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我国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社会之探究.doc 10页VIP

我国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社会之探究.doc 10页VIP

我国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社会之探究.doc 10页VIP我国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社会之探究.doc,我国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社会之探究 【摘要】我国新石器时代处于1万年前至4000年前

我国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社会之探究 【摘要】我国新石器时代处于1万年前至4000年前,考古学家把陶器和农业的出现作为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这一时期,有些氏族部落开始向文明时代迈进。母系氏族公社是妇女居于主导地位,丈夫居于妻方,辈分从母系计算,财产由母系继承,出现了早期原始农业、遗址、文化、部落,使用金属,观测天象。父系氏族社会是男子居于主导地位,妻子从夫而居,辈分从父系计算,财产由父系继承,出现了多种文化及岩画、阶级。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社会;之探究 【中图分类号】G25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26-05 我国新石器时代处于1万年前至4000年前,是氏族部落、早期文明时期。考古学家把陶器和农业的出现作为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定居下来,刀耕火种,从事原始农业生产,并把一些野生动物驯化成家畜,从而有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人类还改进渔猎手段,从事制陶、纺织、木作等手工生产。新石器时代前期(约l万年前至5000年前),氏族集团日益扩大,并营建了规模很大的聚落。人们的宗教信仰日益发展。

仰韶文化时期的居民创造的彩陶艺术,展现了他们的创造力。 新石器时代后期,人口快速增加,居址遍布中国大地。各地区的氏族部落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文化,使这一时期的文化多姿多彩。犁耕技术开始出现,农作物的品种和产量均大有增加。手工业分工及其技术均有发展,人们已掌握冶铜技术。随之,社会结构明显变化,贫富分化加剧,宗教与政治结合在一起,出现了规模很大的祭坛。还出现了掌握宗教权力和军事权力的首领,掠夺战争频繁,各地纷纷筑造城堡。这一时期,有些氏族部落开始向文明时代迈进。 1 母系氏族公社 距今约10万年,母系氏族社会开始形成。母系氏族社会的主要特点是:妇女居于主导地位,丈夫居于妻方,辈分从母系计算,财产由母系继承。当时实行族外婚制,就是同一氏族内部不许通婚,只有不同氏族之间的同辈男女可以互为夫妻。后来发展为对偶婚,就是在互婚的男女群中各有一个主要配偶,但不严格。因此,所生子女知其母不知其父。这时氏族共财,实行原始共产主义。这一历史时期,考古学上称之为新石器时代。发现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址有:山顶洞人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半坡村遗址、昂昂溪遗址、林西遗址和仰韶文化遗址。 山顶洞人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早期阶段。

距今约有1.8万余年。山顶洞人在体质方面和现代人基本相同,而且明显地显示出蒙古人种的特征。山顶洞人会磨制骨器,这是制作工具技术的一大进步。在遗址中曾发现一根磨制的骨针,在针的一端还挖有穿线的小孔。骨针的发现,证明他们已能用兽皮缝制衣服,在身上还佩戴着饰物,这说明人们生活较以前有了显著的改善。发现的饰物有穿孔的兽牙、砾石,有经过磨制的鸟骨、石珠,这说明山顶洞人穿孔、磨制的技术还应用于装饰品上。在遗物中发现有用赤铁矿的粉末和海蚶壳做的饰物。赤铁矿和海蚶壳都非当地所出,说明山顶洞人已和外界有了交往关系。 1.1 早期原始农业 距今1万年前后,人类从攫取经济过渡到生产经济,开始了新石器时代革命。早期农业和家禽饲养的出现,扩大了食物来源,人们开始定居,并从事一些手工业生产。中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最迟在距今七百七千年以前,黄河流域已种植粟和黍,长江中、下游已种植稻。在长期的狩猎活动中,人们逐渐饲养一些比较温驯的动物,使之成为家禽。北方以饲养猪、狗、鸡为主,南方以饲养猪、狗、水牛为主。在新石器时代,渔猎和采集仍然是获取食物的重要补充手段,渔猎工具和技术较前有很大的发展。农作物的食用及对炊器的需要促使制陶技术产生。

人们开始用纺织物来改善自身的穿着。 1.2 河姆渡文化 分布在浙江绍兴与宁波之间,为新石器时代繁荣时期的文化,臣今约有6800年。生产工具有石斧、骨耜、骨镞等,陶器为黑色,有釜、钵、罐、盆、盘等,都是手工制作。河姆渡居民已大量种植水稻,考古发掘时发现有很多稻谷、稻壳、稻茎的遗存,这证明当时农业已相当发达。此外,还发现一种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杆栏式建筑,这证明当时的建筑技术已相当进步。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于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平原,并且越海东抵舟山群岛,年代大致是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普遍发现谷物遗存,有的地方稻谷、稻壳与茎叶相互混杂。稻类遗存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是罕见的。稻谷遗存主要属于栽培稻籼亚种晚稻型水稻。河姆渡稻谷与马家浜文化桐乡罗家角遗址出土的稻谷,年代都在公元前5000年,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两例稻谷实物。也是目前己知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当时饲养的家畜,有猪和狗,在一件方口陶钵上,刻画有猪的纹样。有一件陶盆上,还同时刻画着稻穗和猪的图像,反映当时家畜饲养依附于农业的情形。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发达,木作工艺也相当进步。在河姆渡遗址第三层出土一件瓜棱状敛口圈足木碗,外表有薄层的朱红色朴料,虽剥落较甚,仍微显光泽,经鉴定可知是生漆,这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漆器。遗址第二层还发现木构浅水井遗迹,这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水井遗迹,也是迄今发现和采用竖井支护结构的古老的遗存。据井内发现的平面略呈辐射状的小长圆木和苇席残片等分析,推想井上当初还有类似井亭的建筑。 1.3 半坡村遗址 位于陕西西安东郊,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村落遗址。遗址略呈椭圆形,北面为氏族墓地,南面为居住区,东北面为陶器窑场。居住区的建筑有一定的布局。房屋有大有小,大的面积达120平方米,其中一间可能是氏族酋长的居室或议事场所。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有石斧、石锛、石铲、石刀等.多磨制得比较精致合用。还有骨器、陶器等。这里已处于“锄耕农业阶段”,谷物有粟、稻等,用石磨棒除去谷皮。还开始种植白菜、芥菜等。家畜饲养业已出现,主要饲养猪、狗。半坡居民的主要手工业有制陶器、石器、骨器、纺织、木工等。陶器系手制,有瓮、罐、瓶、盆、钵、鼎等,上绘黑色或红色漩涡纹、波浪纹、几何纹、花瓣纹、鱼纹、鹿纹和人面形图案等。有的彩陶造型和纹饰十分精美。

今人称这类陶器为彩陶。 1.4 昂昂溪遗址 有石锛、刀等石器,有大小枪头、鱼镖、锥等骨器。石器中没有发现石斧。骨器多属渔猎工具。陶器全用手制,多为棕色,花纹简单,数量极少。依据这些器物,推测当时农业正处于初始阶段,主要还是渔猎生活。昂昴溪遗址的年代尚待推定。 1.5 林西遗址 陶器有灰、黑、褐、黄、红5种,多是轮制。有细石器,还有斧、犁、铲、手磨盘等石器。这说明当时居民已过着农业定居生活,比昂昂溪文化前进了一步。 1.6 仰韶文化 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较早的一种文化,约为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中游地区,包括陕西的关中、山西南部和河南大部分地区。它西可到达甘肃洮河流域,东到河北中部,北到内蒙南端,南到汉水上游。仰韶文化的居民己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农具有石斧、石锄、石铲,有收割谷物的长方形石刀或陶刀,还有供谷物加工用的石磨盘和磨棒。粟是当时主要的农作物。家畜主要饲养猪和狗。狩措、捕鱼仍是重要的生存方式。狩猎工具为弓箭和长矛,鹿、獐是当时人的主要猎物。捕鱼工具有骨制的鱼叉和鱼钩,用网捕鱼已较普遍。陶器是当时人生活不可缺少的器物,可作容器、食器、炊器、汲水器。

陶器的颜色以红色或红褐色为主,在红陶器物上施以黑色、赫红色或白色的彩绘,这就是彩陶。彩陶上常见花纹有几何纹、涡纹、方格纹等.也有绘上人面形图案或鱼、鹿、鸟、蛙等动物形象。2.17 二里头文化 介于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二里岗期之间的一种青铜时代文化。1952年发现于河南登封玉村,因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较为典型,故名。以前曾称为“洛达庙类型”或“二里头类型”文化。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于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因有一定差异,又可分为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在河南东南部、湖北北部、河北南部及陕西东部等地也陆续有所发现。偃师二里头遗址分四期,一、二期由河南龙山文化发展而来,陶器多褐色,器形多平底,纹饰多蓝纹、细绳纹及方格纹。三、四期陶器以灰陶为主,器形圆度增多,纹饰多粗绳纹,与二里岗期类型类似的因素逐渐增加。在二里头遗址发现有宫殿建筑基址,有青铜器爵、肇、戈、戚、刀、镞、铃和嵌绿松牌饰等.在灰坑、灰层中发现散置人骨架,这些大都属于三、四期。宫殿基址经复原,有堂、庑、门庭,规模较大。二里头文化的居址有半地穴式、平地起建筑和窖洞式等几种,做成圆形、方形圆角和长方形等形状,适合几口之家居住。 同时出现了大型宫殿的建筑,普遍使用的夯土筑台基技术和二里岗商文化前期基本一致。

二里岗文化的测定年代接近夏纪年,又分布在传说中的夏人活动范围内。有学者认为二里头一、二期属夏文化,三、四期为商文化早期;也有学者主张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 2.18 中国陶器文化达到鼎峰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陶器形制变化往往反映了文化的不同和发展,中国陶器在新石器中晚期达到顶峰。己由手工制陶发展到快轮制陶。山东龙山文化出土的漆黑光亮、壁薄如蛋壳的高柄杯,反映了史前制陶术的最早水平。泥质陶主要用来制作致密度较高的一些器物,如碗、瓶、甑等。仰韶文化彩陶、龙山文化黑陶则多是细泥质的。尤其是黄河流域发明了高铝质白陶,长江流域发明了高铝质和高镁质两种类型的白陶,我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白陶的国家。制陶术的发展,在物理化学知识、高温技术上,为制瓷术、冶金术的产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新石器时代,陶器几乎是当时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从仰韶文化以及马家窑文比等彩陶的纹饰来看,那些流畅而又挺健的线条,长达周圈,没有能够蓄色的工具来进行那种描绘,几乎是不可能的。由此可以推见,当时必定有陶工和画工的相当专业化。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文化,为青铜时代的来临,准备好了造型的场所,使它们在火光的焙烧中迎接冶炼的铸造艺术形体的降临。

2.19 原始农业 距今5000年左右出现了农业。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耕技术有较大的提高,一个人的劳动除能满足自己的最低需求外,还能提供一定的剩余产品,从而促进社会分工的扩大,促进了专门的手工业的发展。 2.20 原始手工业 新石器时代,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出现了原始手工业冶铜、快乾制陶和镶嵌技术,改进了制玉和牙雕技术。手工业逐渐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父权制社会、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掠夺战争的频繁,加速了原始社会的瓦解;剩余产品的出现,是私有制产生的前提。 2.21 阶级出现 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私有制的形成。财产私有从占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牲畜等开始,继而占有奴隶和房屋。私有制和阶级出现以后.原来的血亲复仇演变成为获得财产和掠夺战争。出于防御和作战的需要,一些部落结成联盟,并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和宗教的首领。他们对内保护贵族和本氏族的利益,对外进行掠夺战争,在频繁的战争中,一些首领变成了世袭贵族。 参考文献 [1] 超凡,中国全史――上下五千年,上卷(一),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1次印刷,第26至42页

上一篇: 秦以后的中国,到底是不是封建社会?所谓封建社会的定义是什么?或者说怎么去判定?
下一篇: 封建皇权专制统治对统治者的影响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