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前提。
2.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的著作是《神圣家族》。
3.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5.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是世界本源问题。
6.物质是世界统一的基础。
7.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8.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9.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0.唯物主义运动观与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1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12.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是区分现实的可能性与抽象的(非现实的)可能性的依据。
13.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对形式具有决定作用;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
14.辩证的同一是以差别、对立为前提的同一。
15.区分质是认识量的前提,考察量是认识质的深化。
16.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17.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
18.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19.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20.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21.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的基础。
22.实践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23.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24.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是摹写性(=反映性)和创造性。
25.感性认识的突出特点是直接性。
26.客体能否满足主体需要,是由客体客观存在的性质、属性等决定。
27.价值的基本特性有: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社会历史性。
28.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
29.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30.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3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33.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34.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