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教育,应分为管教和培育。
前者,是通过限制推行规则意识。
后者,是需要倾注时间、精力、耐心,用科学/合适的方法介入,以期收获。
若是想要适应社会,那么两者都得抓。
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自己能管教、会管教、善管教,作为父母,我们脑海里面的既定规则,如果想要传递给孩子,那必然需要通过“限制”才能实现。
比如孩子吃饭的时候吧唧嘴,需要限制;
比如孩子在他人说话的时候不喜欢报以关注和回应,需要限制;
比如老是“不小心”因为喜欢不告知就拿了别人的东西,需要限制;
。。。
这些行为我们知道不对,所以称职的、三观没有问题的家长,会知道用“限制”的方式教孩子“规矩”。
这就是帮孩子适应社会的方式之一。
但管教的前提,肯定是“因需而行”的:孩子只有在出现了某种不合适的行为并碰巧父母在一旁观察到了,亦或是父母从他人处得知子女出现了某些不符合社会交往法则的行为,才会介入,对孩子加以管教。
既然如此,管教的“因需而行”的属性就存在一个致命的缺点:孩子出现不合适行为时,父母不可能永远在身边加以介入或制止。
授人以渔,就需要对孩子加以培育。通过培养孩子的一些习惯,比如学习习惯、读书习惯、运动的习惯、早起的习惯,让孩子自己掌握适应社会法则的诀窍。
而这一点,是绝大多数家长做不到的。
做不到有可能是因为没有能力做;也有可能因为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时间、没精力、没耐心;也有可能,是因为一些家长压根就觉得“管、或者不管,孩子反正都会长大,何必管太多。”
所以这个问题有一个姊妹题,前两天刚答,内容有点冲,要是冒犯到了一些家长,见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