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科学发展观的三个思想来源

科学发展观的三个思想来源

科学发展观的三个思想来源科学发展观的三个思想来源辛向阳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的三个思想来源

辛向阳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最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是指导我们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一、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深刻的内在联系

科学发展观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科学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观点。

1.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与生产发展关系的理论,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和“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马克思主义立场

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类社会发展完全置于生产发展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曾经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的状况,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也就是说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人类发展的状况,社会问题的解决要依靠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没有发展,就难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科学发展观正是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第一要务,并且根据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逐步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2.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的理论,坚持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与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一致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质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马恩曾经明确指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主体论认为,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社会发展是为了人的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并通过人的劳动而实现的,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表现为“人化自然”的过程与“人化自我”的过程的有机统一,即人创造物质财富、改造生存环境和人在实践中不断改造自己、提升自己的过程的有机统一。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指向和终极目的当然是作为历史活动主体的人。

3.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理论,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作为社会主义的内在价值目标和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进步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过程,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指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既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革命的历史过程,最终目的就是使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只有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的全面发展才会在真正的意义上实现;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样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人将“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根据共产主义的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地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一直把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人类价值的根本取向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和价值目标。科学发展观也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并把它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来看待。

4.科学发展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生产过程是人类同自然界之间平等的物质交换的思想,把中国的发展纳入协调发展的轨道

马克思认为,劳动和生产过程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但是在私有制社会中,这种交换是不平等的,更多地表现为剥削者对于大自然的掠夺。而在未来社会,“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交换”。马克思把共产主义定义为“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科学发展观正是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人与自然的一致性的基本观点出发,要求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努力实现“自然—社会—人”的协调发展。

5.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思想,始终强调发展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上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本质上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它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它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一个新形态。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规律的学说,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运动规律的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中的科学两字是对社会运动规律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反映。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客观规律,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是建立在对客观规律的分析基础上的。恩格斯在1886年讲:“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脱离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他们所讲的事实究竟是什么事实呢?事实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由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决定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使人愈益成为物质的奴隶,马克思曾经讲过:“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避免资本主义的这种悖论,使科学的光芒为人类的福祉服务。

列宁以其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他在俄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领导俄国进行了七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七年中,他提出了“发展经济是最大的政治”的思想,他提出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工农联盟的思想,他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一系列设想。这些思想是科学发展观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科学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首先离不开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就提出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问题。1956年,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着眼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出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初步探索了符合我国情况的发展道路。党的八大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些重大判断和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对实践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围绕着中国的发展阐明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邓小平理论尤其是直接继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发展观对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性体现在:

1.它们都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用发展来解决中国面临的各种问题

邓小平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扭住不放,一百年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和核心,邓小平甚至有时候讲这就是“我们的政治路线”。他在1982年就讲过要“一心一意搞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非常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江泽民同志在1991年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始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不能离开这个中心,更不能干扰这个中心。”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他指出:“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他很形象地讲过:财大才能气粗,落后就要挨打。科学发展观更是强调发展的极端重要性。胡锦涛同志在2004年3月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他还说,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温家宝同志在2004年2月21日也指出:贯彻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首先是要发展经济。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

2.它们都强调发展的成果要惠及人民群众,要让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和利益

邓小平讲: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他还讲,判断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必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是我们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胡锦涛同志在2004年6月指出:“我们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2005年12月他又讲:“群众利益无小事。和谐社会建设,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为群众多办好事、实事。这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也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必然要求。”

3.它们都是一种全面的发展观,是用综合的、全面的眼光来看待发展和促进发展的

邓小平理论中最能体现全面的就是“两手抓”的治国理念。邓小平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文化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强调发展的全面性: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要相互促进、全面发展,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科学发展观直接继承了这些思想,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4.它们都强调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强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邓小平始终把改革开放当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之一。他强调:“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政策概括成八个字:“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并说:“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这方面道理也要讲够。”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提出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他在1998年12月讲:“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雄辩地证明,实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完全可以这样说,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3月明确指出:“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努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将会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保障。

5.它们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

邓小平理论关于发展的思想处处都闪耀着唯物辩证法的光辉。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就是辩证法的原则,他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主题、动力等的思想都充满了辩证法的思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如此。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讲:“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作为一个整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中国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的“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定不移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赋予它们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科学发展观是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我们的发展,它本身就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科学发展观以宽广的视野吸收了人类文明的成果

2005年10月8日温家宝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讲:“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现代文明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这就告诉我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吸收现代文明新成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科学发展观深刻地总结了国际社会中发展观的演变规律,超越各种发展观的局限性,科学地回答了中国的发展问题

20世纪60年代的发展观是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这一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就是GDP增长、个人收入提高、工业化、技术进步等。这一发展观在推动各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大量的社会问题:贫富差距急剧扩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20世纪80年代各国的发展观出现了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在强调经济增长的同时提出社会的良性变迁。如美国学者胡格韦尔特在1978年出版的《发展社会学》中提出,发展应该把变迁与增长联结在一起,增长不等于发展,增长只是一个量的概念,而变迁是一个质的概念,只有把量与质统一在一起,也就是说,只有经济增长加上社会有序变迁才是发展。这种发展已经大大前进了一步,但其不足之处是对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重视不够。

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全球的发展观又出现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对于个人自由的重视。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出版了《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提出发展的核心是个人实质自由的扩展,所谓个人实质自由是指政治参与、接受基本教育和医疗保健的机会等。阿玛蒂亚?森一再强调以下观点:自由在发展过程中居于中心地位;自由不仅是发展的首要目的,也是发展的主要手段:发展被看作是对实质自由现状与潜在能够达到的水平之间差距的排除。这种观点被联合国接受并作为联合国发展工作的指导方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曾经讲:“森的著作已经对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联合国在自己的发展工作中极大地获益于森教授观点的明智和健全。”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吸收了国际上关于发展观的有益经验,而且超越了这些发展观,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以宽广的视野分析了国际社会中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社会发展的趋势,提出避免经济社会事业失衡发展的唯一选择就是科学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讲话中指出:“去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千美元,跨上了一个重要台阶,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千美元之后,经济社会就进入了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就处在这样一个关键阶段。”又说:“从世界上一些国家的经验看,在这个阶段,既有因为举措得当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因为应对失误从而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的失败教训。……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改革发展关键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继续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2005年3月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警告,中国要慎防“拉美化”,避免经济发展上了一个台阶后因社会矛盾浮现而开始停滞不前。“拉美化”意味着什么呢?第一,没有很好地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之间的关系,对外开放严重地威胁到国家的经济安全甚至是国家的主权;第二,没有解决好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之间的关系,城市无序发展,农村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二元结构呈现刚性化趋势;第三,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之间的关系,政治变迁处于一种极端的、狂欢式的运动中。我们的科学发展就是为了避免“拉美化”象的出现。

3.科学发展观以海纳百川的气魄吸收了当代社会发展的许多新理念,并结合中国的国情予以实施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吸收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合理内核,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号召各个国家积极行动起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政府积极响应,在全世界第一个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科学发展观对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指导,会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社会公正理论的合理内核,强调社会主义的公正问题。当代西方学者对于公平正义有非常系统的研究,形成了很多有借鉴意义的理论。科学发展观吸收了有价值的内容,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公平正义观。胡锦涛同志在2004年9月讲:“注重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不仅涉及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等经济问题,而且涉及公民权利保障、政府施政、司法公正等政治、社会问题。

科学发展观吸收了西方国家新的社会管理理念,例如建立合作包容型的新社会关系的理念:在尊重个人价值的基础上,倡导建立共同体意识;协调国内居民和外来移民之间的关系。再例如倡导政府由管理型向治理型转变,建立政府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合作互动关系。培养公民精神,鼓励公民对政治生活的积极参与,发挥民间组织的主动性,使它们承担起更多的适合的职能,参与政府的有关决策。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非常深厚的思想与理论基础,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有机地吸收了人类文明的成果的结果。

(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4期 )

上一篇: 人民日报:理性的公共舆论空间,必须以法律规范作为基础
下一篇: 【每日一练】你知道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吗?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