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主要包括: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平衡增长与非平衡增长,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机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简述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不同含义(2012简答)
经济增长:一般指更多的产出,通常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GNP)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的增长速度来表示。
经济发展:既包括更多的产出,同时也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安排上的变革,如结构的变化、收入分配状况的改善等。
2.为什么人均GDP或GNP不能完全反应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2012简答)
①它没有反映分配情况。
②人口增长率如果与产出增长率相当或大于产出增长率,可能影响发展,特别是人口基数大的国家。
③汇率因素及“非市场”的产品和劳务影响,使其往往缺乏国际可变性。
④没有反映获得产出的代价,如环境污染等,也没有反映社会福利状况。
⑤不能反映生活质量。
作为经济总量指标,人们批评最多的一般是以下六点:①它不能衡量社会成本,②不能衡量增长的代价和方式,③不能衡量效益、质量和实际国民财富,④不能衡量资源配置的效率,⑤也不能衡量分配,⑥更不能衡量诸如社会公正、快乐和幸福等价值判断。
二、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为什么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依赖于体质创新(2013简答)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生产的外延扩大转向主要通过提高投入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来实现,即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体制之间是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同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
2.试述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机理。(2019论述)
制度是指一系列被制订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制度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宪法秩序。宪法是用以界定国家的产权和控制的基本结构,它包括确立生产、交换和分配的一整套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本规则。二是制度安排。它是在宪法秩序下约束特定行为模式和关系、界定交换条件的一系列具体的操作规则,包括成文法、习惯法和自愿性契约。三是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
制度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变量,经济增长主要被看作制度变迁的结果。制度通过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等环节影响经济增长。
(1)产权。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刺激经济增长的动力大小与一定的产权结构直接相关。有效率的产权有助于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它使人们在与别人的交换中形成合理预期)和避免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产权不清晰会通过增加交易成本而限制经济增长。有效率的产权应是竞争性的或排他性的。
(2)国家。国家决定产权结构。①界定产权本身要花费成本,但有效率的交易须明确界定产权;国家拥有“暴力潜能”,由国家界定和保护产权,可以降低交易费用。②国家通过界定产权,及时获得一切关于破坏产权行为的信息,并对破坏产权行为进行制裁,从而保护产权主体的利益。
(3)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关系到对不付费搭车问题的解决。成功的意识形态都必须解决搭便车问题,基本目标在于给各种集团以活力,使他们能对简单的、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成本和收益采取相反的行为,从而节约交易费用。
三、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
1.简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2012简答)
(1)持续性原则。即坚持人的发展与自然生态运动和谐发展,并最终服务于人的原则。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思想是人类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发展主张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发展。
(2)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强调每一时代的发展应该追求两方面的公平:一是本代人的公平,即代内平等。可持续发展要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的生活的愿望。要给世界以公平的分配和公平的发展权,要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特别优先的问题来考虑。二是代际间的公平,即世代平等。要认识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本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条件——自然资源与环境。要给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
(3)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体现了在国际发展事务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具有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世界各国应力求平等合作、共同协调发展的思想。它所体现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是应该共同遵从的。这标志着发展中国家在维护国家主权,争取平等共同发展方面的历史性胜利。
2.论述科学发展观
我们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着眼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发展目标。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这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这是对传统“物本”思想的超越和提升。
(2)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体现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
(3)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执政理念和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是在领导和管理经济和社会发展事务时,在制定发展战略、实行发展政策、采取发展措施时,做到总揽全局,全面规划,兼顾各方,协调发展。简言之,就是要“统筹兼顾”。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等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等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4)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和意义。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不仅对丰富和完善发展观具有重大理论价值,而且为中国实现人民的发展权提供了根本指针。科学发展观为发展提供了价值观念、指明了价值目标;拓展了发展观的范围,完善了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指明了发展观的实现途径。
(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法已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