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我是个做经济社会学的苦逼娃,先占坑,等我忙完这段时间来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目前我对于这个问题感觉到最好的答案是赵鼎新给我们讲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差异时候说的。
他解释到,在社会科学中,三个主要的学科实际上表示了人类的三种完全不同的叙述社会的方式。
1、结构性的叙事。社会学,你之所以上好大学,是因为你家里有钱(马克思),家里有品味(布迪厄),你爸妈教育水平高(布劳-邓肯)。没有从生物学的系统论中产生的结构感,社会学理论几乎一下子崩塌。
2、意义性的叙事。人类学,你之所以上好大学,是因为你们中国人的孔夫子的传统,读书对于你来说是件传统而习以为常的事。内蒙人长期能游牧分配好草场资源不至于过度放牧,是因为他们有腾格里或者长生天,草原对于他们有着别样的意义,所以他们这样行为。
3、时间性的叙事。历史学,这个基本是美国的看法,因为中国一般把历史学放在人文学科,而不是社会科学。同样解释你之所以上好大学,是因为你高中有一天看阿波罗13号电影感动了,立志要考好大学,这是你人生的转折点。对于转折点的作用会有不同评价,例如到底是49年还是78年对于中国现在这个样子更有影响力。
从这个角度看,经济学是社会学的一个特别的分支学科,经济学理性假设和经济人这个结构性假设下发展出的结构解释的学科。虽然这个假设显得和实际有很大的脱离,但是这不妨碍其长出丰盛的理论大树。就如同几何学中数学定义的点线面完全在实际中不存在,但是基于几个基本的假设,欧式几何体系逻辑精致而有美感。特别是经济学引入这两条供求曲线后,经典的古典经济学统一范式基本形成了,大家都在这个基本假设下发展理论了。
经济学不太像一般社会学家那样,每个人或学派都基于自己的理解来作出假设,推演发展理论,多范式下的发展。社会学往往显得混乱、每个体系有比较深刻的部分。而每个体系都不具备统一整个学科范式的能力,往往还因为一个体系太好,大家都在下面研究,很快大家就说明的差不多了。一个理论有时还会因为太好了,所以被更快抛弃。
从发生学来解释经济学之所以现在成为社会科学这个房间中让大家不可忽视的大象。会是因为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学的这套偏执的假设缘起的理论,在资本主义下尤为深刻。资本主义的顽强,与经济学利益契合,对话其他体系的时候有充分的底气。所以他们会用例如交易成本理论和有限理性来尝试在这个体系本不擅长的领域中继续拓展和应用这套经典的思维范式。
就具体研究方法来说,很难说有什么差别。虽然每个学科有标志性的方法,社会学的问卷统计、人类学的田野工作、经济学使用宏观数据、历史学去查档案。但是这些方法都是互相借鉴的,在每个具体研究中相互结合使用这些方法。因为这些方法不存在自然科学中,一个检测仪器只能检测一个指标的问题,这些方法都存在各自互相弥补其指标不完整的可能,所以以方法界定学科我觉得往往是对于每个学科的了解不深导致的。
举个例子,研究工厂政体,工人和国家、企业主讨价还价的过程时候,具体的实证研究对象是90年代的中国下岗工人。那么你很有可能1去一个国有企业做田野,了解他们具体机制什么样的。2引用宏观数据说那时国家下岗情况如何,劳动力市场供求的经济学经典思维。3查他们厂子的各种社会主义改造和市场化改造时候留下的思想汇报和会务记录的档案。4然后发一份问卷来做回归模型。问下他们的现在的生活情况和对于厂子的评价,主要面临的问题的意见。
在这样一个研究中,你可能使用所有我提到的学科研究方法。方法上的相互借鉴类似的还有很多人比较少了解的实验经济学,田野个案研究中的扩展个案法等等不主流的研究尝试。所以个人认为这个问题中方法差异在学生训练上显然有,但是在具体的研究运用中看不同学者的教育背景和研究风格,不能因研究方法而区分学科边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