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下午,市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岐涛做客“民生在线”,围绕“打造优质统计服务 助力高质量发展”主题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网谈中,刘岐涛表示,今年以来,全市统计系统工作,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任务,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中心,以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为主线,深化统计改革创新,强化统计分析服务,为促进我市高质量发展、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提供坚强的统计保障。
刘岐涛介绍,前段时间公布了我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其中,城镇化率这个指标体现出人民得到公共服务的程度。人们常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镇化率的提升,也可以视为人民福利水平提升的标志性数据。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全市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768.85万人,比2010年增加195.31万人,增长34.05%。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38.32万人,比2010年减少59.65万人,下降20.0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6.34%,比2010年提高了10.53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2.45个和13.29个百分点。
有网友提问“为什么公布的平均工资和感觉到的实际收入有差距? ”刘岐涛答复,首先要区别 “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和“社会平均工资”。从2019年开始,国家统计局不再公布 “社会平均工资”,只公布“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劳动工资统计主要统计法人单位的就业人员,而个体就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非单位就业人员不在工资统计范围内。感觉实际收入与公布数据之间存在差距是可以理解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每年公布的职工工资是一个平均数。这个平均数中包含了高工资收入者,也包含了低工资收入者等多种情况。二是职工自己计算的工资收入与统计部门公布的职工平均工资在范围上可能存在差别。大家计算收入时往往只计算实发工资,而统计部门公布的职工工资是税前工资总额,不论是计入成本的还是不计入成本的,不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的,均应列入工资总额的计算范围。尽管进行了不同分类统计,但由于反映的是全市或某一行业的平均水平,具体到一个单位或个人,其工资水平和增长情况与全市或某一行业平均水平不可能完全一致,因而会有不同感受。
“CPI数据为什么有时与公众的感受不一致? ”针对网友提问,刘岐涛答复,市民对物价的感受不同有多个原因。首先,市民通常关注的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商品和服务,而CPI调查的范围更广泛,但市民一般对于经常消费的商品价格的上涨感受比较强烈。另外,CPI是一个加权计算后的综合平均数,上涨幅度会被不涨的和下降的拉低,很多人自然会觉得CPI被低估了。其次,物价承受能力不同。不同收入群体对物价上涨的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低收入家庭的支出大部分集中在食品、水电气等生活必需品上。此外,CPI反映的是特定的一段时间内物价变化情况。比如,9月9日发布的是8月份的CPI数据,但公众感受更多的可能是9月9日前后几天的市场价格。
(观海新闻/青报全媒体记者 刘兰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