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源节约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之一。
指通过对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和循环利用、有效保护和替代,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使污染物产生量最小化并使废弃物得到无害化处理,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2、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
主要包括: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与低损耗的产业结构;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
扩展资料
两型社会建设:
1、“两型”社会建设的理念转变和创新,关键在于领导思维的不断提升。
从大局出发,积极转变政府职能,跳出局部利益的思维模式,将思想统一到“两型”社会的决策和整体部署上来,提高认识,切实做好本地区的节能、环保工作。
2、“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速度和质量,关键在于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
我国正处于高速成长期,量的扩张还有待充分释放。但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又好又快的发展路线。
3、“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激情和动力,关键在于惠民宗旨的不断深入。
科学发展至少应该包含三个主题词:生态、节约和惠民,“两型”社会建设同样如此。能源、环境,是经济社会赖以发展的两大基础性要件,而这一切归结为人民和谐幸福的生活。
只有将“两型”社会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