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报告称中国官民警民等信任度下降 社会冲突增加

报告称中国官民警民等信任度下降 社会冲突增加

报告称中国官民警民等信任度下降 社会冲突增加人民网北京1月7日电 (记者 常红)今天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社会心态蓝皮书》

人民网北京1月7日电 (记者 常红)今天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社会心态蓝皮书》,对一年来中国社会的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安全感、社会公平感、社会支持、尊重和认同、社会信任和社会情绪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总体上分析了目前社会心态的特点、发展态势和存在的问题。

蓝皮书认为,中国目前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人际之间的不信任进一步扩大。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2到3成信任陌生人。群体间的不信任加深和固化,表现为官民、警民、医患、民商等社会关系的不信任,也表现在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不信任,从而导致社会冲突增加。越来越多相同利益、身份、价值观念的人们采取群体形式表达诉求、争取权益,群体间的摩擦和冲突增加。

民众需求层次进一步扩展,标准大幅提高

民众对洁净空气、无污染的水、改善的住房条件、保障健康的医疗条件、宜居的自然环境等基本生活需求标准进一步提高;安全的食品、安全便捷的交通、安全的生产环境、有效的灾害防范等成为基本需求;民众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政治参与意识增强,尊重与认同需求、个人发展已经成为新的必须满足的需求。阶层分化和底层认同使得民意极端化,常常表现出一边倒的声音和行为。

社会不信任扩大、固化,群际冲突、社会矛盾增加

调查显示,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人际之间的不信任进一步扩大,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只有2到3成信任陌生人。群体间的不信任加深和固化,表现为官民、警民、医患、民商等社会关系的不信任,也表现在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不信任。社会不信任导致社会冲突增加,又进一步强化了社会的不信任,陷入恶性循环的困境中。

阶层意识强烈影响社会心态和社会行为

蓝皮书指出,底层认同、弱势群体认同依然比较普遍,底层认同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心态和行为的关键因素,影响到社会成员对社会安全、社会信任、社会公平感和社会支持等方面的感受,也成为采取社会行动的依据。

社会群体更加分化,群体行动、群体冲突增加

阶层分化和底层认同使得民意极端化,常常表现出一边倒的声音和行为。极端化格局下,群体进一步分化。常常出现由事件引发的,短暂、松散、无组织、无目标的利益群体。越来越多相同利益、身份、价值观念的人们采取群体形式表达诉求、争取权益,群体间的摩擦和冲突增加。

社会情绪总体基调是积极的,但负向情绪的引爆点低

蓝皮书认为,我国社会情绪总体的基调是正向为主,但存在的一些不利于个人健康和社会和谐的负向情绪基调不容乐观。不断发生的社会性事件导致社会情绪的耐受性和控制点降低,社会事件的引爆点降低。仇恨、愤怒、怨恨、敌意等负向情绪与需求不满足、不信任、社会阶层分化有密切关系。弱势群体中一些本该同情却欣喜、本该愤恨却钦佩、本该谴责却赞美的“社会情绪反向”值得警惕。

社会共享价值缺乏,难以形成社会共识

社会分化和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下,社会共享的价值观念缺乏。缺乏基本的、大家共同坚守的核心价值观念,社会互信无法实现,社会共识难以达成。

制度层面建立社会信任机制 关注社会阶层意识

针对目前社会心态中反映出的问题,《社会心态蓝皮书》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一是未来的民生工作要关注社会心态,既要满足民众衣食住行等生活需求,也要重视群体接纳、认同、尊重等社会性需求,通过高效、廉洁的公共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民众各方面的基本权益。

二是发挥公共权力在建立社会信任机制的核心作用,要从制度层面建立社会信任机制,摆脱社会信任困境。

三是要关注社会阶层意识,关注社会中低层认同群体的心态和处境,切实保障他们的权益。关注不同群体、身份、民族、阶层等的认同问题,研究化解群体矛盾、民族矛盾、阶层矛盾和身份地位矛盾的有效策略,避免群体和社会冲突的发生,避免社会的割裂。

四是要关注社会情绪,特别是关注社会负向情绪,尽量消解那些不利于社会良性运行的负向情绪。而消解负向的社会情绪要依靠对正向情绪的激励,要靠切实满足民众的基本需求,建立公平有序的社会秩序。

五是应该倡导和正向激励那些对社会有利的基本价值观念,引导他们逐渐固化为全体成员的核心价值,成为社会稳定的坚实基础。

上一篇: 葫芦岛十大著名旅游景点 葫芦岛有名的地方盘点 你去过几个
下一篇: 人民日报整版观察:全面小康意味着什么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