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个问题,太宽泛了,但还是想答一下。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女子的影响,在不同阶层里影响是不同的。现代很多人由于对儒家思想根本没有理性且深入的理解,谈及儒家思想对女性的影响大多是负面的,这里我想谈一下,积极的内容,以及对当今社会女性价值观建构有意义的一些东西。如果从历史横纵看,唐朝以前我略一下,毕竟太多了。我从宋朝说起。
宋朝的女性价值观体现在对基本礼仪和伦理规范的遵守,尤其是贵族妇女,从小就接触教育,她们的持家观和仁义观达到了一个难以想象的高度。
才学观上,有才有见解成为了大多数女性的追求。
婚姻观上,父母包括女子都不重世俗钱财而是重清名重才干,同时将自己定位为家庭管理者,可以对丈夫的仕途提出见解。
育子观重劝学,重子女修身,然后进一步导向家风,引导社会,也是一种间接参与社会发展的途径,这样的观念教育下的女孩子都是大家闺秀,可以有天真烂漫,但是单纯小公主基本养不出来。
另一个重要话题就是,在男女平等上。一直都在说男女不平等封建礼教扼杀女性,这其实是一种误读,首先是男子娶妻纳妾,在家庭中,男主人和女主人这种同阶级的地位是一样的,男主人和妾这种已经是上下阶级了,不能一概而论。男主外女主内也是一种相对意义上的社会分工,同样是创造价值,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价值的理解不一样,造成了他们理解中的社会分工不同社会价值不同,进一步成了地位不同。这样的地位认知一般多出现在下层民众眼里,上层的那种真正修身养德的世家大族,一方面是修身需要,一方面是一种礼教的感化,同阶级里自卑而尊人的教导,还有一种女性带来的政治资源加持,导致同阶级男女地位其实是相对下层来说平等很多。可以对比,在当代社会,城市和农村对女性在家务上的付出的认可度,农村大多数依然是不认为女性做家务具有价值,城市则越来越尊重女性在家庭的付出。
而这种相对平等和对自身价值体现的认识也让很多女性开始注重提升个人价值,当社会也承认这种价值体现的时候,女性的修养才华便会得到认可,形成循环,促进家庭对女性教育的重视,这也是为什么底层很难出才女(某些职业性女性除外) ,而上层社会才女多。
暂时谈这么多,写作业去了,改天再续,再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