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如何评价哈耶克的《通向奴役之路》?

如何评价哈耶克的《通向奴役之路》?

如何评价哈耶克的《通向奴役之路》?1974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哈耶克和冈纳·缪尔达尔,获奖理由是「他们深入研究了货币理论和经济波动,并深入分析了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的互相依赖」

1974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哈耶克和冈纳·缪尔达尔,获奖理由是「他们深入研究了货币理论和经济波动,并深入分析了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的互相依赖」,这一结果让很多人几乎惊掉下巴:哈耶克获奖了?!而且一同获奖的是缪尔达尔?!且不说当时哈耶克已经长达三十年不再怎么研究经济,其最主要、影响力最大的著作也不属于传统的经济学领域,其代表的奥地利学派也已经被其学术对手凯恩斯主义压制了近四十年;更让人不解的是,他的获奖伙伴,曾经的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瑞典学派的代表人物缪尔达尔,一向高举「左翼」「进步」的大旗,几乎可以说与哈耶克势如水火。

怒火中烧的缪尔达尔,在颁奖典礼上压根儿不搭理哈耶克;而更使他火上浇油的是,两年后的诺贝尔奖竟然又颁给了哈耶克的同道中人弗里德曼。忍无可忍的他,以笔为枪,化愤怒为炮火,立刻向诺贝尔奖委员会投下了一篇批判檄文,直接呼吁取消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个他曾经付出过巨大努力才得以设立的奖项。

在经济学圣殿的角落里,如同丑小鸭一般栖息了近三十年的哈耶克,对这顶从天而降的桂冠,虽然颇为欣慰,但对冷落了他那么久的经济学界,甚至诺贝经济学奖本身,却并无太多敬意。他给自己获奖演说的题目,毫不掩饰地贯以「知识的僭妄」之名,他鲜明地指出,自由世界当时所面临的,无法摆脱的不断加剧的通货膨胀威胁,正是大多数经济学家曾经推荐甚至极力促使政府采取的政策,所带来的必然后果;而那些经济学家中的一部分已经获得了该奖,还有更多将在未来继续获得该奖委员会的青睐。他在演讲的最后甚至大声呼吁:社会研究者认识到自己的知识有不可逾越的障碍,便应懂得谦卑为怀的道理,不至于再去充当那些极力想控制社会的狂妄之徒的帮凶;这种做法不但会使他成为自已同胞的暴君,并且可以使他成为一种文明的毁灭者,而这种文明不是来自任何个人头脑的设计,而是通过千千万万个人的自由努力才成长起来的。

前面说过,哈耶克影响最大的著作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著作。那本书到底是什么呢?就是我今天向大家推荐的这本曾影响深远、又历久弥新的经典著作:《通往奴役之路》。

下面先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创作背景。该书出版于 1944 年,主要创作于 1942 年。从学术思想背景看,就在 1942 年,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自杀于巴西;1945 年,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的著名寓言小说《动物农庄》,及奥地利裔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于同年出版。顺着思想史向前追溯,从 17 世纪下半叶的约翰·洛克到 18 世纪的大卫·休谟与亚当·斯密,尤其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在 1776 年横空出世,传统的重商主义经济理论逐渐让位于以自由经济、自由贸易为特色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几乎成了经济学界认可度最高的信仰。随后,现代经济学开枝散叶,逐渐成为显学,甚至实现了所谓的「经济学帝国主义」。在亚当·斯密之后的一百多年,经济学主要沿两条路线发展,一方面,自由市场经济在大卫·李嘉图、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等人的笔下不断成熟与完善;另一方面,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开始形成巨大影响力。1890 年第一次出版的两卷本《经济学原理》与 1867-1894 年间出版的三卷本《资本论》,大体代表了 19 世纪经济学发展的两条路径。进入 20 世纪,身为马歇尔的学生,凯恩斯于 1936 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及哈耶克于 1944 年出版的这本《通往奴役之路》则成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两座山峰。

从经济活动实践来看,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大萧条」之后,德国在极权主义的操控下,将整个西方世界裹挟进二战的噩梦之中;美国则热情拥抱凯恩斯主义,积极投身于「罗斯福新政」中;一战期间成功实现革命的俄国,实现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并在对抗德国法西斯的入侵中,迸发出强大的能量;彼时的法国,仍处于被纳粹德国占领的状态。在那种国际环境下,自由市场经济的核心国家,英国的学界,经过凯恩斯主义在近十年来的发酵,对国家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已经孕育出各种思潮出来。无论是面对自身的经济危机,还是面对纳粹德国或苏联社会主义的国家主义,曾经无所不能的「看不见的手」,正变得无所适从,力不从心。

国家主义是走向富强之路吗?不难想象,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这一问题,在不少人的内心深处盘旋过,游移过。

不!那是通向奴役之路!一个声音出现了,曾经论战败给凯恩斯的哈耶克,这次用不容置疑的口吻厉声回答道。

话说,哈耶克到底是谁?哈耶克于 1899 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知识分子家庭。此前一年,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与世长辞,德意志帝国如一艘马力十足的战舰,正在德皇威廉二世的驾驭下,全速冲向一战的历史旋涡。德国史学家们普遍认为,从俾斯麦下野到他去世的八年间,是整个德意志历史的关键时期。正如德国作家塞巴斯蒂安·哈夫纳在其著作《从俾斯麦到希特勒》一书所描述的:

「在那个时代将德意志帝国推向崭新外交路线的因素,并非国内的不幸福或内政上的危机,反而是当时德国人对自身力量与内部和谐所产生的过度信心。……俾斯麦时代及以前的德国人,在本质上是一个谦卑朴实的民族,其最高目标就是团结在同一个屋檐下,而且他们已经如愿以偿。可是,自从俾斯麦下野以来,他们产生了一种大国的心态。各个不同阶层的德国人,突然在眼前浮现一个伟大的国家愿景,一个全国性的目标:我们要成为世界强权,我们要向全世界扩张,德国必须在全世界享有优先地位!」

而正是这一心态或者说思想上的转变,引发了一战、魏玛共和国的超级通货膨胀,进而走向纳粹极权主义的罪恶深渊。而这一转变历程,也正是哈耶克在本书中主要的批判对象。

上一篇: 论社会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
下一篇: 结合你自身的经历,谈谈现代社会与自由的关系以及自由所带来的困惑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