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新科学家——卡尔·波普尔:提出了著名的“证伪主义”
波普尔(Popper)是维也纳的科学哲学家,其主要作品包括《猜想与反驳》(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和《开放社会及其敌人》(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对20世纪的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波普尔的标志性科学方法“证伪主义”(falsificationism)开辟了科学哲学界一个全新的辩论领域,甚至据称解决了休谟的“归纳问题”。
据波普尔的观点,科学理论的标志在于其做出的预测原则上可以证伪该理论。理论能做出的这种预测越多,“它就越好”。证伪主义是波普尔应对其称为“归纳谜题”(myth of induction)的一种方法。如休谟所言,归纳法是通过观察经验中的规律来得出理论、定律或概括性原则的方法。不过波普尔也同意休谟,认为任何概括都超出了可能证实的范围。对于“某A拥有属性B“的现象,不管观察到多少例都不能认定“所有A都有该属性”这一结论。我们也无法观察到所有的A来证实该结论。
对于该问题,波普尔给出的答案基于以下主张,即这种说法首先错误地假定科学概括都是结论;其次未能精确描述科学家建立假说的过程。波普尔坚持,这些假说并非是从证据中推断出结论的概括,而仅仅是逻辑上的猜想而已。可以说,它们是“需要经验证明的”试验性假说。由此,休谟的归纳问题便不存在了,因为概括并不为观察所支撑或证明。相反,概括在逻辑上先于观察,首先经猜想所得,然后要么被经验反驳(比如发现某A不具有属性B),要么暂时成立以等待更多A的观察结果。经验永远也无法证实而只能证伪一个理论。概括首先经猜想所得,然后由经验审查以将其反驳。
批评者指出,波普尔的理论隐含了对归纳推理的运用。波普尔主张,一个假说只要有一个反例便足以证伪,但这似乎假定了归纳法的可靠性,否则现在证伪的理论很可能到未来的某一天又变成正确的了。当然,波普尔声称的“所有A都是B“之类的普遍性概括一旦出现“某A不是B“的现象即被证伪这一观点还是正确的;但他将证伪原则用在了所有的科学理论上,而不仅仅是普遍声明。此外,能证伪“所有A都是B“的例子也能证明“某些A是B“的理论。证伪和证实的逻辑无法如波普尔所想的那样分割开来。
波普尔认为科学必须能产生可以证伪的理论,与该观点紧密联系的是他对马克思和黑格尔辩证法的抨击。他们的“理论”似乎无法用经验来证伪,因为任何经验都可以通过辩证法的某种适当解读来进行解释。波普尔还发现,尤其令他无法容忍的是,马克思主义竟然明确自称为一种“科学”。出于类似的原因,波普尔同样严厉地抨击了柏拉图和弗洛伊德,认为他们是“开放社会的敌人”。
归根结底,波普尔在进一步推动科学哲学许多辩论上产生了关键的影响,并促进了拉卡托斯(Lakatos)、库恩(Kuhn)和费耶阿本德(Feyerabend)研究的展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