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重要判断。紧紧抓住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这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是为了大有作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什么叫做"全面建设"?根据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当然这里也包括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回顾我们过去二十多年的奋斗历程,有经验,也有教训。其中一条重要教训,就是在一段时间里,出现了"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失误。这是邓小平同志提出并反复强调的一个重大问题。他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讲到如何赶上亚洲"四小龙"时这样说: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什么叫做"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呢?主要就是对经济建设、物质生产这一手抓得比较硬,而对精神文明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这一手抓得比较软。与此相联系,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就是在科学文化建设中,在应当高度重视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同时,是否也真正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如何更好地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以及如何使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更好地结合起来。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两年又把"政治文明"的问题,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提了出来,形成了三大文明协调发展的战略构想。江泽民同志还多次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当然,正如江泽民同志说过的:事非经过不知难。目标明确了,不等于什么都能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实践告诉我们,要达到三大文明的协调发展,要全面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一定要经过艰苦长久的努力,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把批判继承历史传统与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更好地结合起来;二是把立足本国与面向世界更好地结合起来;三是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更好地结合起来。这第三个结合,就是不仅要重视数学和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质学等自然科学和各门工程技术科学、医药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且要重视哲学、文学、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语言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和各门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且力求把这两个方面统一于以至融汇于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之中。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教育创新,获得更加强大而又活跃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如何实现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密切结合,这就是现实向我们提出的一个必须准备付出坚持不懈的长久努力才有可能逐步得到解决的问题,一个具有重大现实和长远意义的理论和战略问题。中国科学院领导着眼全局,着眼长远,同时也着眼中国科学院在新的战略机遇期中更加有所作为的迫切需要,决定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建立人文学院,同时决定要把办好"中国科学家人文论?quot;作为人文学院的首要任务。
要办好这个"论坛"并不容易,它要研究和回答的问题涉及我们以往的知识储备和理论武装,涉及我们的人才状况和教育体制,还涉及我们对科学发展规律、文化发展规律的把握,以及科学组织管理的体制。可以说,这里关系到的是整个科学队伍的建设问题,是科学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新的结合问题,归根到底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重大课题。
"中国科学家人文论坛"的宗旨是什么呢?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为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为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科学家不断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提供一个研究和交流的平台。
当然,要说"科学家",本来不仅应当包括自然科学家,而且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家。要说"科学",本来也不仅应当包括自然科学,而且应当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学说。但是如果仅就自然科学家方面而论,那么,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自然科学家应当具有什么样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呢?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自然科学家,应当是忠诚于祖国和人民,忠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应当是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并且具有一定历史和文化素养的,而在自然科学方面则应当是敢于冲击世界前沿,力争走在世界前列,并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贡献的专门家。我们的自然科学家不仅需要有自然科学方面高度的造诣,而且不可或缺地需要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
记得邓小平同志在1991年有一篇题为《总结经验,使用人才》的讲话,提出了两个"难得",一个叫"机会难得",一个叫"人才难得"。他说:"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就是个机遇。"他所说的"大转折",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初,更加鲜明地表现出来了。现在世界每天都在变,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地发展,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这对于中国无疑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关键就看我们能不能抓住机遇。事情就是这样:离开"人才",只能一事无成,哪里还谈得上什么抓住机遇?人才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就在这里。
而作为我们人才队伍的一个极重要方面--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自然科学家,他们的素养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素养问题,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归根到底也正是由此而来的。
近几年我在中央党校工作,面对如此众多的我们党高级、中级领导干部以至全国县委书记的培训和轮训任务,又考虑到"世界发生大转折"包括科学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同时有感于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素养的不足,因而中央党校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就是在系统建设"三个基本"(《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课程的同时,把包括《当代世界科技》在内的"五个当代"(《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科技》、《当代世界法制》、《当代世界军事》、《当代世界思潮》)也作为主体课程建立起来。这件事是在当时的校长胡锦涛同志的领导和支持下进行的,并且得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郑重肯定和正式批准。所有这一切,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我们刚才说到的,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机会难得"、"人才难得"八个大字!
要使得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更好地结合起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更好地结合起来,不但需要自然科学家和人文社会科学家以及全社会观念的转变,而且需要科研体制、教育体制和文化体制的创新。这些问题都有待深入研究,许多问题可能还要从长计议。但首先我们可以做一件事,这就是提供"论坛"这样一个平台。让自然科学家和人文社会科学相互交换信息、交流思想、相互理解、相互学习,还可以进一步找到合作的方式,确立某些共同的研究课题。
人类探索和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奥秘,是走着一条漫长、曲折、艰辛的,而且是永无止境的道路。同样地,我们探索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相结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道路,肯定也将是走着一条漫长、曲折、艰辛的,而且也是永无止境的道路。让我们的自然科学家和人文社会科学家携起手来,不畏艰难险阻,共同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更好结合,为发扬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和有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为中华民族文化和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们的辛劳和智慧。
(本文是作者2003年4月15日在"中国科学家人文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发表时略有删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