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
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一.物质概念
1.唯心与唯物
唯心主义:将精神性存在看作本原性的存在,将物质性存在归结为精神性存在
唯物主义:将物质性存在看作本原性的存在,将精神性存在归结为物质性存在
2.旧哲学中的唯物主义观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要点:其观点建立在古代实践方式和朴素的科学意识基础上,从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米利都学派)出发说明世界的统一性
评价:坚持从物质存在说明世界统一性,其理论有一定合理性
但将“物质”混同于具体的物质存在形态,这代表着此类观点有一定的直观性和朴素色彩,因而有着严重缺陷
②近代朴素唯物主义
要点:与近代科学密切相关,近代科学认为能以“数量关系”表示的性质是客观的“第一性质”,无法表示的则是主观的“第二性质”
评价:高度数学化-物质实体的本质被归结为只有数量特征的广延性,世界的本原不再被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存在状态”;基于经验论原则-物质被理解为“任何可刺激感官的东西”,即可感性的存在,与唯心主义的精神性世界观划清了界限
但(1)感官感觉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使得难以确证感官对象是否超出主观感觉的范围;
(2)物质本身的部分层次以及不具形体的自然现象可能被排除在物质之外;
(3)人的概念与世界的概念被分割开来,唯物主义无法被贯彻到历史领域之中
PS:两者的共同缺陷
旧唯物主义哲学只从客体方面去理解事物,只着眼于解释世界,离开实践去讨论物质的第一 性原则,从而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理论困境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从感觉上直接或通过中介间接感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抽象;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能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并能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所确证和改变
①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性
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对象性的、具有客观实在性的活动,为克服旧唯物主义无法超出感官感觉的缺陷奠定了基础。对于物质的根本属性要通过理解实践活动中物质对于人活动的制约,才能认识到物质对象独立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②“物质”是对各种实物、具体物质存在形态的共同本质的高度抽象
这一概念将物质的根本属性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属性相区分,将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具体物质结构理论相区分;而其中的“客观实在性”则概括了自然界物质和社会领域内物质二者的根本属性,为唯物主义进入人类历史领域奠定了基础
③物质是一种可感觉的存在
“物质是可以被感官直接或通过中介间接感知到的”——从感觉性规定物质概念,为反对不可知论奠定了本体论的基础,即“世界上只有尚未认知之物,不存在不可认知之物”
④物质概念建立在实践观念的基础上
物质的存在并不取决于人类活动,但物质概念是在人类活动中形成的,也只有实践活动
才能真正确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4.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概念的基础性意义
①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概念揭示了人类活动的客观实在性,从而将唯物主义贯彻到了历史领域,建立起了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
②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以实践的观点理解物质,才能真正理解物质的内在矛盾性,自我运动性以及精神能动性的物质基础,才能将物质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统一起来,因此,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对立统一和相互作用的辩证法就能被合理引用到唯物主义中
二.运动、时间与空间
1.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
“运动”包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和过程的本质,如位移、化学变化、思维运动
①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离
②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它无法被创造和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相对的静止状态
(1)表现形式:
事物在发展的一定阶段和时期具有质的稳定性,即性质基本不变
特定条件下事物之间的互相关系没有发生变化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静止”指的是性质或相互关系的未发生变化,是相对于特定条件而言的,也就是说“静止”只是事物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
2.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空间与时间
时间: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间隔性和顺序性,是事物运动节律的体现(一维性)
空间:指物质运动过程的广延性、伸张性,表现为事物之间的并存关系及分离状态,包括体积、形态、位置等(三维性)
3.三者关系与时空观念
三者不可分离;同时时间、空间的无限性也不能脱离时间、空间具体存在的有限性而独立存在,因而无限性也体现于有限性之中
三.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
1.物质的存在形态
自然存在:自然界中的一切存在
社会存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如物质生产方式、人口经济因素
2.物质运动的等级阶梯
①物质运动
无机界运动(机械运动、物理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
②二者关系
较低等级的运动形式构成了较高等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包含低级
高级运动形式具有自身的特殊规定性,高级不能被归为低级
③人类活动的高级性
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这种目的性将人与其他存在物区别开来,使人成为了物质世界中最高级的存在物
3.社会存在从自然存在的关系
①二者相互交叉和相互包含
②自然存在与根据人类关系而划分的标准
(1)未进入人类社会生活
(2)通过人类实践而进入人类社会生活——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的双重属性
③社会存在的发展
进入社会存在的自然存在在广度与深度上都随着人类活动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因而社会存在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客观存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