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是我国古代名将,历经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李广于汉文帝时即从军抗击匈奴,以骑术精湛,箭法精准,英勇善战闻名,虽然立有战功却未能封侯,连汉文帝都慨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刘邦)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汉景帝即位后,李广长期镇守边郡,奋力抗击匈奴的侵犯,智勇双全,射石搏虎(古之名将中也不多见),威名远播,匈奴对李广多有敬畏,被誉为“飞将军”,一度数年不敢来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唐代诗人王昌龄边塞诗中的千古名句,可见李广声威之隆。李广爱兵如子,与士兵同甘共苦,对士兵宽厚不苛,行军中缺水断粮时,李广总是先人后己,战斗中则是身先士卒,每有赏赐多分与部下,以至于家无余财。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对匈奴的漠北之战,此时李广已过花甲之年,仍然几次请求随军出征,为国征战。李广随卫青,霍去病出征后,卫青命李广领兵迂回绕远从东路出击,李广因为迷失道路,贻误了活捉匈奴首领单于的战机。李广将责任独自承担以免校尉担责后,因为羞于面对刀笔吏的质询愤而拔刀自刎。军中将士都为之痛哭,老百姓闻之也为之落泪。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很有道理。因为卫青一生七次出击匈奴,却一战封侯,李广一生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却终生未能封侯。古今中外战争的胜负主要取决于实力,战术策略,有时运气也是决定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李广就是缺少运气。卫青与李广不同的境遇其实与出身也有关系,卫青因为姐姐卫子夫是汉武帝的皇后而受到格外的重用,由平阳公主家的骑奴青云而上直至封候拜将,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卫青出征是主帅,带的也是主力,李广则不然——当然不能否认卫青确有军事才能,因为运气是不可能总伴随在身边的。李广虽然未能像卫青那样封侯,但李广的遭遇赢得了后人的同情,他的人格魅力让后人充满了敬意。司马迁在《史记》中给李广的评语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到“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也为李广发出同情的感叹。至于李广杀降,则说明他不够仁义,杀霸陵亭尉也只能说明李广心胸不够宽广,这两件事确实是李广一生的污点,但还不至于影响李广的命运。
李广怎么死的(李广之死的真正原因)
李广的幼子李敢多次与匈奴作战,因功封为关内侯,却仍然对父亲之死耿耿于怀,他认为李广的死与卫青有关而打伤卫青,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却因此而在一次狩猎时故意射杀了李敢,汉武帝偏袒霍去病,对外竟然宣称李敢是狩猎时被鹿撞死的。这实在太不公平,太伤人感情。
李陵是李广长孙(长子李当户之子),同样善骑射,而且孝顺父母,爱护士兵,仁爱谦让。公元前99年李陵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妹妹是汉武帝宠妃李夫人)出击匈奴,以五千步兵血战匈奴三万骑兵,虽然击杀万余人,却被匈奴八万骑兵包围,又被一个投降匈奴的叫管敢的汉军军侯所出卖,最后粮绝矢尽,孤立无援,无奈投降。实际上李陵并不是真心投降,只不过是一时权宜之计,他想找机会再逃回汉朝去——一个孝顺的人怎么可能弃老母,妻儿于不顾而投敌叛国?!可是阴差阳错,汉朝把另一位帮匈奴练兵叫李绪的汉将错当成了李陵,汉武帝大怒之下把李陵的家人全杀了。尽管司马迁极力为李陵辩解也无济于事,还受此牵连被处以宫刑。李陵送别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的苏武回归汉朝时唱到“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催,士众灭兮名已溃。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此时的李陵眼中流泪,心中滴血。李陵从有家不能归到无家可归的内心的痛苦谁能完全体会和理解?古人讲“千古艰难唯一死”,其实忍辱偷生需要忍受的屈辱和煎熬更艰难。汉昭帝时,霍光派遣使臣,招他归汉,此时的李陵已是心灰意冷,不再心存归念了,最后病卒于匈奴。
李广、李敢、李陵祖孙三代人为西汉抗击匈奴,保境安民屡立战功,境遇结局却如此悲壮凄惨,可悲可叹,让人唏嘘不已。当然这与其个人的性格也有一定关系,李广、李陵立功心切,自负其能,这只是次要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明明兵少却偏偏遇到匈奴的大队主力,只能说是时也运也命也!看来时运不济,命运多舛才是李广祖孙三人悲壮凄惨命运的主要原因,决定因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