身份认同。古时候,参加科举的士子互称“同年”,无血缘、无地缘,之前未必认识,一次考试就确定了终生的关系。新科进士参加烧尾宴,所谓烧尾有两种说法,一是鲤鱼跃龙门,烧尾化为龙,一是寒羊入新羊群,烧尾化膻方被接纳。这是很有趣的关于身份认同的故事。现代而言,“共同语言”不是虚指,可以从看不同报纸、不同类型的文章具体地体现出来。
3.炫耀与摆谱,当一个人有某种别人没有的东西时,炫耀是难免的;当一个人想要证明自己属于某个圈子的人时,摆谱是难免的。林行止笔下有一个李姓华裔富豪,越是赔钱的时候越是豪奢大方,总能化险为夷屹立不倒。余不讳的《摆谱》披露了各种各样的必需性炫耀,谦虚阻人进步,一面摆出谦虚姿态,一面彰显自己的能力、财富、权势,这不是虚伪,反而是成熟的表现。无论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如何,如果挂上一堆头衔,哪怕是虚之又虚玄之又玄的名号,诸如XX创始人、XX名誉董事、XX特邀嘉宾、XX委员等,还是会让不明真相的人肃然起敬。毕竟有真的了不起的,假冒的也不敢得罪、轻看了去。
《 摆谱》封面
4.朋友,千金易得知己难求,朋友则比得千金容易些。朋友是种奇怪的生物,与缘分有关,但更与行为模式有关。惺惺相惜是朋友,乐于相处是朋友,思想交流是朋友,患难真情是朋友,朋友的谱系极广。当情义也有价格时,朋友就濒临灭绝了。朋友这一物种起源于人性的“同模相吸”,因此有一时的朋友、有虚假的朋友,也有触碰灵魂的朋友。朋友这一物种灭绝于人性的“理性计算”,情义经不起计算,一分算计能毁掉十分情义。非理性得朋友,理性失朋友?如果智力、能力严重不对等,朋友就只剩下情义,成为背景记忆,这同样是不需要算计就会形成的结果。
5.老师,凡是与文字打交道的人,凡是与文化产业有关的人,称呼一声“老师”都不会惹人厌。如今早已不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时代,但“师”这个词的褒义仍然存在。文化传承的重任最初是由师来承担的。如今的人对老师缺乏敬意,主要是因为老师只传授知识,而且是并没有什么用的知识。有用的知识是告诉人“应该怎样做”的知识,所以,一些攒稿子的人也能收获敬意。我们为什么要让别人来告诉我们怎样做?这是人性的奇妙之处。
6.同学,同窗、同桌、同宿舍,同学的情义不在于同时学同样的内容,而在于拥有共同的经历,所以,同样是同学,有的是点头之交,有的是知交挚友。回忆往昔,同学间那些细小的、不寻常的经历总是最先浮上心头。而如果曾经共历风雨霜雪,记忆却会越来越模糊,只剩下感慨。
7.对手,明确的竞争对手出现在体育比赛、竞选、战争、竞标、争夺考试名次、争夺市场份额等事件中,竞争有着明确的规则,哪怕是无所不用其极的战争当中。对于人类来说,尊重对手便是尊重自己,因为对手就像一面镜子。除人类以外,竞争规则似乎是不存在的。这反映了人类虚构现实的能力。尤瓦尔·赫拉利(Yuval Harari)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类赋予无形的制度、想象实体意义的能力。在《人类简史》中他举了“标致汽车”为例,然后写道:“除了存在于人类共同的想象之外,这个宇宙中根本没有神、没有国家、没有钱、没有人权、没有法律、也没有正义。”人类借助虚构的概念联合起来,于是创造了伟大的人类文明。这样的能力是以脑的演化发展为基础的。
标致汽车的logo来自一处原始人洞穴壁画
8.潜在竞争者,动物的世界里也有潜在竞争者,狼群、猴群、蜂群都存在,或者新的头领杀死旧头领,或者新头领带着自己的班底离开。一种猴子会在夺得大权之后杀死所有仍在吃奶的幼猴和妊娠中的胎儿,这要比人类凶残得多,因此,人类的残暴大可推卸到“动物祖先”那里。人类因为恐惧而对潜在竞争者下手的情况主要体现在皇权争夺上,皇帝这种生物显然是人类的创造,想做皇帝的人和做了皇帝的人都会变成疯子,恢复动物的凶残嗜杀本性。还有什么比功高震主、狡兔死走狗烹更可耻的屠杀理由吗?宗教裁判所对异端的裁决也可看作对潜在竞争对手下黑手。其他对潜在竞争者下黑手的例子,牛顿贡献了两个,他和莱布尼茨争夺微积分的发明权,和胡克争夺各种署名权,即便他始终都在说实话,他说出的话也让人大跌眼镜,人们期待如他那样名望如日中天的人会是豁达、宽厚的人。牛顿的奇葩反映出人类宽容的增长。言论自由同样反映的是对潜在竞争者的宽容。猴子的争权不过是一场厮杀,人的争权则起始于蛊惑,如美国总统竞选那样,每隔几年都来一次全面的愚民大秀,竞选时所说十分强势,让人觉得过瘾,当选之后,哪一个不是拿出和气生财的态度?
9.粉丝、球迷及拥趸,典型的从表面现象发展出忠实情感的现象,表现为各种支持、各种声援以及各种选票门票的打赏。假如一个人长得丑陋,会不会有粉丝?多半没有,即使有,也仅限于对所唱歌曲、所写小说的喜欢,爱乌及屋。王宝强?王宝强是个符号。丑星都是符号。学术明星也是。因某个人自身的样貌和表演能力追星,与因某个人的逆袭、学识、演讲能力追星,后者似乎更见品味?其实也差不多。一旦人展露出对某个人的喜好,就会成为另一个物种。人类其实是由无数不同的物种构成。不过,追星族可以统称为这样的物种:缺乏反思的物种。反思太多并非好事,会让人寸步难行,一点反思也没有,则会沦为可怕的直觉动物。
球迷是比星迷更疯狂的群体
10.人类职业,动物们也有分工(领头的雁、警戒的鹤),甚至也有职业(工蚁、兵蚁),但只有人类才创造出360行、36000行。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在《国富论》中强调了分工的作用,似乎是说分工促进了生产效率,这明显是因果倒置了。假如没有机器大生产,制作大头针能够成为一种职业?职业的基本特点是保证从事该职业的人能够养家糊口。伦纳德•里德(Leonard E. Read,1898-1983)的拟人自述《铅笔的故事》(英文是“I,Pencil”,直译为“我,铅笔”)当然是经典,“铅笔经济研究社”显然崇拜这篇文章。不过,制度与技术的关系应该讨论得更多些。不讨论技术,那么就该多讨论人性。过分强调市场的自发调节机制并不制度经济学。人的职业选择涉及地方传统、家庭背景、个人能力、时代形势等各个方面,也涉及身份认同、归属感、自由选择能力等人性的方方面面。当我们强调人类的协作与分工的时候,不妨多想一想,很多职业你并不愿意从事,为什么有人愿意?人性就在你的思考里。
11.商业行为,考察人类历史当中的商业行为肯定非常有趣,把人类社会比作人,商业行为充当着红细胞的角色,缘何一直受压制?士农工商的排名反映的价值观很奇怪,除了士之外,全都是被压迫者,物质生活窘迫且身体饱受劳作摧残,农民赋税最重,最穷最苦,整体上讲最重要,所以排在士之后,商人最受鄙视但往往最容易发财致富。商人被压制,因为被视为不劳而获、奸猾狡诈,但又没有好的办法去管理,或者说没动力去管理,与其管理,不如养肥了直接“宰杀”,历代的豪商巨富都要勾结官府,就是为了避免被宰杀。浅白一点讲,商人招嫉恨是因为他们利用人性赚钱。比如说吧,互通有无是商业的基本功能之一,但互通有无的商品多半利润极高,利润高是可以让人仇恨的。突厥人建立奥斯曼帝国横跨亚欧,阻断欧洲与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贸易,做中间商做得不亦乐乎,惹来了欧洲的大航海,拉开现代化序幕。近700年来,人类历史因商业而改变。其他动物可有如此大规模的交易行为?没有。蚂蚁倒是很有趣,有一些蚂蚁会栽种蘑菇饲养蚜虫,从蚜虫的腹部挤出奶汁,不过,这是养奶牛,不是贸易。有趣的是,商业的兴起虽然对欧洲贡献甚大,欧洲人却也受到“无商不奸”的影响,所以发明“市场经济”的概念,不断地反复地阐释和论证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其实是存在的。经济危机和马克思主义都不能让他们改变说法,直到梅纳德·凯恩斯(Maynard Keynes,1883-1946)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分开,提出增加开支刺激经济增长的理论,且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走出大危机,他们才不情不愿地承认人的行为具有非理性,个体的理性算计并不能通过市场达到皆大欢喜的均衡状态。由于历史上的政府一直对商人进行压制,由商业革命主导而兴起的西方世界对政府大为警惕,不但要求政府只做“守门人”“看门犬”,而且对一切相对专制的政府大为敌视,所以才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现代社会的自由、民主全都与商业或商人利益诉求有关。——说得俗一些,经济学家吃政府饭却说政府坏话,凭什么?凭借商人的历史贡献和由此形成的意识形态传统。随着20世纪90年代行为经济学流行起来,市场当中的欺诈行为与消费者的非理性行为才正式被主流经济学承认,马后炮隔了几百年,想一想都觉得有趣。
12.宗教,人类社会很少有凭空出现的事物,宗教也是这样。当原始人开始讲究丧葬仪式的时候,宗教就开始萌芽了。宗教是人类发明的模因,“真理”与宗教无关,“传播”才和宗教有关。巫术崇拜可以看作宗教的幼年期,由于缺乏自圆其说的能力和传播能力,最终衰落下去。斯金纳(Skinner,1904—1990)让一只鸽子在舞蹈之后得到食物,于是这只鸽子就把舞蹈作为得到食物之前的仪式,人类何尝不是这样?不信教的人去读《圣经》,可以看到一个残暴、专制、冷酷无情的上帝形象,但为什么还是有人信基督教?大多都与家庭、邻里的信仰有关。在信基督的人眼中,上帝肯定是另一种形象。对于人类来说,宗教的存在意味着这些事实:人们需要指导甚于需要事实;人们需要归属感甚于需要事实;人们需要仪式感甚于需要具体建议;建立一个宗教并不难,只需要一套解释、一套仪式、最初的信徒。一旦有人攻击宗教关于世界的漏洞百出的解释,信教者就会觉得受到极大侮辱,这就是人性。人都会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人都倾向于认为自己与众不同,该享受命运的区别对待,于是,当一个人无法接受现实的时候,宗教就是最好的逃避现实或者说应对现实的方法。
13.人文主义,人性当然并不只是与性有关,但人的解放通常都与性的解放有关。与性有关的调侃和笑话贯穿古今,但丝毫不能促进社会进步。文艺复兴的贡献是改变之前暮气沉沉的审美,复兴人欲,讴歌爱情。只有让女人拥有性选择的自主权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现代化的过程伴随着女性的独立和解放。人类的两性战争与其他动物的两性战争本质上没有区别,所以,当女人拥有更多自由权的同时,男人就要更加努力才能获得繁育后代的机会。尤瓦尔·赫拉利认为人文主义革命强调了人类体验的重要,这等于是对人类地位的再一次提升。在一神教之前,各种动植物和人类一样具有灵魂,地位几乎是平等的,而当人类成为上帝的子民之后,人类就凌驾于其他地球物种之上了。人文革命呢,相当于让人类和上帝地位对等,上帝不关心人的体验,只管发表各种训诫,具有人文精神的人都不怎么喜欢。然而,当科学告诉人类说人类是由低等动物进化而来,人类是基因复制自身的工具,宗教就得到了反攻的机会。不过,如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所说,科学可以让人类变成神,科学可以让人长生。人文主义者不该敌视科学,不该试图用斥科学为宗教的手段去贬低科学,维护人类自尊。要明白,科学也是一种文化,科学对人文来说相当于新教之于旧教,即,科学是人文主义的“宗教革命”。
14.科学,假如人类只有自发反应程序,如其他低等生物一样,或者人类只能进行简单的推理,如鸽子、老鼠、猩猩之类,人类不会创造出科学。科学是克制人性本能反应的结果。凡事不能妄下结论,要小心推理并求证才行,这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道理。美国一位科幻作家说,资深的科学家说某件事可能,他肯定是对的,但如果他说某件事不可能,他多半是错的。这反映了科学与人性的关联。但是,科学与人性的关系在“科学主义”这个词里反映得更深刻。据说并不存在学术上的“科学主义”,这个词实际是人文主义者创造出来攻击科学的。从库恩(Kuhn)到费耶阿本德(Feyerabend)的科学哲学家,法国后现代主义者,如德里达(Derrida),福柯(Foucault)、拉康(Lacan)和利奥塔(Lyotard)等人,都坚持科学不过是一个“范式”、“叙事系统”。庸俗一点讲,对科学主义的攻击其实是要抢科学的功劳,篡夺科学家的权力:究竟是科学主导人文,还是人文主导科学?但是,科学的确已经触碰到了人性的核心,这让很多人都感觉不怎么舒服。人是自私的基因的工具,大脑能对人进行操纵,这样的事实让人如何忍受?科学对常识的入侵太多了。在《解析彩虹》里,道金斯这样写道:“出版我第一本书《自私的基因》的外国出版商坦承,他读了我的这本书之后,三个晚上没有睡着觉,从书中感受到的冷酷、凄凉让他心烦意乱。还有一些人问我——早晨怎么还能撑着起床?”是啊,道金斯如何还能起床?大约是“接纳不可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
15.文学,蟋蟀、青蛙、鸟儿的名叫是求偶,萤火虫点灯笼、孔雀开屏、雄鹿斗殴也是为求偶,人类的文学创作是为了什么?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1902-1994)有一本同名的书。他提出了这样一种世界观:世界1是物质的世界,世界2是一切生物的经验、体验构成的世界,世界3是一切文明创造构成的世界,客观知识是世界3的组成部分。波普尔认为,知识的客观性体现在:属于一种产品,可以贮存,可以消费。那么,文学是否属于客观知识?将文学看作对世界2的艺术加工品可能更恰当些。经济学家曾经以“人性不耐”来解释资本利润的合理性,他们的解释一点也不可信,因为身份地位和钱财都不缺的人怎么会不耐?但如今的网络文学却非常彻底地展示了人性不耐。文学的世界就是人性的世界。
16.影视,其他动物不会看电影、电视,影视与文学一样是人脑的产物,也只有人脑可以欣赏。影视具有宗教一般的影响力,因为影视可以创造很多极具影响力的明星。有人认为明星的收入过高,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平,其实,要责怪应该是人性:人脑如果不接收信息,人就会感觉空虚。影视让人变得弱智化,因为人脑只顾着接收信息就不再思考,但思考如果不能带来可见的收益,人还是喜欢先享受再说其他。影视与文学是人文体验的左膀右臂。
17.培训,所谓培训即对成年人进行再教育。培训常常以思维游戏或拓展训练的方式展开。要让成年人学习新知识似乎很困难,所以,培训只是讲一些有用的道理。有用的道理通常来自一些优秀人士的经验,但也可能来自一些口才了得深谙营销之道的大师的独家秘籍。最有趣的是没有什么资历的成功学大师,他们是人性的深入探究者,他们可以让那些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二三十年的中小企业老板痛哭流涕。成功学的道理并不能说是错误的,不过,马云做演讲强调积极乐观和一个靠成功培训发家致富的人强调积极乐观,人们的感觉一样吗?那些成功的成功学家无疑都是抗白眼打击高手,他们用亲身实践告诉人们:谎言重复一万遍就会变成真理。何况,有些道理真的并没有错。道理没错,错在目标上。人人都能成功,这句话不能算错,可是,如果这个成功是指财富值排名跻身社会前5%,这样的目标肯定不可能实现。人人都能成功,前提是你设定符合自身条件的目标。恰恰是那些忽略自身现实的人最容易被忽悠。于是,本质上十分荒诞的培训就出现了。
狼人?
18.知识及谣言,知识可以传播,谣言也可以传播,两者本质上十分相似。区别是,谣言常常能够反映人的需求或情绪,而知识则只陈述事实,谣言比知识更具传播力。谣言的存在充分说明了人的“机器”特性,只要是符合直觉的或者略微一想就感觉有道理的信息,都有成为谣言的潜质。狼人、吸血鬼是流行于启蒙运动时期的谣言,那个时候正是理性被大肆宣扬的时候。被认为严肃认真的德国人在二战之前出现了汉堡存在食婴恶魔的谣言,至今都有这样的传说存在。美国人在二战期间出现大量谣言,与中国人的谣言一样有趣,比如一则谣言说某军队的500名医护人员都怀孕了,很多人都相信,于是不得不进行调查。有关珍珠港事件的谣言也很多,并不是只有中国人认为罗斯福事先知情,不少美国人也这样想。另外,牛顿被苹果砸头然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爱迪生小时候借镜子做无影灯让医生为母亲动手术,周总理去世联合国第一次降半旗哀悼(不是第一次),等等,也都是谣言。关于养生保健的谣言更多。当人们想要得到确切的信息和更多的信息时,当人们希望某件事是真实的,谣言就会滋生蔓延。
19.其他,在人类当中普遍流传的其他信念。比如,怀念昔日的美好时光。比如,坐月子的习俗。比如,某些在朋友圈疯狂传播的文章。文化的本质是共同的信念,文化就是模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