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网络新闻评论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整体社会环境的推动,尤其是政治环境、媒介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推动。
“济南最美公交司机”走红网络,引发了众多网络评论和媒体关注。供图/CFP
当今,已经进入媒体的“评论时代”。独家报道的获取已经日益困难,媒体竞争力的又一制高点则体现在对新闻解析的独家视角和独家观点中。因此,新闻评论的有无以及质量高低,日益成为媒体的“思想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标志。报纸、电视、网络新闻评论齐头并进,造就了新闻评论的繁荣发展。尤其是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从Web1.0时代到Web2.0时代,从各个门户网站、专业网站设立评论频道的增加,到微博、微信评论的盛行,网络新闻评论一时间呈现出“观点市场”的兴旺发达,呈现出舆论多元、观点杂陈、百家争鸣的“爆炸式繁荣”景象。
网络新闻评论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整体社会环境的推动,尤其是政治环境、媒介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推动。这些不同因素产生的多种力量形成的最终合力,影响并引领了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走向。
政治环境:更加开放和活跃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对公众“表达权”和“评论权”的尊重与满足,往往与舆论环境有关,一般而言,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舆论环境的优劣,影响并决定着公众“表达权”和“评论权”的获得、尊重与满足的程度;公众“表达权” 和“评论权”的满意程度,又反映和体现着舆论环境的好坏,以及公民享有的政治参与权和监督权的高低。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党的十九大报告相继提出,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这表明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执政党和政府越来越明确,唯有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方能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政府对媒体新闻评论的管理已经表现出越来越开放、宽容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媒体新闻评论的敏感区域有所减少,公民基本可以在媒体上较为自由地发表意见,生动活泼、百家争鸣的健康舆论生态逐渐形成。同时,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为评论表达提供了法律支持。我国以宪法的形式明确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自由权利,将其提升到人权的高度,纳入到国家的保护范畴,为新闻评论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在遵循宪法、遵循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前提下,网络新闻评论逐渐在一些题材、视角和领域中有所突破,变得更加开放、更加活跃。
对于国家事务的议论,由执政精英的建言献策,到知识精英的开启民智,再到人民自己在互联网和手机上“人人得而言之”。背后深层原因正是国家政治民主化的不断深化和法治化的不断推进,这不仅为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还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客体资源。
媒介环境:公共话语空间扩大
2003年以来,中国进入网络规模化、多元化、个性化发展的新阶段。无论是网民规模的提升,还是博客、微博、网络视频等基于网络而产生的新媒体的兴盛,都使互联网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代表性媒体。尤其是Web2.0时代的到来,使网络传播的个性化发展趋势更为彰显。Web2.0有两个核心特点:一是以个人为中心,其关键词是“主动”;二是以自组织为中心,其关键词是“互动”。Web2.0是“个性化”最大张扬的个人时代的象征,个人深度参与到互联网中,而不是作为被动的客体,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网络媒体的兴起为“公民表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每一个人都被赋予了平等的话语权。大众传播工具,第一次从真正意义上成为一种公器。网络的兴起大大拓展了公共话语空间。没有官方渠道,就通过民间渠道;没有主流声音的宏大,就通过草根的微弱之声来汇聚。当这股声音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表达,人们私下小群体日常生活的普通议论,就渐渐转化成为从正规的渠道向社会大众及政府扩散的评论,公共话语空间就随之扩大了。网络带来了路径的民主化和内容的民主化,网络提供了一个便宜而且普遍的手段来帮助人们分享信息,在当地、国家和国际范围内,促进个体、群体和机构间的政治讨论和相互交流。它可以建立一个更加开放的公共空间,在这个平台上,公民有机会得到比传统媒体更丰富的信息。网络为民意表达和公众参与评论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使弱势群体也有可能参与决策。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新闻评论呈现出从社会舆论场的边缘走向中心的趋势,也使得民意冲破桎梏,从虚拟世界走向现实社会。
文化环境:趋向通俗化大众化
深层的文化模式和文化精神影响着社会各个层面的发展,传媒的发展也同样深受文化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社会文化环境的发展对于传媒话语的生产和表达产生了基础性的影响。
改革开放之前的文化权力全部在国家手中,由此,作为符号权力的媒体新闻评论就是一个权力话语体系;改革开放后,文化领域出现了“自由流动的空间”和“自由流动的资源”,给媒体评论话语的生产和表达提供了某种程度上的自主可能性。尤其是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催生了中国市民阶层的形成,中国市民阶层力量的大小则决定了公共领域中舆论批判与监督的力度。这种力量不仅体现在经济实力上,更体现在其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态度与参与方式上。相对独立和自觉的市民阶层开始形成自己本身自觉的文化精神——市民文化,市民文化从精英文化和精英话语的控制下游离出来,在消费文化、通俗文化的引导下相对独立、自律、多元地流动。市民文化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言论表达以及网络新闻评论的兴起。面对争议和意见表达,公民参与评价公共事务的意识与素质日趋增强,不再满足于一味地接受主流或精英设定的意见或观点,而是崇尚通过网络媒体参与表达。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消费主义文化开始蔓延。这种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对物品拥有着绝对的占有权和追求享乐主义的权利,它是一种具有消费价值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唯一的目的就是进行消费,为了消费而进行消费。消费主义背离了消费是满足人们需要,促进人类发展的基本概念,它的产生是一种极端的文化现象。消费主义文化的盛行,促使传媒的市场意识普遍增强,传媒话语更加趋向于通俗化和大众化,甚至走向极端,从而导致传媒的娱乐功能迅速膨胀,网络新闻评论也开始出现了“快餐化”“写手化”和“同质化”的趋势,更多地呈现出一种浅层的表达餍足和接受的淹没化效应。这是一个“到处都是嘴”的时代,却又难以找到你想听到的声音。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对公民知情权、表达权、评论权的保护为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宽松的政治环境。尤其是“评论权”的提出,开启了新闻评论发展的新篇章,为媒体人以及公民依法发表评论提供了权利上的“护身符”,为网络新闻评论的繁荣注入了新力量;代表民间话语权的网络媒体的兴起,则搭建起多元意见交流和碰撞的平台,实现了评论表达媒介环境的改变和网络新闻评论话语格局的重构;公民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态度也随着市民文化的兴起,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网络新闻评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增强;而消费主义文化的盛行,则导致网络新闻评论观点的“快餐式”消费,而以娱乐取代理性思考和价值追问,也说明网络新闻评论仍存提高改善空间。(彭鹏: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军事信息与网络舆论系讲师,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彭鹏:《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理想图景”的构建研究》,《新闻界》,2014年第18期,第58—61页。
2. 赵振宇:《“评论权”推动评论新发展——2009年中国新闻评论回眸》,《新闻战线》,2009年第12期,第60-62页。
3. 刘章西、袁新民:《“评论权”开启评论新篇章》,《新闻前哨》,2009年第11期,第57—58页。
4. 李晓星:《社会转型中媒体的消费主义文化变异解》,《今传媒》,2012年第3期, 第147—148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