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生理、心理、认知发展特征
生理:学龄前儿童的生理发展是指儿童的身体形态、组织结构、大脑的生长发展和身体机能生长发育的主要过程。(Stephen P .Anderson .Seductive Interaction Design:And Effective User Experiences (Voices That Matter).[M].Creating Playful,Fun,:New Riders,2011.)
从生理上,学龄前期3-6岁的儿童身体发育特点相比婴幼儿期的发展速度要缓慢很多。因为在经过婴幼儿时期的发育成长身体器官等各方面的机能发育已经基本完成,完成快速的骨能、肌肉的发育到接受新事物协同四肢灵活发展,更多的是对生理上的需求。
心理:学龄前儿童的三个年龄阶段——初期(3~4岁)、中期4~5岁)、晚期(5~6岁)
3岁的年龄对于处于快速成长期的儿童来说是生活上的一个大转折点,在成长过程中的也理特征上,3岁儿童处于第一个快速成长中的关键期和危机期。儿童从3岁开始逐渐开始适应新生活,在成长过程中,适应周围的环境,与家人、玩伴等建立感情。
从学龄前初期到学龄前中期,儿童身体各方面的机能发展迅速,而学龄前中期阶段儿童的主要必理特征表现为——灵动活泼、爱玩的天性、思维逐渐向具象化发展。
晚期:在整个学前阶段儿童的好奇也屯、理特点贯穿于始终,喜欢好学、好问、对周围事物的好奇私理。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动手能力不断的提高,喜欢拆卸类的游戏,如为了满足好奇的也理欲望,把玩具汽车拆开,只为了看看里面的结构特点,找寻好奇的答案,汽车是通过什么样的原理、什么样的结构来做到运动的。
认知:学龄期儿童的思维主要形象思维为主,在经过学龄初期开始已经初步形成了抽象思维的概念,儿童的思维比较主观,思维判断力差,很难区分他人与个人视角。
1、形象思维为主:借助于事物所展现给儿童的形象特征和表象特征来通过视觉认知,形象思维是学龄前儿童的主要思维方式。
2、思维角度比较主观;学龄前儿童的思维主要表现为"自我为中必"的特点,也理没有他人的概念,表现出自私的特点,不能站在客观的角度上考虑思考问题,该时期儿童特点是不知道从别人的观点看世界,不能理解人们的想法,周围新事物存在陌生感,无法区分他人与自己的概念视角。
3、无意识想象居多:学龄前期的儿童的想象力是大人们所无法想象的,天真无邪的想法,让他们的世界充满着美好,送个阶段的儿童已具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在平常的游戏过程中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有着与同龄儿童相同的语言世界,在生活中的故事、绘画中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点。
处于3-6岁的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相对较快,这一阶段被称为前运算思维阶段,此阶段的儿童活动范围开始扩大,随之而来的求知欲增强,想象力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开始凭借自己的能力对世界进行认知,按照自己的意愿动手创造。
一、儿童玩具设计的原则
刘孟根据学龄前儿童的特点分析总结交互式儿童玩具设计的原则——可用性(学习性)原则、体验性原则、参与性原则、反馈性原则、安全性原则、趣味性原则。(交互设计在儿童玩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宋军论述了儿童益智玩具的设计应该遵循科学的原理,非暴力性设计、安全性、突出功能和创新性等设计原则。(儿童益智玩具设计原则之研究)
张立巍认为基于交互设计理论的益智玩具设计要素包括四个方面:①互动性;②娱乐性;③益智性;④情感化。(基于交互设计的学龄前儿童益智玩具设计研究)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一种时期,即仍处于形成状态的、刚刚在发展的过程,这一时期可以借助外在的帮助进行,在外在良好的刺激下能够有效的促进其健康的发展。在对玩具设计进行启发性、反馈性和体验性功能的注入时,要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原则考虑在内,适时的对其进行开发。
二、儿童行为方式与玩具设计
通过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行为发展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儿童在不同的时期,会产生不同的行为需求,抓住儿童行为“最近发展区”(赵冬霞,基于动作发展的婴儿玩具设计艺术与设计[J]艺术与设计,2009 (03):156),合理的利用儿童的行为发展规律,对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相应的刺激开发,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影响儿童行为方式的因素除了玩具外观的色彩、形态和材质以外,还包括玩具内在功能对儿童行为的反馈。儿童的行为方式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外界因素的刺激下,有目地的进行。在对儿童游戏的近距离观察中得出了“七秒规则”,即如果在七秒钟之内,儿童不能将其视觉、动觉都投入到游戏中,他们将放弃这个游戏过程。
儿童动作行为对玩具设计的影响。儿童使用玩具实际上是儿童对玩具有目的性的活动。首先是确定游戏目标和意图,然后采取行动。例如男孩和女孩在面对色比娃娃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就不会相同。
儿童认知行为对玩具设计的影响。玩具功能的实现需要在玩具与儿童的进行娱乐的过程中进行。这种实现需要适合儿童的认知能力,能够被儿童理解并作出反馈。以芭比娃娃为例,芭比娃娃的功能是让儿童学会理解和照顾他人。在认知上,3岁以上的儿童已经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在动作行为上,已经能够进行比较精确的活动,例如自己穿衣,系鞋袜等。这个时候儿童在与芭比娃娃交互时。已经能够实现娃娃哭了,儿童进行拍打抚慰和换衣喂养的行为。这种交互行为不需要学习,是在生活中儿童观察到的。
儿童亲社会行为对玩具设计的影响。亲社会行为是儿童在参与社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行为特点,主要是指互助、合作以及情感上的安慰或认同等。例:在设计4岁儿童的玩具时,要考虑到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亲社会行为,4岁儿童处于学龄前早期,这一时期儿童开始寻找有共同主题的同龄人做游戏伙伴,合作性活动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要设计能够供多人使用或合作的玩具,让儿童在玩游戏的同时多参与社会活动,培养自己的良好习惯和社会技能。(基于行为方式的交互式儿童玩具设计研究)
色彩辨认:由于儿童的思维感受能力还没有发育成熟,只能感受到一些单纯的刺激色;学龄前期,儿童对色彩的感受能力发生了较大的变化,3~4岁的幼儿己经能够分辨红、橙、黄、绿、天蓝、紫等6种颜色的百分率为97%,4岁以上达到100%,颜色的细微区别能力。在4岁以后逐渐展开。4岁以后,幼儿逐渐能够分颜色的深浅和色调倾向,对于黄、蓝、绿的颜色辨别能力显著提高,已经能够分辨棕、灰、粉红、紫橙等混合颜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