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公德之道:当代中国社会公德建设与治理研究》:社会“软引导”持续之道

《公德之道:当代中国社会公德建设与治理研究》:社会“软引导”持续之道

《公德之道:当代中国社会公德建设与治理研究》:社会“软引导”持续之道《公德之道:当代中国社会公德建设与治理研究》 王维国 著 人民出版社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道德具有时代性。社会发展到不同的阶段

社会公德着力点_社会公德建设的重点_社会公德建设以什么为重点

《公德之道:当代中国社会公德建设与治理研究》 王维国 著 人民出版社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道德具有时代性。社会发展到不同的阶段,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和道德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要求公民道德建设有更高的目标和境界。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的基本准则,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全民道德素养有重要意义。社会公德建设与治理,是具有深入研究价值的重大学术问题,也是需要切实践履的重大实践问题。

中华民族是重视道德、崇尚修德的民族。梁启超在《论公德》的开篇说:“公德者何?人群之所以为群,国家之所以为国,赖此德焉以成立者也。”社会公德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的成效直接而深刻地影响当今社会治理的实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任务,突出强调了社会公德在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的重要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王维国同志的《公德之道:当代中国社会公德建设与治理研究》一书的出版,正逢时要、正切时宜。该书从建设和治理双重维度,对新时代社会公德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研究并提出了科学系统的应对之策,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较强,实现了“三个统一”。

实现了联系原则与发展原则相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系统“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每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总特征,只有遵循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才能分辨清科学研究所面对的联系交织、运动发展所构成的世界图景。作者从社会公德的逻辑起点入手,深刻阐述了社会公德的基本限定、战略意义,对中国社会公德发展状况作了描述性分析与整体评价。总结了当代中国社会公德总体进步的社会基础及基本经验,分析了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归因。系统性地揭示了社会公德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形式,阐明了社会公德现在、未来发展的内在机制,为对策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既体现了要素之间的前后承继的历史纵轴,也体现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的关联横轴,实现了联系原则与发展原则的统一。

实现了逻辑观与历史观相统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历时五年的精心创作,作者不仅充分掌握了大量已有的研究资料,还通过全国性的问卷调查掌握了大量最新的现实情况,实现了“具体-抽象-具体”的升华过程,为实现运用范畴、概念构建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该书深刻阐明了社会公德各个范畴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了范畴的简单规定性与复杂规定性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从具有简单规定性的范畴上升到具有复杂规定性的范畴的逻辑发展过程。既体现了人类关于社会公德的思维逻辑进程,也体现了历史演进和现实发展趋势,实现了逻辑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实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道德要求,是社会“软引导”的关键手段。我们面临着社会阶层多样化、利益诉求复杂化、社会思潮多元化等诸多现实新情况,如何让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步伐更加稳健,社会公德的建设与治理成效尤显作用。作者从理论视角作了脉络溯源,以问题导向作了归因分析,从实践维度提出了长效机制;作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不局限于公德教育的“一己之力”,系统、全面地提出科学应对措施;作者胸怀大局、洞察大势、着眼大事,具有较强的战略眼光和较宽的科研视野,学术功底扎实、科研技巧熟练,实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掩卷覃思。《公德之道:当代中国社会公德建设与治理研究》一书,选题科学、立意新颖、开掘深厚、对策有力,是我近年来所接触的关于社会公德研究领域为数不多的佳作。维国同志完成此书耗时五年,青灯相伴、卷不释手,是“接力的五年、成长的五年、与时代同行的五年”;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收获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大智慧、大情怀。

如上,该书对于目前国内社会公德建设和治理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现实借鉴、资政参考价值,可为科学研究者、教育工作者、政府决策者所应有的案头之书。

(作者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务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一篇: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根本指针
下一篇: 结构洞思维:让你的人际关系网络更有效力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