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成长在活动之中,活动是课程的载体
Students grow in Activities, and Activities are the carrier of the curriculum
伍丹履校长:顾明远先生有四句教,其中之一是“学生成长在活动之中”。我对这一句话的理解是活动是我们课程的载体,教师是通过活动来实施课程的,因此活动需要课程化。没有课程化的活动是肤浅的,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活动依据课程进行了实施,活动才能走向深入、学生才能从活动中获得系统性的理解、掌握深度的技能。拿中国年举例,我们在设计活动的时候,首先想到是与我们的课程的链接,如何实现我们单元的整体设计目标和中心思想, 如何实现各个学科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为了实现整体目标,我们将目标进行分解到每一节课中,并通过设计相关的课程手册,将所有的知识点串联起来,点面结合,有步骤、有条理地带领学生逐步实现更大的单元目标。
一年级语文
设计者:王艳霞、宋宏玉、刘颖
01
课程设计思路
以汉字这一承载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的载体,带领孩子们体验中国各地地方美食、语言、服饰和艺术形式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
02
点评
识字写字和培养孩子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年级的教学重点之一。基于此,一年级设计了以“汉字中国年”为主题的超学科探究主题的中国年课程。
一年级课程以“北、京、东、北、广、春、节”等汉字为引子,带领孩子们一起探寻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和文化,由老师、家长进课堂、校长进课堂等多种不同上课模式,一起来了解中国各地的美食、语言、服饰和艺术形式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一年级的孩子们一起写古文字春联、进行古文字拓印、将古文字融入春节习俗绘本《汉字里的中国年》的创作、编排小剧、唱京剧、唱粤语歌、跳秧歌。还设计了基于真实情景的评估,请你作为自己老家的文化宣传大使,录制介绍自己老家某个方面的视频,发视频号集赞,我们会精选优秀视频再以学校视频号为发布点发布并@各地文旅局。
通过基于课程的活动设计,孩子们不仅加深了对自己“从哪儿来”的认识,也加强了和自己父母、爷爷奶奶的了解,也正契合了中国年背后“团聚”的文化意义。整个学习过程基于真实情景、通过各种跨学科学习,提升了孩子们语文核心素养。
二年级语文
设计者:崔伟伟、王炜、李如玥
01
课程设计思路
龙在中国文化中历来有着独特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个象征符号,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和文化标识。自古以来,龙的形象和寓意深深地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从皇家宫殿的装饰到民间艺术的创作,从传统节日的庆祝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见龙的影子。
因此在本次二年级的中国年活动选题中,我们聚焦在这个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形象上,即跟孩子们一起探究了龙文化的深厚内涵与独特魅力。
本次的中国年活动中,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互动环节,让孩子们亲身参与到龙文化的探索中。
1.我们进行了“画龙点睛”的主题活动。根据图文的提示:古代有一种神兽,相传它角似鹿、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爪似鹰,耳似牛。让孩子们发挥想象力,用画笔勾勒出他们心中的神兽形象。接着我们介绍了龙字字形的来历和字形演变。
2. 我们依次进行了“龙马精神”、“文炳雕龙”、“龙行天下”、“寻龙探迹”、“雕龙画风”的主题探究,围绕着“龙”的主题了解了龙的成语、歌曲、故事、成语,从不同维度了解了龙在中国文化中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3. 在“雕龙画凤”的主题探究中,我们特意安排了AI画龙的活动,在孩子们惊叹于AI技术的神奇之余,我们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我们提出了问题:“AI能否完全取代人类的画笔?”孩子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孩子认为,AI画出的龙虽然逼真,但缺乏情感和灵魂,而人类的创作则能够融入更多的情感和思想;有的孩子则认为,AI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未来可能会超越人类的创作能力。
4. 此外,我们还安排了“舞龙表演”环节。孩子们穿上传统的舞龙服装,手持龙身,在欢快的音乐中舞动起来。他们虽然动作还不太熟练,但那份认真和热情却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舞龙表演不仅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信心。
5. 最后,我们进行了中国年的展示活动。孩子们用拓印的方式制作了一张张精美的龙年挂画。表达了孩子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02
点评
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不仅了解了龙文化的丰富内涵,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更加热爱和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
三年级语文
设计者:肖丹刘冬冬苗琳琳
01
课程设计思路
结合部编版教材上下册的内容,确定了中国文化年的探究主题是“大自然的奥秘”,把上册七单元与下册一、四、七单元串联起来,这次探究学习是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众所周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存于这个世界里,我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这一理念下,我们带着孩子从课内走向在课外,从了解身边的事物(动植物、自然现象等)开始,走进自然、探索自然,观察它的变化,思考我们与它的未来,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珍惜资源等,不仅反观自身,且放眼未来,为建设美丽家园尽一份责任,为美好的未来赋能。
四年级语文
设计者:王苗苗、苗琳琳、王野
01
课程设计思路
四年级第一学期的第七单元的主题是“时光如川浪流沙,青史留名多俊杰”,从课本开始学习,在历史中寻找俊杰人物,学习就这样的从点到面的铺展开来。
学习手册我们从《历史朝代歌》开始,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在各个历史朝代中寻找各个方面的英雄人物以及相关历史故事,在故事中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找到自己学习的榜样,让自己的未来有方向。
02
点评
四年级以“华夏脊梁·九州风骨”为主题,沿着历史的脉络,通过阅读史料、看纪录片、听音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各个历史阶段的俊杰,在俊杰故事的学习中赋能,找到自己的人生榜样,树立远大理想。
在这次主题学习中,历史朝代歌成了四年级孩子的流行歌曲,他们之间的交谈多了历史人物故事这一话题。“千古风华,永恒中国;五千年文明,传承的宝藏。”让我们在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中,了解过去,洞悉未来,做中华好少年。
学生们根据课程的节奏,每天了解一个历史时期的人物,在人物的故事中,感受他们的精神和品质。经过近两周的学习,每个孩子都作出了至少五张人物手抄报,找了自己崇拜的英雄人物,希望榜样的力量能让学生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五年级语文
设计者:李赞、蒋励、宋宏玉
01
课程设计思路
结合当下在阅读的人物传记《钱学森传》和学校中国年主题:“传承历史、合作创新、赋能未来”,我们确定探究主题:走进“杰出人物”,走向未来旅程。”中心思想是探究杰出人物的人生历程,可以照亮我们人生前进的方向。结合一系列探究线索如:为什么我们要读人物传记;杰出人物的人生历程带给我们的启示;我们如何去传播和传承杰出人物的精神。有了清晰的思路后我们制作了中国年手册。
手册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1.了解人物传记及阅读人物传记的意义
2.认识不同时期杰出的人物及其贡献
3.赋能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去研究不同的人物,结合研读的人物传记、纪录片和查阅的资料,最终制作人物海报,以一名文化传播人的责任和使命向大家讲述这些实现“百年强国梦”的人物故事。目的是希望孩子们在多种媒介的阅读中了解实现“百年强国梦”的人物,并从他们身上汲取人生的智慧,从而激励自己形成更好的品格,照亮自己的人生。并在这个过程中赋予他们一种文化传播人的使命感,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自信。
02
点评
五年级语文今年中国年的探究主题是“走进杰出人物,走向未来旅程。”孩子们通过阅读人物传记、人物故事书籍和看纪录片等形式了解那些近现代在各领域有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共和国脊梁”。孩子们被他们的故事所触动,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共同为这些了不起的人物画像(制作人物展板),并个个都化身为一名名文化传播者,向整个社区的人们讲述这些看似平凡实则具有伟大抱负且身体力行实现宏愿的了不起的人物故事。孩子们会在这些活动中被一点点影响、被一点点唤醒、被一点点改变,他们会在学习探索中不断塑造自己的价值观,并逐渐厘清自己的人生方向,未来在他们学贯中西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要走什么样的路,或许这次活动中所了解到的人物故事及其精神能给他们带来一些启示……
一年级数学
设计者:郭绍丽、刘颖
01
课程设计思路
一年级中文数学中国年活动围绕“传承历史、合作创新、赋能未来”的主题,结合所学内容“图形的认识”,了解了图形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探索原始人类的图画式符号的作用,了解图形发展的三个阶段,初步认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体会“面”在“体”上,能运用所学的图形知识,结合生活实际,自由拼、搭等设计作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02
点评
基于课程活动的设计,孩子们从图形的起源,了解了早在原始社会,人类在居住的洞穴和壁岩上以图画记录自己的思想、活动、成就,表达自己的情感,进行沟通和交流。随着时代的变迁,图画的演变,有一部分图画式符号演变而形成文字。文字产生后带来图形的发展。与此同时,图形的发展空间更加扩展,各种标识、标记、符号、图样的产生,丰富了图形的内容,拓展孩子们对图形认识的广度。
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中,比如:常见的楼房、积木、玩具皮球等,都给我们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的直观形象。基于这样的生活经验,孩子们可以从认识立体图形开始,“通过实物和模型等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探索它从事物到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了解几何图形即从实物中抽象出的各种图形,可帮助人们有效的刻画错综复杂的世界。生活中到处都有几何图形,我们所看见的一切都是由点、线、面等基本几何图形组成的。
在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经历由体到面的抽象过程,体会平面图形源于相应的面,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直观认识这些图形,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进行拼组,感受图形之间的关系,鼓励孩子们能运用所学的图形,结合生活,自由拼、搭等设计作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年级数学
设计者:卢永丽、李如玥、逯千悦
01
课程设计思路
二年级中文数学中国年活动围绕“传承历史、合作创新、赋能未来”的主题,结合第七单元所学内容“认识时间”,开展了探究学习,了解了古代传统历法、时间与12生肖、12时辰的关系,理解了阳历新年和农历春节的区别,探索古人是如何计时的,以及时钟的演变。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合理规划时间,爱惜时间。
02
点评
学生们从课本中对时针、分针的认识出发,深入研究了古代计时工具的发展历程、古代传统历法的种类和特点、十二生肖的起源以及十二时辰的顺序划分等传统文化元素。他们尝试制作了2024年2月的阴阳合历,调查了家人们的出生时辰,了解到十二时辰各自独特的称谓和象征,以及它们与十二生肖的联系,如子时代表鼠,丑时代表牛等。
通过这次学习,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时间的历史发展,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这场探索之旅,让学生们在传承文化、赋能未来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三年级数学
设计者:姚博洋王伟辛欣
01
课程设计思路
三年级数学的主题是方位,将课程手册分为了三个部分:“四面八方”的故事;座位礼仪与方向;四合院中的方位学问。
02
点评
中国古代方位观念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一个方面,反映着我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的认识。中国古代方位观念是华夏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产物,它伴随着华夏民族的初期文化而滋生,又经过几千年丰富和发展,渗透于整个古代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研究和探讨这些观念,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认识我国的古代社会和古代文化。在中国年手册中,我们对“东”“南”“西”“北”“中”五个基本方位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作用及某些象征性的意义作一些探讨,同时带领学生们探索座位礼仪文化在中国的一种文化传承,对于培养学生秩序性和尊老爱幼的美好品德有一定帮助。最后我们从四合院入手,挖掘方位文化在四合院中的应用。
四年级数学
设计者:刘微姚博洋王辉
01
课程设计思路
四年级数学主题为“美轮美'换'”,探究学习了文化创新与图形运动的关系。学习轴对称、平移、旋转的图形运动的知识,了解轴对称、平移、旋转的图形运动的特点及相关文化。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探究、实践、创作”等过程,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图形运动。深入了解图形运动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用途。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及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02
点评
对称美与平衡的学习中,学生了解纸鸢、脸谱、剪纸文化,学习传统历史起源、文化寓意及制作方法,感受其中的色彩和花纹的对称美,并创新应用于邮票设计。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对称性的原因,拓展视野自主探究发现世界的对称建筑。图标文化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图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化身小小设计师创意设计LOGO。平移的学习中,了解天津小洋楼的迁移,华容道的历史和玩法。旋转学习中,学生观察发现了生活中的旋转,了解走马灯的制作原理,感受旋转和能量转换及生活的关系。
五年级数学
设计者:王辉梁爽
01
课程设计思路
五年级中文数学中国年活动围绕“传承历史、合作创新、赋能未来”这个主题,把数学里图形与图形运动、体积、质量与语文新年祝福语,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三国时期的历史,物理密度、重力加速度、浮力、重力,绘画中国传统文化作品的设计、孔明灯设计等知识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02
点评
中国年活动让学生感受体现知识的螺旋式上升,在这期间同学们即学会如何查阅资料,也学会动脑使用资料,并进行创新。
同时五年级的学生也完成一次心里成长,不惧怕初中将面临的各种难题,有信心去面对各种问题。
在育人方面,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进一步了解保护环境、预防火灾隐患的重要性。
作者:王艳霞 、宋宏玉、刘颖、崔伟伟、王炜、李如玥、肖丹、刘冬冬、 苗琳琳、王苗苗 、王野、李赞、蒋励、郭绍丽、卢永丽、逯千悦、姚博洋、 王伟、 辛欣、刘微 、王辉 、梁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