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克思主义大辞典》
基本概念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形态的基本性质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马克思在对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研究中提出了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理论。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对这一理论做出了完整表述,他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基本范畴及其相互关系,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概念,他在阐述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时指出,这就是产生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的基本矛盾,现代社会就在这一切矛盾中运动。列宁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也把“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称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矛盾”。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地把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概括为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在内的社会的基本矛盾,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因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贯穿经济、政治、思想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基本领域,形成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决定着每一社会形态的性质和面貌;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中,并贯穿每一社会形态的始终,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这两对矛盾是其他社会矛盾的根源,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最普遍、最基本的规律。把握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就从根本上把握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离开这两对矛盾,就不能科学地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中的两对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根本的、占主导地位的矛盾,它决定和制约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解决又离不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起最终决定作用基础上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发展。
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具有对抗性。革命的阶级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和旧的上层建筑,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与阶级社会根本不同的性质,它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改革和调整不断得到解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私有制和阶级的消灭,但是社会基本矛盾将仍然存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将仍然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只是矛盾的性质和解决矛盾的方式将发生改变。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从根本上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否定了唯心主义历史观。列宁说,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大辞典》小程序已上线
新用户立享7天免费体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