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就业之难:人数日渐增,内卷趋严重

就业之难:人数日渐增,内卷趋严重

就业之难:人数日渐增,内卷趋严重“就业”,一个永恒的热门话题,尤其对于即将毕业走出校园踏入社会的学生。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高达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

学历在社会的重要性_学历的社会作用_学历在当今社会很重要吗

就业”,一个永恒的热门话题,尤其对于即将毕业走出校园踏入社会的学生。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高达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近五年,应届毕业生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加之疫情影响导致留学生大量回流,竞争日益白热化,2021年应届生就业群体数量创历史新高。

就业问题是重大的经济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对很多学生而言,毕业即失业,四处跳槽,在家啃老,是很多年轻人正在经历的日子。“就业难”成了绝大多数年轻人心中的困惑,难的不仅仅是找到一个工作,更是找到一份人岗相适、薪酬满意的好工作。

01

备受就业折磨的应届生

1、疫情背景下线下招聘仅短暂“存活”。秋招一直以来对于应届毕业生都是最最最重要的,企业的规模大、岗位好、机会多、质量好,而且对零经验的应届生包容度最高,这是毕业生走出校园进入职场最重要的机遇之一,几乎可以说是毕业生所能够得到的最好的offer。但是由于疫情影响,高校对线下招聘都做了限制,“云宣讲”、“云招聘”、“云管理”等疫情期间毕业生就业工作手段成为常态。有的学校线下招聘仅短短的存活了三天便“夭折”了,线下转变为了线上,宣讲会还没来得及听便结束了。极大了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信息获取,使得就业机会减损。

2、对体制内工作的执念。难以打破“金饭碗”观念,尤其在近年疫情频发与洪涝灾害下,体制内的安稳和有保障更是让大众直呼“真香”。“旱涝保收、工作稳定”的体制内工作成了毕业生尤其是文科毕业生竞相追捧的对象。大量高校生投入考公的浪潮,不上岸不罢休,孤注一掷把就业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成功上岸,把本应找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在备战考试上。国考、各地省考、联考、选调生,接连不断的考试。代价大、回报低,就像中彩票一样,但还是会怀有一丝期望不断去尝试去努力。难以割舍的执念束缚了就业的眼光,局限了就业的选择。

3、纷繁多杂的就业信息鱼龙混杂。小a自开学起,便加了n多个就业信息群,每天被信息狂轰滥炸,各种就业信息让其眼花缭乱,难以识别好与坏、真与假。投了很多简历都石沉大海、杳无音讯,让小a备受打击,很是气馁。小b关注了很多公众号,有学校就业办提供的就业信息、全国各地的公考信息、各大企业集团的招聘信息、还有各大银行的招聘信息等等,关注了很多但是真正与其专业相关的却寥寥无几。铺天盖地的信息迎面而来,无从选择,难以快速有效识别到切合自身需要的。

02

毕业生就业难背后的原因

1、稚气未脱,心高气傲。大部分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属于零经验“小白”,空有理论知识,缺少实践锻炼。未曾经受过社会的毒打,学生思维严重,充满着理想主义。眼高手低、自我认识不清。自认为读了几年书,接受过高等教育,有了一纸文凭,就能够找到一份高薪工作。部分年轻人对就业有较高诉求,但实践经验、专业能力与市场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由此导致人岗不适、就业苦难。大多数毕业生都有一种焦急、无奈和迷悯的心态。

2、固本恋家思想严重。人总是不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安乐闲适的环境待久了,连孤身奔赴一城的勇气都没有。很多同学工作的首选要么是回自己的家乡,要么是留在省会城市,很少有愿意出省的。习惯了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习惯了饮食文化,习惯了家人朋友常在身旁,不想要去一个全新的陌生地方重新开始。把自己框死在一个地方,极大地局限和束缚了自己的选择。有些985、211高校毕业的学生,疲于大城市的压力,转向二三线城市,加剧就业的竞争压力。

3、对自身定位不清。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适合什么,盲目攀比跟风严重,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东南大学机械专业毕业的小程,毕业在南京一家公司工作,福利待遇都很不错。工作两三年后看着曾经的老同学在考研取得更好学历后,年薪与自己相差甚远,于是也有了考研的念头。第一年,边工作边备考,结果不甚理想。第二年,辞职专心备考,两分之差失之交臂。第三年,继续准备考研,仍未能如愿以偿。遂放弃,现在在一个四线城市的小县城里当数学老师,还是合同编。忙忙碌碌几年以至而立之年,听闻,最近在准备考公了……

4、缺乏新的就业方向。互联网、金融、地产行业是最受毕业生追捧的前三名,品牌效应、知名度和高薪酬让大家趋之若鹜,尤其是像华为、腾讯、阿里等知名公司。但这些企业门槛高、进入难度大、工作要求高,只有少数一部分的天之骄子能够有幸进入这些头部行业。产品研发/开发类、工程技术/工艺类等岗位也成了应届生求职意向排名靠前的岗位。最排斥的销售类岗位,却有着较大的招聘需求量,达到30%。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新媒体行业就业前景好,但是对求职者的要求较高,高新技术创业也不合适人脉、经验、财力均不占上风的毕业生。

03

“慢就业”现象

慢就业现象愈加凸显。这是一种新型就业现象,主要是指大部分毕业生在毕业之后,既不打算立即找工作,也没有继续深造的想法,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进行创业考察,慢慢思考自己人生道路。有些是由于暂时没有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出于无奈的慢就业型;有些是害怕就业、逃避求职压力,暂缓就业的拖延型;有些是专注考公、选择自主职业或者自行创业的灵活自主型。

据统计,我国越来越多90后尤其是95后告别传统的“毕业就工作”模式,成为“慢就业族”。新的时代背景下,一边是数量屡创新高的高校毕业生,一边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调整招聘计划的用人单位,双重压力之下,2022年应届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更加凸显。据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考研人数420万人,落榜率从2021年的75%左右升至85%,二战比例41%。

上周去参加国考,在排队进入考场的时候,两个女孩子的对话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一个女孩说:“我都毕业两年了,一直都没有找过工作,就是在家啃老准备公务员考试。”我妈妈说我:“平时不见你学习,快考试了装模作样的,哪的考试都报了,哪个你也没考上。”另一个女孩说:“我和你差不多,毕业后工作了不到半年就辞职了,现在也是在家准备考公,也是整体被父母嫌弃。”

“慢就业”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一方面,造成对优质资源的浪费。应届毕业生具有着身份优势,国家对于应届毕业生给予了很多倾斜性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帮扶。有些招聘或者考试会明确要求应届生的身份,例如公务员考试中有些岗位只限应届生。此外,校招相比较于社招,进入好公司好企业的机会更多。

另一方面,慢就业容易引发懒就业,甚至是不就业的现象。社会在持续发展,时代的变化日新月异,竞争环境日益激烈,远离职场、脱离社会、在家啃老。等到再出发时会难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外部世界,对就业的恐惧心理只增不减,会形成不利的恶性循环。

别让慢就业消耗我们的精神气和行动力,大胆出发,不断探索。集中精力做好职业规划,快速探索未来工作中自己所需要的技能和素质;持续关注招聘信息,与老师同学多交流沟通,拓宽自己的就业渠道;不断夯实自身实力,争做复合型人才,开拓眼界;提升求职经验,尽可能多地参加一些企业或者单位的笔试面试;摆正心态,降低期待值,好工作可遇而不可求。

上一篇: 逆流而上:揭秘现代社会的七大反常现象
下一篇: 中旭未来披露首份年报及ESG报告:科技赋能游戏 创造可持续未来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