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知乎上有人邀请我回答一个问题,他自述道:
“之前我认为自己浅薄,什么都不懂。于是我想尝试阅读。然后我读完几本书后,开始变得极其消极。一开始读了《三体》,里面的人性我还认为只是书中的故事。后来读了《人类简史》,这本书有些冲击三观。后来又读过刘慈欣的《赡养人类》和《赡养上帝》,从这两本书开始,我对未来彻底迷茫了,失去了方向。今天刚读完《动物庄园》就已经对世界都失去希望了。我还有救吗。我还是想爱这个世界,甚至我现在后悔看了这些书。”
闻言,我淫荡和蔼地笑了,因为他的这个困境我已十分熟悉——很多少年人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渐渐目睹社会的黑暗、世界的残酷,因而感到痛心、压抑,质问它何以如此,坚称它不应如此……
为什么社会这么黑暗?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在别处,而恰在这一问法本身——提问者显然是以为,社会原本不该是这么黑暗的。
然而,果真如此吗?提问者的信念来自哪里?
其实,真相是:社会本来就如此黑暗,可我们从小被灌输了错误的世界观——童话式的、伊甸园般的世界。
叔本华对这个现象是颇有研究的,他在《人生的智慧》里说:“在幼年时期,他们看到的是幻影的世界,光怪陆离的妄想和固有的偏见以及奇怪的空想混杂在一起:真实的世界隐藏了起来。或者说其表象被歪曲了。”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告诉我们,人性本善,人生是充满希望与美好的,大千世界多姿多彩丰富绚烂……这些教条不能算错,然而确是偏颇的,有意隐瞒另一面,一味地歌颂所谓正能量,目的是为了保护幼童的心灵,培植伊们心中的善良,力图为这个社会多制造一些好人。
从真、善、美的角度来讲,这是为了追求善与美,刻意将真雪藏,只因这位叫真的人长得未免有点丑陋,不太好让人瞧见。
出发点是好的,然流弊甚多,天真的孩子们满足于大人的描绘,当其幼年时尚见不到后果,可值其慢慢长大,不得不因各种机缘巧合目睹社会的阴暗之际,便有三观被冲击得崩溃的危险。
于是就会有年青人来问:“为什么社会这么黑暗?”因为伊们有点承受不住了——这个社会为什么竟不是伊潜意识里固以为的样子?
明眼人一看便知,社会没有问题,它自古以来就是这个样子,但心态崩了的年青人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番祛除魔障的阵痛。
对此,叔本华的一个教育建议是:
“不准阅读小说,取而代之的是合适的传记文学——富兰克林的一生,或者莫里兹的《安东·莱泽尔》。在我们年少时,总是幻想着主导人生的大事件或者大人物会锣鼓喧天、大张旗鼓地出现;但当年老回望时,才发现他们都是如此的安静,在门外匆匆而过,不会让你留意。”
小说是想象力的产物,是对现实的虚构,将我们的美好愿景注入其中,年青人徜徉在小说的画廊里,不知不觉地,虚妄的观念就根深蒂固了。因此,叔本华认为不应让孩子阅读小说,而要多读回忆真实生活的传记,这样才能防止形成对世界和人生的荒谬的认识。
传记固然是稍显枯燥的,可那正是生活真实的样子;可惜难点就在于,人们耐受不了枯燥,于是去寻求新鲜刺激的故事,小说的销量因而居高不下——“现在他们则被鬼火引入了歧途。”
荒谬的魔爪又岂止小说而已。我们的文化整个地有一股浪漫主义的成分。电视剧、他人的言论,都可能让我们形成虚妄的认识;在爱情方面,女孩受到的误导通常更深更显著,因为女孩阅读爱情小说、观看偶像剧的频率总体而言要高于男性,这导致她们更容易说出“你根本就不够爱我”这样的话,而判断这句话有没有说中的关键在于她们心目中的“足够爱”到底是什么样子?
罗兰·米勒在《亲密关系》里列举了应当警惕的对亲密关系有害的六个观点:
l 争吵具有破坏性。争吵就表明伴侣爱自己还不够深。如果彼此深深相爱,就不会发生任何争执。
l “读心术”很重要。真正彼此关爱的伴侣仅凭直觉就能知道对方的需要和偏好,根本不需要告知对方自己的所思所想。如果必须告诉伴侣自己的想法和愿望,那只能说明伴侣爱自己还不够深。
l 伴侣是不会发生改变的。一旦亲密关系变糟,就无法得到改善。如果爱人曾伤害过你,毫无疑问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伤害你。
l 每一次的性生活都应该是完美的。只要爱情是忠贞的,每一次的性生活都应该是神奇美妙、令人满足的。伴侣应该经常渴望并为性生活做好准备。
l 男人和女人就是不一样。男人和女人的性格和需要非常不同,很难真正理解对方。
l 美好姻缘天注定。根本无需努力来维护美满的夫妻关系。夫妻要么彼此脾性相投、快乐到老,要么格格不入、争执一生。
诚然上述观念是男女都可能怀有的,因而修炼是全人类共同的任务;学者奇普·尼把这种观念称为宿命信念(destiny belief),与之相对的是成长信念(growth belief):
理想的亲密关系是逐渐发展的。 亲密关系中的挑战和障碍只会让爱变得更深厚。 美满关系的关键往往是要学会与伴侣一起解决冲突。 美满的关系是经过艰苦努力和解决双方的矛盾而形成的。
无独有偶,宿命信念不单单出现在爱情领域,成长信念也不止是恋人需要,亲情何尝不与爱情相似。
曾有位亲戚以“血浓于水”劝说我缓解和亲人的疏离,我进而想到很多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抱有如下信念:
“你是我生的,我养的,所以你必须孝顺我。”
这样的观念也是极其有害的,因为它同属宿命性质。“血浓于水”无法解释被养父母带大的人为何对生父母毫无感情,倚仗生养权威的孝顺命令也只是在扭曲孩子的情感,这种父母不会想到,如果伊们想改善同孩子的关系,就要付出切实的努力,要去体会孩子真正的情感需求,以对方所希望的方式对待伊。
无论是问“为什么社会这么黑暗”、“为什么有人那么变态”,还是在爱情亲情中展现的不良言行,抑或本文无暇顾及的其它,其症结都在于,被从小道听途说的荒谬观念给蒙蔽,切断了自己与真实世界的联系。
所谓成长,某种意义上便是,能够鼓起直面现实的勇气,接受世界与人生的本来面貌。
我们要用很长时间去纠正脑子里的虚假图景,它会是贯串我们一生的课题。
更重要的是,“改善”永远且必须是以对事物的靠谱认识为前提,拿着一套谬论去行动,必将失败。
【欢迎关注我的wx众公号:喂鱼的猫】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