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召开十年来,昭通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经历了不平凡的历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昭通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系列决策部署,面对各种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特别是当前全球疫情冲击,积极妥善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巨大、困难矛盾交织叠加、自然灾害异常严重的困难局面,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苦干实干加油干,攻坚克难、励精图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总体呈现出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取得重大进展、特色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中国梦昭通篇章的进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经济始终运行在合理区间,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始终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经济发展呈现“总量跨越、质效提升”良好态势。十年来,我市经济在波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平稳,经历了高速增长、持续下行、平稳增长、不可抗因素下行(疫情影响)、恢复性增长五个发展阶段。2012—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分别增长 15.1%、13.4%、5.3%、8%、 8.6%、9%、8.5%、9.8%、 4.2%、10.1%,走出了一条波动曲折的发展轨迹,最终实现了经济健康发展。全市GDP由2011年的504.82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462.06亿元,年均增长9.2%,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2.5个、0.4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由2011年的9674元增加到2021年的28932元,年均增长9.5%。对于我市这样一个深度贫困、经济发展起点低、人口量大的地区,能够取得这样的进步难能可贵。
财政实力迈上新台阶。全市财政总收入由2011年的86.25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07.36亿元,年均增长9.2%。全市地方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11年的32.59亿元增加到 2021年90.66亿元,十年间累计实现地方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56.25亿元,年均增长10.8%。随着财力的增长,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增强。全市地方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由2011年的178.28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550.61亿元,累计支出4349.19亿元,年均增长11.9%,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支出得到加强。
信贷规模不断扩大。2021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929.92亿元,比2011年末增加1310.21亿元,年均增长12%;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472.33亿元,比2011年末增加1116.77亿元,年均增长15.3%。金融支持地方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扩大了信贷投放力度,对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扩大融资,支持了工业、建筑业、房地产等行业重点骨干企业经营发展。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十年来,按照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大力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改善需求结构,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明显,经济发展趋势和全国全省基本一致。全市GDP中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17.8∶42.3∶39.9调整为2021年的16.8∶39.6∶43.6,一产比重下降了1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下降2.7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上升3.7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转向依靠二、三次产业共同带动,经济结构由“二三一”逐步调整为“三二一”。所有制结构显著变化,形成了国有、集体、股份制、私营经济、港澳台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局面。2021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607.83亿元,占GDP比重为41.6%,比2011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城镇化稳步推进。党的十八大召开十年来,全市坚持规划引领,推动实施“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持续增强城镇承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进程显著加快。2021年,我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0.5%,比2011年末上升18.3个百分点,年均上升1.8个百分点。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2011年,单位GDP能耗为1.02899吨标准煤/万元,下降2.62%,2021年,单位GDP能耗为0.5941吨标准煤/万元,下降7.1%,十年累计下降18.1%,年平均单位GDP能耗下降1.81%,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二、农业农村发展再上新台阶,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各级部门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特别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加快培育新主体新产业新动能,突出龙头引进培育、产品精深加工、品质改善提升、品牌创建营销等重点,推动绿色食品特色产业强基扩面、量效齐增。大力发展苹果、竹笋、天麻等特色产业,实施粮食储备能力和耕地质量双提升工程,农业农村发展再上新台阶,基础更加稳固,活力明显增强,呈现出农业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农村面貌改善的良好局面。全市农业总产值由2011年的142.95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71.19亿元,年均增长6.7%。
粮食生产持续丰收。十年来,我市粮食生产不断进步,粮食生产水平稳步跃上新台阶。2016年粮食产量历史上首次突破200万吨,2016至2021年均在200万吨以上,标志着我市粮食生产水平已稳步跨上200万吨新台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质的飞跃。2021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209.11万吨,比2011年增加46.03万吨,年均增长2.5%。
特色产业规模壮大。十八大以来,全市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苹果、天麻、花椒等优势产业不断壮大。2021年,全市苹果产量达到44.18万吨,年均增长11.2% ;天麻产量达到0.78万吨,年均增长20.6%;花椒产量达到1.7万吨,年均增长12.4%;核桃产量达到6.37万吨,年均增长21.9%。
三、工业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发展质量效益同步提升
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昭通工业深化改革的十年,也是昭通工业面临巨大挑战的十年。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下阶段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增大。十年来,全市工业增加值实现翻番,由2011年的167.74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67.02亿元,年均增长9.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9%。烟草工业、煤炭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业、水电铝、水电硅等优势特色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0%以上,成为拉动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2021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5.1%,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在国内经济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情况下,工业始终是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经过十年的发展,规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189.72亿元,年均增长10.6%;实现利润总额102.91亿元,年均增长19%。规模工业企业户均销售产值4.3亿元,户均利润0.66亿元,户均利税1.22亿元,分别是2011年的2.97倍、6.19倍和2.97倍,年均增长11.5%、20%和11.5%,整体呈现利润、利税指标好于销售,盈利能力增强,营运水平提高的良好发展趋势。
主要工业品产量实现较快增长。2021年,全市发电量(不含白鹤滩电站)达到645.67亿千瓦时,是2011年的11.1倍,年均增长27.2%;十种有色金属43.97万吨,是2011年的3.78倍,年均增长14.2%;水泥产量达到814.35万吨,是2011年的2.47倍,年均增长9.5%。
四、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
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十年来,全市始终坚持把项目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推进并加强项目储备和项目库建设,“开工建设一批、投产达标一批、储备报批一批”的良性循环机制基本形成。组织开展固定资产投资“红黑榜”、“好差评”制度,大抓项目、大抓产业、大抓招商、大抓发展的热潮不断形成,一批事关长远和全局的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建成,交通、电信、能源、水利等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全市投资建设成果丰硕,在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十八大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27亿元,年均增长9.5%。十年累计完成投资超过1952-2011年60年投资总和,是1952-2011年的4倍。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全市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21年,全市新开工高速公路3条、续建7条,新增通车里程133公里,其中昭泸高速全线通车,中心城市与副中心城市通达时间大幅减至90分钟。“四好农村路”、美丽公路、智慧交通建设同步推进,渝昆高铁昭通段有序推进,交通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叙毕铁路和水富港物流园铁路专用线加快推进,昭通机场迁建工程启动建设,水富港二期中心作业区开工建设,中缅油气管道昭通支线和水昭长输管道建成投运,500kV明通变电站建成运营,鹤城变电站启动建设,黑石罗水库等26件骨干水源工程加快建设,新增蓄水库容3366万立方米,十年累计完成水利设施投资277亿元。5G移动通信覆盖中心城市和县城,11个县级物流集散中心建成投用,全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2021年,全市综合交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达到30%,比2011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十年累计完成综合交通投资2196亿元,公路通车里程达2613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838公里,分别比2011年增加11001公里和703公里。2021年末电力装机容量达1868万千瓦,比2011年新增1752万千瓦。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水电站如期发电,昭通已成为国家“西电东送”重要基地。
五、消费品市场较快发展,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认真贯彻各项决策部署,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进,适度扩大消费需求,提升消费能力,完善消费政策,促进消费升级,着力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十年来,我市消费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动力加快转换,从传统消费转向新型驱动,从商品消费转向服务消费驱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2021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79.18亿元,是2011年的2.77倍,年均增长10.7%。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充分发挥了“稳定器”作用。
服务消费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人们对服务型消费的需求不断释放,休闲旅游、文化娱乐、大众餐饮等服务消费亮点纷呈,尤其是旅游消费持续升温,根据市文旅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263.77亿元,是2011年的10倍,年均增长26%。全市鼓励发展大众餐饮文化,优化餐饮布局,发展标准化餐饮网点,培育了一批品牌化、连锁化经营的大众餐饮企业,逐步形成了业态互补、高中低档协调发展、本地和外地餐饮文化融合促进的发展格局,2021年,全市餐饮业营业额达到65.28亿元,是2011年的4.8倍,年均增长16.9%。
经营主体单位数增长较快。从经营单位规模、吸纳就业以及综合贡献来看,流通领域市场主体自身发展良好,经营主体单位数增长较快,随着我市营商环境的提升,消费者信心有所提振,市场主体活力得到激发。根据名录库显示,2021年末,全市批发零售业法人企业数131户,比2011年增加70户,年均增长7.9%;住宿餐饮业法人企业数67户,比2011年增加45户,年均增长11.8%。
六、民生事业持续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十八大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坚持民生优先,多措并举,从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着手,全力为居民增收注入新动力,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全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收入分配秩序不断规范,分配状况逐步改善,收入差距不断缩小,消费水平和质量持续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换代趋势明显,人民生活实现新改善,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2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830元,是2011年的2.45倍,年均增长9.4%。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500元,是2011年的3.07倍,年均增长11.9%。
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202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7(农村居民收入=1),比2011年下降0.4。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社会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城乡居民低保、基础养老等保障水平稳步提高,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2021年,全市共发放城乡低保金24.6亿元,是2011年的3倍。参加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人数分别达到337.02、515.96、31.01和20.83万人。
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
十年来,各县区各部门加大教育、文化、医疗、体育领域要素投入,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社会建设不断取得新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
教育事业全面进步。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全市1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8.03年。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从2011年的7183人增加到2021年的14375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实施市职教中心建设“百日大会战”,市农校、财校、卫校入驻新址办学。
基本公共文化繁荣发展呈现新气象。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文化体育与传煤支出达5.02亿元,是2011年的2.1倍,年均增长7.8%。财政资金的有力支持,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截止2021年,全市共建有公共图书馆12个、文化馆12个博物馆(纪念馆)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38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434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达到99.2%,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9.97%。
卫生计生事业长足发展。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和卫生服务人员数量大幅增加,为满足人民群众卫生服务需求提供了重要保障。2021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数达到2085个,比2011年增加1750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达到28672人,比2011年增加20150人。公共卫生整体实力和疾病防控能力迈上新台阶,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显著改善。
党的十八大召开这十年来,全市上下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积极抢抓发展新机遇,妥善应对发展新挑战,创新进取,砥砺奋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辉煌成就,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的重大胜利,为昭通跨越发展、奋力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面对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因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市总体上还处于人口数量靠前、经济总量居中、人均水平偏后的状态,经济发展尤其是人均水平与全国、全省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还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产业规模弱小,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对此,全市应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我们坚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大兴实干之风,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深入实施“六大战略”,以壮士断腕的意志、破釜沉舟的决心、披荆斩棘的干劲,坚决扛起责任和使命,凝心聚力、攻难攻坚、勇往直前,奋力开创昭通高质量跨越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