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工程造价管理教案(同济大学)
第一章工程造价概论
第一节价格原理
工程造价,本质上属于价格范畴,要掌握工程造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必先了解商品价格的基本原理。
价格形成
价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商品价值。在商品交换中,同一商品价格会经常发生变动,不同的商品会有不同的价格。引起商品价格变化的原因固然多样,但影响价格的决定因素是商品内含的价值。尽管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价值有着不同的转化形态。
贝币金属刀币铜钱银票
第一套人民币第五套人民币
(一)价值是价格形成的基础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因此,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计量的。商品生产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消耗越多,商品中所含的价值量就越大,反之,商品中凝结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商品的价值量就越低。
商品价值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商品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二是生产过程中活劳动所创造出的价值。活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又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补偿劳动力的价值——劳动者为自己创造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价值构成与价格形成有着内在的联系,同时也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
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C,在价格中表现为物质资料耗费的货币支出;劳动者为自己创造的价值V,表现为价格中的劳动报酬货币支出;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价值m,在价格中表现为盈利。前两部分货币支出形成商品价格中的成本。可见,价格形成的基础是价值。
价格是随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产生而产生的一个历史范畴,价格的形成基础也随着商品经济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通过生产者在市场交换中比较和竞争,单位产品平均必要劳动时间为社会所承认,从而由它所决定的平均价值成为价格形成的基础。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由于社会分工和市场范围的扩大,要求各生产部门所生产的商品总量及为此而付出的劳动时间要符合社会对该商品的需要。因此,部门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就成为市场价格摆动的重心,成为价格形成的基础,马克思把这个重心称为“市场价值”。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竞争越出部门的界限在部门之间充分展开,结果部门之间利润率趋于平均化,于是,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平均成本加上平均利润)成为这个阶段价格形成的基础。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由于商品生产集中在少数大企业手中,于是产生了垄断价格,但是垄断价格仍然以价值为基础。从上述价值形态的转化情形,也可以看出价格形成的基础是价值。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并无例外,价格形成的基础依然是价值。
我国工程造价形成的基础,由于经济体制的变化,也经历了变化发展的过程。建国后的一段时期,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商品经济不发达,工程造价的形成基础是平均先进成本加上按政府法定利润率计算的法定利润,它低于平均成本和平均利润。工程造价的这一形成基础,虽然受经济体制和政府投资政策的影响,但毫无疑问,它也是价值的特殊转化形态。1958年以后的20年期间,为避免“资金空转”,取消了工程造价中的法定利润,使工程造价的形成基础变为成本价格k,即价格中只反映价值构成中的C和V,而不反映m。这样,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那部分价值,就无偿地转移到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这时工程造价虽然仍以价值为基础,但它是不完全的价值。1980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工程造价中计入了利润,1987年开始,又计入了税金。同时,利润率水平也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逐渐趋于平均化,工程造价的形成基础由价值逐步转化为生产价格。
(二)价格形成中的成本
1、成本的经济性质。成本,是商品在生产和流通中所消耗的各项费用的总和。它属补偿价值的性质是商品价值中C和V的货币表现。生产领域的成本称生产成本,流通领域成本称流通成本。
价格形成中的成本不同于个别成本。个别企业的成本取决于企业的技术装备和经营管理水平,也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和其他因素。每个企业由于各自拥有的条件不同,成本支出自然也不会相同,所以个别成本不能成为价格形成中的成本。价格形成中的成本是社会平均成本,但企业的个别成本确系形成社会成本的基础。社会成本是反映企业必要的物质消耗支出和工资报酬支出,是各个企业成本开支的加权平均数。企业只能以社会成本作为商品定价的基本依据,以社会成本作为衡量经营管理水平的指标。
2、成本在价格形成中的地位
(1)成本是价格形成中的最重要的因素。成本反映价格中的C和V,在价值构成中占的比例很大。这是因为,一般情况下商品中凝结的劳动,总是转移劳动的价值量较大,再加劳动者为自己所创造的那部分价值,当然比重很大,迅猛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使资本的有机构成和技术构成不断提高,更会增加“C”在价值中的比重。
(2)成本是价格最低的经济界限。C和V货币表现为成本。成本是维持商品简单再生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