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许光伟丨中国式现代化:解决现代化所孕育的文明矛盾(主体逻辑)

许光伟丨中国式现代化:解决现代化所孕育的文明矛盾(主体逻辑)

许光伟丨中国式现代化:解决现代化所孕育的文明矛盾(主体逻辑)【作者按】以下短文是对《主体逻辑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简写,该文载《内蒙古社会科学》2023年第3期,第1-10页。

社会主体方法论_论主体社会方法名词解释_社会主体研究方法

【作者按】以下短文是对《主体逻辑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简写,该文载《内蒙古社会科学》2023年第3期,第1-10页。特别鸣谢张立伟主编和资深责编冯军胜老师的鼎力支持!知之,行之,宏之,微之,经之,纬之,合为时,合为事!请您不吝指正。

【楔子】

1. 新时代,坚持党领导的大前提是历史走出“阶级恶”,尤其是资本恶。在理论战线,《资本论》是国之重器。由“资本”重回“劳动”,贵在把握历史世界主体逻辑的解放运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工艺元”是具体劳动形态的劳动分工。其对应的“阶级元”是抽象形态的人类劳动。商品是阶级恶的“两仪象”,心物一元!价值形式统治遵循“实体象(价值量或价值实体)→工具象(由劳动分工所主持的技术构成)→形式象(货币和资本)”工作路线。然则,社会主义劳动解放的现实着眼点不在于消灭“低质劳动”和创生“高质劳动”(所谓“全要素生产率”问题),而委实在于消灭“工艺元”和“阶级元”对立的发展状况,通过劳动主体性规定的“合二为一”,彻底实现主体审美。单单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无论如何是难以奏效的,唯有立足社会主义主体的高质量,寻求恢复劳动“元主体范畴”身份的中国式道路,方能最终瓦解价值形式经济范畴的总规定。

2. 象是历史世界的思维工具。《资本论》具象法的立足点是资本主义的抽象统治,关注财产本体的抽象统治如何转化为“资本的具体统治”——它的策略和手段工具。现代化的研究是实体象转入工具象。连结二者是主体范畴与经济范畴。政治经济学的主体范畴是对“实体象”的对象性锁定,确立“由道及象,由象索识,由识而知”范畴定制原则。以著名的“商品两因素”(道器两仪)为例,写就物象的是工艺学的使用价值,只有价值规定(质与量统一的主体的异化关系)才构成“主体象”(与古代共同体社会“君子之气”相对立的“死劳动”——物化劳动象)。作为道器关系的矛盾具象,使用价值与价值主体范畴分别引出其在商品社会所对应的经济范畴——劳动分工与商品生产劳动,从而表明是“价值”绝非劳动本身(“真正的劳动”即劳动主体范畴)、更加不是使用价值(各种商品“物象”),连通商品世界的对象历史。象的起点不是图,是宇宙本身。图,是象文字的历史起点。可见,“具象”(无论图文并茂抑或大象无形)针对的始终是范畴法。相较而言,抽象劳动是一项客观知识,直指商品“异化兽”的经济共识。一旦认定“资本=投资”,否认资本原罪的原始积累,否认利润索取来自资本积累,就陷入新古典术语所集成的边际主义的分析思路。所谓资本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是西哲及其社会学的流行用语,其反映资本家内心对于“资本善”的认知诉求。

3. 具象针对的是范畴法,由实体象而工具象。资本是很纯粹的东西,并不掺杂其他与资本无关的要素。与资本混合的要素都不是资本自身,是混入资本价值象的杂质,在思维形式上应予以剔除。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只能是资本现代化,机器是它的工具象。为此,应当判定机器为资本主义进程的“现代化表征”。在资本恶构境中,对于机器的分析同样沿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路线进行。

4. 以最高范畴而论:天——气——道——象,是为中国人的具象法。归纳起来看,中国具象包括四方面内容:形象,物象,意象,抽象。以此观之,中国人的文化观不是感性和无逻辑,是以直观和领悟为第一元素。在其看来,宇宙根本上是一连通器,在理解上唯有运用“象思维”。中国的主体审美曰“象”(托物的象、意念的象)。舞蹈水袖,建筑飞檐,书法狂草,意境禅宗;小桥流水,芦苇戏鸭,人剑合一,鲲鹏展翅。这些无不贯通“物象”和“意象”,具象一如。心不自心、因境故心,境不自境、因心故境,说的乃是象思维的构境法。无一例外,这都是主体在“说”。

5. 所谓“阶级·绝句”,曰:恶为阶级名,范畴具象生;我欲乘风去,概念缠吾身。商品,首先是道,其次是象,最后才是黑格尔逻辑的改造和运用的问题。抽象只是象的落脚。象思维的要点在于以对象解象,以规律解道。主体(Juche)是宇宙本身。这是典型的象思维。于是,应当结合中华思维学考察阶级用语的“象、物、精、真、信”。象为首,信为落脚。在思维形式上,价值是市民阶级的“信”——主体共识。价值来自劳动,价值是劳动的异化象,彻底背叛了劳动美学。

【文章要点】

1. 摘要。习近平人民主体论的理论实质是确立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主体论”,以此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内在结构为主体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机理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主体逻辑,理论基础为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这一结构由习近平人民主体论的唯物史观体系化导出,机理落成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新时代的这一发展线索依照唯物辩证法主体路径展开,分析路线为:劳动过程文明规划→主体逻辑与人民主体范畴→中国式现代化→主体方法论。中国式现代化难题是“中国式”与“现代化”如何结合。依循人民至上,主体范畴落脚于主体现代化;作为对中国式与现代化的理论注解,主体范畴导出经济范畴的路径锁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道路特征和实践品格。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突出社会主义主体范畴对于景观现代化的概念统帅作用,理性定格党对于社会经济工作的统一领导。

2. 主体现代化与人民主体论的生成理路。中国式现代化与百年党史“时空契合”。现代化通史线索展示为三种形态:商品现代化——资本现代化——主体现代化。以主体逻辑为指向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逻辑是:(1)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行动;(2)以人民为中心的知行合一。概而言之,新时代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实践:一是科教兴国;二是精准扶贫,惩治腐败;三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民抗疫,全方位推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四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五是走中国特色的主体与经济协调发展之路。通过坚持以主体发展线索贯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进一步坚持斗争性与人民性并举。总书记强调:“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3. 主体逻辑:人民主体论的唯物史观体系化。首先,作为克服“阶级恶”的主体发展,主体现代化必须作为坚持人民至上的主体理念贯彻落实到实践层面。其次,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对于主体解放逻辑的贯彻,在于坚持人民至上的主体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劳动者自我解放的历史发展规律性的内在要求。作为唯物史观意义域内的“生产方式的规律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我们加深了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最后,使人民当家作主贵在为人民根本利益而坚持主体斗争。

4. 中国式与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主体向度考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与之契合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是“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根基是以人民展开行动的主体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现代化的“中国式”,而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总的来说,中国式与现代化是体和用的关系。在发展规定性上,中国式现代化是寻求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和系统的“真相”。“关键词”的说法在于试图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两个并列因素是中国式和现代化。然而,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绝非“高位”与“低位”之分,亦不是现代化模式的“中国化”与“西方化”之辩。它强调,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原动力;它表明,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的条件和人本身的现代化,经由消灭奴化和异化现象,实现“有机构成的人”的全面发展。

5.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主体特征和实践线索。如何研究现代化? 走出“资本恶”是前提。依据行和知的统一,廓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主义国家生产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交往关系的经济形式;中国式现代化系“由知而行”,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百年党史的实践成果,中国式现代化决不限于表象特征描述,其人口规模巨大的背后隐含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特征。作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新时代具象,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品格聚焦于向人展开的现代化运动和进程。在主体内涵上,中国式现代化内在地契合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性原则,需要从中明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三重规定性,即社会主义属性、民族属性、人民属性,三者必须有机统一。为此,一是围绕《资本论》进行主体现代化的政治经济学解读,揭示由主体现代化而决定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生成路径的科学性与正确性;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寻根,揭示马克思的现代化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关联;三是沿着从人民主体论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径,全面展开中国式现代化引领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的主体逻辑。总之,必须从大视野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动,依托人民主体论寻求“党的领导+劳动价值论”理论逻辑的实现;通过实践议题创新,解决中国理论的“如何来”“为什么”和“是什么”的问题。

6. 新时代主体方法论的思想蕴涵及理论启示。以新时代理念谋划主体发展,基本立足点是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论的思想蓝图。其正面的启发是“社会主义主体论”。从社会主义劳动过程文明规划的视角看,“社会主义主体论”即坚持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体范畴论、社会主义企

业的主体范畴论,以及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社会主义劳动合约的主体范畴论、社会主义工资的主体范畴论。“国家生产—商品实现”突出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社会主义真实平等,理论内容围绕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协同创造价值、按“劳”生产支配按“劳”分配规律以及社会再生产循环系统有计划地实现展开。其反面的启发是由资本主体范畴引发的主体的无法系统实现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是主体危机。主体现代化旨在克服主体矛盾,抑制主体危机,促进主体价值的系统实现。为此,世界需要社会主义逻辑。资本积累指示主体发展的历史贫困(两极分化)造成深刻的主体危机,其深层显露的是“资本恶”。中国式现代化所追求的绝非劳动者的贫穷化,不是简单劳动力的资本化使用,而是劳动力的社会主义高质量使用,追求劳动者品质化的生活。党的主体使命是推动社会不断变革。为此,社会主义现代化绝非知识论命题,而是实践议题,是觉醒主体的现代化。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人民至上的主体理念,是对主体重建的新文明规划的行动预演。这是主体辩证法的深层构境,是对唯物史观主体论与《资本论》主体范畴原理的新时代应用和双重具体化。

【尾声】

1. 何谓阶级构境法?唯物史观的艺术化的主体构境也,即历史构境法——艺术构境法。资本不是双面的,资本是一面。资本本质是由阶级恶、统治恶带来的剥削,无论生产目的、生产关系抑或生产方法层面,资本恶均贯穿其中。《资本论》中,资本恶是对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体构境。恶则是主体构境的具象形式。所谓文明性和野蛮性并存,不过是说恶的历史具体表现。资本没有双面性,并不意味着范畴不具有两面性:所谓“道、象、识”言主体范畴,“事、理、知”言经济范畴。资本范畴是资本恶与资本形式的有机统一。简洁而论,阶级构境法刻画的是资本范畴的主体性——怎一个“异”字了得(本身遵循由个别规定上升到总体一般的行动路线),而科学抽象法(历史的经济的系统抽象法)只管辖经济形式和经济运动链条,突出资本范畴的经济性——怎一个“算”字了得。构境与抽象的两面形成对统一范畴的立体把握,具象于“有机构成”(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工作概念。

2. 无论政治经济学或西方经济学都针对了“阶级关系”对象,也都是“阶级之作”。西方经济学没有回避阶级关系和阶级性,这是其能够成为“理论教科书”的根据。马克思一再强调:“这种种形式恰好形成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各种范畴。对于这个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即商品生产的生产关系来说,这些范畴是有社会效力的、因而是客观的思维形式。”算法技术和算法平台使信息碎片化,迫使谎言盛行。但是我们的读者一旦进入其他社会形态生产形式中,这些范畴的神秘性,包括笼罩在人民头上和浸透在拜物教经济学书本中的一切妖魔法术,即刻隐匿无踪。

3. 资产阶级理论教科书(效用价格论——要素财富论和庸俗价值论)由知而识,为的是不遗余力鼓吹理性的“经济动物人”。说到底,范畴(本身作为“有机织物”)是主副两面:主面是主体构境,副面是科学抽象。其杜绝要素论对于机器、资本、资本家的不加区分,以劳动为中心落实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新时代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实践:一是科教兴国;二是精准扶贫,惩治腐败;三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民抗疫,全方位推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四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五是走中国特色的主体与经济协调发展之路。通过坚持以主体发展线索贯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新时代坚持斗争性与人民性并举。

4. 《资本论》所运用范畴的艺术化的科学方法即是具象法。其针对的是历史虚无主义和现象学解释,探究“阶级经济学原理”。为此,我们的口号是:一边读《资本论》,一边践行主体革命。《资本论》是伟大的具象之作,是伟大的飞天之作。以历史构境法与艺术构境法解读《资本论》,使我们认识到《资本论》即论资本、论资本恶。怎一个恶字了得!必须基于“阶级反抗”与“阶级斗争”,才能求得主体解放!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正在践行的即主体革命,劳动者正在起来反对简单劳动、反对雇佣劳动。这是一场伟大而又壮烈的“义鹘行”——虽粉身碎骨,然为无产阶级大业,仍奋不顾身,身损无憾!

(作者系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

上一篇: “常人方法论”思想探源
下一篇: 【常识积累】《历史常识中的原始社会》考点清单+重要试题+音频讲解(02.05)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