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1 人口状况
平鲁区现辖2镇11乡379个行政村。据2014年《山西省统计年鉴》显示,2013年平鲁区总人口为20.70万人,城镇非农人口为10.38万人,人口城镇化率为50.14%。城镇非农人口中的从业人员为2.74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0.03万人,第二产业工业人员1.22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49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有0.53万人从事采掘业。
3.1.2.2 经济状况
平鲁区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十一五”以来,主要经济指标成倍增长,财政总收入每年以5亿元的幅度递增。据2014年《山西省统计年鉴》显示,2013年平鲁区GDP为257.6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为4.58亿元,第二产业产值为210.05亿元,第三产业产值为43.04亿元,其中第二产业的比重达到81.52%。2013年财政收入为16.8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为150.7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85万元,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为0.70万元。
平鲁区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区,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比较突出的县区,以“70%的土地种草植树,70%的农民进城”为抓手,强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进程。平鲁区按照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的思路,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格局和实力雄厚的产业基础。
3.1.2.3 煤炭经济
煤炭经济是平鲁区的支柱经济。2013年全区煤炭产量为1.20亿t,其中地方煤矿的产量为0.18亿t。改革开放以来,在“有水快流”思想指导下,平鲁区的煤炭经济一时兴盛起来。到2000年,全区地方性煤矿总数达到145座,产能不足1000多万t,大多数矿井产能在10万t以下,资源回采率在15%左右,百万吨死亡率比国有重点煤矿高出11倍。从2008年开始,在全省率先对具备条件的矿井实施了机械化升级改造。截至目前,所有整合保留的24座煤矿,全部为产能90万t以上的标准化综采矿井,平均单井规模由10万t提高到120万t,资源回收率由20%左右提高到75%以上,煤炭产业的整体素质将得到全面提升,进一步夯实了由煤炭大区向新型能源工业基地转型的基础。
中煤平朔公司的主要矿区都在平鲁区境内,为平鲁区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截至2011年底,矿区拥有在册职工11626人,资产总额513亿元,已累计生产原煤8.60亿t,外运商品煤6.50亿t,原煤生产百万吨死亡率0.035;上缴各类税费347亿元,累计投入43亿元进行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生态环境治理与节能改造,并取得良好效果,平朔矿区社会经济情况如表3.1所示(张召,2013)。
表3.1 中煤平朔公司煤炭产量及收入情况
3.1.2.4 转型经济
在传统煤炭工业经济的推动下,平鲁区加快产业升级与转型。以大园区、大企业、大项目为支撑,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地面骨干企业,着力构建以煤、电为主体,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为支撑,具有平鲁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
平鲁区转型经济发展实现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型产业规模化、工业发展园区化,形成以煤炭产业为主体,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为支撑的多元支柱产业格局,为进一步提升工业经济整体实力提供坚实后盾。到“十二五”末,平鲁区转型项目产值将达800多亿元,实现利税达240多亿元,安置劳动力近万人,真正实现由煤炭大区向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大区的跨越。
3.1.2.5 农业生产
平鲁区农业生产逐步向农业现代化迈进。2013年平鲁区农林牧渔总产值为9.92亿元,其中农业产值为5.38亿元。近年来,平鲁区充分利用农民进城后的富余土地,积极推动土地经营权依法流动,按照“一区一业、一带一品”的思路,以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为取向,以种植园区、养殖园区和加工园区建设为载体,积极调整农业结构。通过政策引导和示范带动,强力推进四大农产品基地建设,即以向阳堡集镇为中心的双万亩种苗基地,以凤凰城镇为中心的2.67万hm2特色农作物种植基地,以另山集镇为中心的万亩设施蔬菜基地和覆盖西北山区的50万只肉羊养殖基地,初步形成林草业、畜牧业、设施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四大板块产业格局,既高效利用了部分闲置土地,又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进一步推进了城乡统筹发展。
3.1.2.6 城乡统筹
平鲁区在实现“两个70%”的过程中必然带来农村人口向城镇的集聚,而加速市域城镇化无疑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之举。平鲁区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也是雁门关外农村条件最差、农民最穷的一个县区。为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从2006年开始,平鲁区按照“城乡统筹、整体联动”的发展思路,从城乡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发展“五个一体化”入手,启动实施了“一城十镇百村”战略。“一城”,就是改造建设县城;“十镇”,就是除县城驻地外,将其余的12个乡镇逐步整合为10个;“百村”,就是将原来的450多个自然村逐步整合为100个左右。最终形成大县城、小集镇、新农村“三位一体”发展新格局。截至2011年,城区旧城改造一期工程全部结束,二期工程全面铺开,完成投资40亿元,改造棚户区200万m2 ,城区规划面积由10万km2拓展到38万km2 ,城市人口由5万人增加到1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4%。一城十镇百村建设基本完成,完成投资7亿元,移民搬迁156个村2万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