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什么是“文学社会学”?

什么是“文学社会学”?

什么是“文学社会学”?文学社会学研究综述文学社会学的处境是尴尬的。西尔伯曼在《文学社会学引论》中说:“[文学社会学]一度从属于艺术社会学,一度从属于文化社会学

文学社会学研究综述

文学社会学的处境是尴尬的。西尔伯曼在《文学社会学引论》中说:“[文学社会学]一度从属于艺术社会学,一度从属于文化社会学,一度又从属于文学理论、文学学或知识社会学、阅读社会学或文明建设社会学并在其中加以讨论。”文学社会学究竟是一门学科还是一种研究视角这还是一个未有定论的问题;它究竟是研究文学中的社会还是研究社会中的文学也是各执一词;甚至应该叫文学社会学还是文艺社会学抑或艺术社会学都不能统一。在这种情况下,本综述只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试图为自己的阅读做一个简短的总结。回顾文学社会学在八九十年代得到恢复时的著作,尽管显出一些粗疏但也有中国学者的独特创造,如司马云杰的《文艺社会学论稿》、腾守尧的《艺术社会学描述》、姚文放的《现代文艺社会学》在学与用、反映论与中介论上取得成绩。进入21世纪,当下中国的文学社会学研究进入“重建期”,方维规的《文学社会学新编》、宋建林的《现代艺术社会学导论》、周平远的《文艺社会学史纲——中国 20 世纪文艺学主流形态研究》都以史论并重的方式对文学社会学做了系统的回顾和思考。但是,本文无意于对国内学者的著作一一点评,主要着重于从国外研究看文学社会学的研究历史,主要依托《文学社会学新编》这本书。

一、文学社会学溯源

文学社会学关注的主要问题不是在文学社会学出现之后才被提出来,相反,这些问题早已有不同的学者关注,是文学研究中一种相当传统的意识。比如孔子所说“兴观群怨”、孟子所说“知人论世”、司马迁所说“发愤著书”,西方“模仿说”就是认为文学艺术是模仿自然社会的一种理论。就现代意义上的文学社会学研究问题和方法意识而言,文学社会学可说是滥觞于19世纪的法国,代表人物有斯托尔夫人、波纳德、丹纳、左拉、居约、朗松。斯托尔夫人在《从文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一书中考察宗教、风俗和法律对文学的影响和文学对前者的影响,书中将所论文学分为南方文学和北方文学,认为文学作品的产生和特色受到不同的社会状况、气候、地缘的影响。

波纳德属于被发现的批评家,生前默默无闻,没有发表过著作,但是他参加法国“国家研究院”征文的一篇《作家的独立性以及戏剧对风尚和趣味的影响》却是我们今天溯源文学社会学绕不开的一篇名文。从作家的独立性出发,波纳德认为作家身处各种人际关系、社会之中,他们和其他公民一样是社会的一部分,即使把独立性视作心灵上的正直勇敢,那也只是自由意志。为反驳征文题目“戏剧对风尚和趣味的影响”,他认为文学属于模仿艺术,反映现存事物,风尚作为社会中的人的思想和行为反映于戏剧之中,同时“时代的风俗和趣味广泛地作用于文学和造型艺术”,莎士比亚的戏剧只不过是那个社会的真实表现。

丹纳常被看做第一个“文学社会学家”,他在《艺术哲学》中提出了有名的三要素说,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种族指人出生时固有的和遗传的性质,包括身体、心理、能力、天性等各个方面;环境指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时代指时代所体现的社会心理、历史背景、文化观念等时代精神的各方面。韦勒克评价“他提示出文学社会学的种种问题,但他更为成功的是点明个性特征而且分析了个别作家及其类型和理想的世界。”然而,和波纳德相反,丹纳在世时享有盛誉,后世却常常遭到诟病,而且原因都是因为其实证主义的哲学基础。

左拉的《实验小说论》设法证明,实验方法可以导致对情感和精神生活的认识。“从自然中取得事实,然后研究这些事实的构成,以环境和场合的变化来影响事实,永远不脱离自然的法则。”左拉主张用自然科学的手段客观描绘社会现象,按照生物学定律记录现实生活,意图通过实验小说对社会现象做生理学、病理学探究,以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可以说是意图用科学的方法观察社会,通过文学反映社会的文学社会学思想。

居约认为生活、道德、社会、艺术、宗教等所有这些概念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艺术具有展示个体生活真实深邃情感的的社会学特点使得艺术获得了道德意义和审美价值,彰显出整体性。“艺术也是生活”,真正的艺术蕴含着深刻的道德性和社会性。

朗松说“文学无所不包,要想如实地认识文学,我们的脑子也得无所不包才行。”他第一个提出了文学社会学的“规律”。一是社会条件作用于文学,文学对社会产生影响;二是文学是一个国家关联场域;三是作家无条件受制于文学传统,受制于以往各代人的趣味;四是文学形式先于审美功能以及社会效用。

二、文学社会学诸流派

文学社会学可分为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社会学、经验实证的文学社会学、社会批判的文学社会学。由于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多建基于马克思主义,故又可合并为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社会学,经验实证的文学社会学则可看做实证主义-经验主义的文学社会学。虽然都称为文学社会学,但是概念需要做出区分:前一种认为文学社会学是文学研究的一个视角,是社会-文学的视野,是一种研究方法或重点;后一种认为文学社会学是一种专门社会学,建立在经验和实证的基础上。最能够表明这两种分歧的是西尔伯曼和阿多诺的文学社会学论争,即著名的西-阿之争。西尔伯曼从社会学立场把文学社会学看做专门社会学,阿多诺从社会批判立场评价艺术作品社会性的时候,则强调艺术自律与社会性偏离。

(一)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社会学

所谓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社会学是一种从社会角度来审视文学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方法,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将文学放到阶级斗争的历史中把握。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学者最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但是在马克思主义之前,俄国传统的文学理论已经具有一种社会-文学视野,比如革命民主主义文学批评强调从历史主义观点去认识文学现象,“文学是整个社会的所有物......社会在文学中找到提升为典范,化为自觉的自己的现实生活”(别林斯基);还有就是传统的学院派文学批评中存在的将文学与社会相关联的批判范式,如神话学派、文化历史学派、历史比较学派与社会心理学派。

“俄国的马克思主义之父”普列汉诺夫将特定时期的艺术作品和文学趣味理解为社会心理的表现,对文学艺术的历史做社会学分析,揭露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试图证明“存在和意识”、“社会的技术和经济与社会的艺术”有因果关系。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马克思还是恩格斯还是普列汉诺夫,都反对庸俗社会学把经济因素说成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反对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画上等号。恩格斯说:“物质存在方式虽然是起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存在方式起作用,然而是第二性的作用。”普列汉诺夫在《关于经济因素》的手稿中指出:“不是一切‘上层建筑’都是直接从经济基础中成长起来的:艺术同经济基础发生关系只是间接的。因此在探求艺术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中间环节。”中间环节包括五个环节,其中社会心理环节表明历史文化问题也可以是社会心理问题,因为阶级心理的改变会引发哲学潮流、宗教教义、审美需求的改变。

庸俗社会学把文学看做“经济的审美表现形式”、“阶级的等同物”、“阶级心理的投影”,认为经济关系、作家出身决定了文学创作,把文学变成社会学的简单图解。卢那察尔斯基反对庸俗社会学的这种观点,赞同普列汉诺夫的关于中间环节的说法,但是他不同意普列汉诺夫只分析美学的社会根源而不做评价与论断。卢纳察尔斯基要把文学批评“从作为社会理论的马克思主义领域引导到作为现实社会力量的马克思主义领域”,不仅要解释作品产生的社会根源还要做出评价,指出作品的意义、作者的本意、在当时到现在的各时代有过什么作用。评价的标准就是“凡是有助于无产阶级事业的发展和胜利的都是好的,凡是有害于这一事业的都是糟的”。

卢卡奇的整体性观念是理解他有关文学与社会关系理论的前提。他引用马克思的话“任何社会的生产关系都组成一个整体”,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经济的各种因素日益独立,反映在作家的意识中也各个独立化,“尽管各个部分客观上存在着必然的独立性,但它们的客观联系,它们的统一性、整体性恰恰在危机时期表现得最为明显。”因此每个现实主义作家要把握和描写真实的现实,那现实的客观整体性问题就起着决定性作用,创作表明客观的社会总联系的重要性和为掌握这种联系所必需的全面性要求,马克思主义者必须透过支离破碎的表象去把握历史的整体性现实,文学也即是整体性的一部分。因此,“伟大的现实主义所描写的不是一种直接可见的事物,而是在客观上更加重要的持续的现实倾向,即人物与现实的各种关系,丰富的多样性中那些持久的东西。”

葛兰西主张把文学史作为更加广泛的文化史的一部分或一个方面来研究。“文学不能产生文学”,只有历史、革命因素的参与才能产生新的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论“国家的-人民的”概念》中,葛兰西历史地分析了意大利人民为什么更喜爱外国作家,为什么不存在“国民的”文学?世俗作家不能代表世俗文化,没有建立一个被广大群众接受的“人道主义”,教会作家显出无能,其作品充满令人作呕的说教。他提倡造就了解人民疾苦、愿望、感情,亲近人民的知识阶层,建立“国家的-人民的”文学,以此获得大众的首肯,夺取文化领导权。这是运用文学社会学的思考革命方式的一种思想。

(二)经验实证的文学社会学

实证主义由孔德创建,1930年陆续出版的六卷本《实证哲学教程》是实证主义形成的标志。广义上来说,实证主义囿于经验材料、拒绝先验或形而上学的思辨。从实证主义历史来看,可分为以孔德为代表的老实证主义和以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就文学社会学的发生发展来看,主要是以孔德的老实证主义作为哲学基础。实证主义认为“实证知识就是科学”,这种科学观扩张到社会科学领域(包括文学社会学)有几个依据:一、个体通过对世界的感性经验和对经验的反应获得知识;二、任何真正的知识主张都可以由包括观察和实验在内的经验所检验;三、真知识必须由经验所检验;四、科学规律是关于普遍的、可重复性的经验模式的陈述;五、科学说明需符合“覆盖律模型”;六、掌握科学规律可以预测未来;七、科学客观性依赖于把可检验的事实陈述从主观的价值判断中进行的明确区分。可见实证主义走的是经验主义的路径。

经验实证的文学社会学主要特点是研究方法上采取经验实证的社会学方法,如埃斯卡皮的历史的方法和社会调查的方法,菲根采用的社会-历史或内容阐释的方法,西尔伯曼从社会事实(个人意识之外的感觉、思维和行为方式)中引申出文学经历,采用统计法、结构功能分析法、系统内容分析法、行为研究法进行观察研究。这些研究思路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思路有较大不同,那么两者有没有融合一体的研究方法?这便是豪泽尔的《艺术和文学的社会史》中将艺术研究的微观层面的因果关系和宏观层面的辩证运动结合起来的方法。在豪泽尔看来,艺术与社会不仅是经验实证主义者主张的社会决定文学的单向因果关系,而辩证法完全否定事物因果关系原则的倾向也不合适,社会与艺术之间是相互推动的,彼此之间没有冲突但是并不协调。

经验实证的文学社会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埃斯卡皮、菲根、西尔伯曼、豪泽尔等人都对文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作出了自己的规定。埃斯卡皮认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作为交流的文学之交流过程的各个环节:作家、作品、读者和中介,可视为是以作品为中心所展开的书籍社会学研究。菲根的文学社会学研究对象是“为与文学、为文学而生发的人际行为”,分为作为文化模式的文学和更新文化模式的社会基本关系,看重作为社会关系主体的作家和读者,将中介分为物质中介和精神中介。西尔伯曼考察“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关系”,强调作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作品的文学效果、读者研究中各要素的内在关联。豪泽尔的《艺术社会学》提出:“艺术社会学的任务是分析和解释艺术家创作时头脑中所有的构象,它也关心艺术家是如何使自己的作品吸引公众的,研究社会史怎样在艺术作品的影响下发生变化的。”

埃斯卡皮的《文学社会学》从文学社会学的原则和方法,创作、发行、和消费几个方面论述。菲根在《文学社会学的主要方向及其方法一书中认为文学社会学是一门特殊社会学,不以审美品质界定文学,用社会学范畴考察文学生活,进而把文学的运行机制定为文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对象划分为:基础分析,即考察文学机构的社会现实;结构分析,考察文学机构之间的关系;因素分析,考察文学外部的社会因素对文学机制之可能的影响;功用分析,考察整个社会对文学机构的期待。西尔伯曼从作者、作品、读者三方面进行历史因素、技术因素、组织因素、精神因素的分析。豪泽尔的《艺术社会学》分六大部分,依次从总论、艺术与社会的相关作用、辩证法问题、艺术的生产与消费、艺术的分类与艺术的终结六个方面展开。在社会学意义上分析艺术经验的存在方式和影响因素,将艺术消费的中介分为中介者、艺术批评、中介体制和艺术市场四个部分,对不同中介体制所发挥的中介功能的强弱以及相关的艺术接受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艺术市场这种中介形式的双重意义。豪泽尔关注艺术对社会的影响,称“社会作为艺术的产物”。

经验实证文学社会学的根本问题在于无限放大经验观察的意义,割裂并放逐了非经验陈述。经验考察的对象庞杂而难以落实,实证主义方法的实施严重地缩小了经验分析的范围。经验归纳的努力越来越停留在简单的事实陈述层面上,刻意回避理论思辨,导致研究结论成为缺乏内在意义关联的科学知识罗列。实证主义倾向“使得理论分析更加难以获得一种充分的自我理解,因此实证主义的氛围最终限制了理论知觉的深度”。面对经验实证文学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文学社会学不是要二选一,而是思考怎样像豪泽尔那样沟通这两者,沟通微观经验和宏观理论。

(三)社会批判的文学社会学

社会批判的文学社会学延续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社会关系的基本观点,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尖锐地批判了经验实证主义的方法,力图恢复文学社会学的批判性维度。这种社会批判的文学社会学集中体现于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中,主要有洛文塔尔、阿多诺、马尔库塞、霍克海默、本雅明等人。洛文塔尔和阿多诺系统地从理论意义来探讨文学社会学,而其他人则只是偶尔论及文学与社会关系的部分议题。尽管如此,因为批判理论的现实向度,某些简短论述也十分精彩。

《导言》中洛文塔尔认为,作为基本象征和价值的载体,文学与历史难解难分,正是在这一共同的基础之上,文学分化出了两个强大的支流:作为创造性艺术的文学和作为大众化商品的文学。通俗文化作为现代人生活中的重要因素,是大众社会心理的显示器,创造性文学则具备比现实更高的历史真实,是研究人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材料。两者都推动着社会历史的潜流。在文学社会学的视野中,所有看似理所当然的事物,其实都有其来源,值得追究。文学作品对私人困扰的描述往往暗含公共论题,社会学家的职责就是揭示个体生活的社会意义,以此探究社会变化的中心问题。“文学涉及人类行为的所有方面,艺术形象亦蕴含着一切思想和情感。社会学家对待文学的重要任务是,从艺术形象中发掘出核心意义。”洛文塔尔试图以文学艺术为主要资源来阐释个体和社会的形象,借此增进我们对过去社会之规范和价值的理解。

阿多诺在《艺术社会学论纲》中直言艺术社会学设计艺术和社会之关系的所有方面。他并不排斥经验研究方法,认为“理想的艺术社会学应该是三者的有机结合:实体分析(即作品分析),结构性效应和特殊效应之运作机制的分析,可查证的主观因素的分析。三者应能做到相互阐释。”艺术社会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发挥社会批判的作用,摒弃价值中立,进行批判性分析。作品的形式是最可靠的钥匙,可以打开反映社会语境、并由该社会语境所决定的内容之门。精神实体本身具有社会含量,体现艺术与社会最深层的关系,融化于作品之中。需要人们达到文化哲学和理性批判的高度才能正确把握。

霍克海默认为“人类已丧失了认识不同于他们所生存的那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的能力。那另一个世界就是艺术世界。”现在的艺术不再立足于交往,艺术世界仅存在于那些表现个体与环境间差距的艺术品中,艺术作品充分表现了个体的被遗弃状态和绝望。艺术“只有通过完全拒绝人们的流行反应,对人类未来的信念才能得以保持活力。”本雅明把马克思“技术是生产力的核心”用于写作与文学就成了本雅明“艺术政治化”的核心概念——技术,本雅明认为写作技术是文学生产力的核心,这一技术概念可以克服形式与内容的劳而无功的对立,有助于确定倾向与品质之间的关系。政治倾向(包括文学倾向)可以存在于文学技术的进步或倒退之中。

马尔库塞的审美乌托邦赋予艺术以创造现实的力量。“艺术、文学和音乐所表达的见识和真理,是任何其他形式无力表达的。美学形式是一个既不受现实的压抑,也无须理会现实禁忌的全新的领域。”在马尔库塞看来,艺术的革命性在于它提供一个值得想象、不屈从于现实权力约束的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获得对现实世界的反思、对新世界的向往,最终改变人们被控制的意识心理,从而人们动手去创造一个新世界。艺术意味着一种空想的未来,“它实际上是一种世俗化了的永恒不变的宗教渴望。”总之,“艺术真理的根基在于:让世界就像它在艺术作品中那样,真正地表现出来。”

三、中国文学社会学简述

根据周平远《重建文艺社会学三题》一文可知。早在1920年文学社会学就已经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在《新中国》杂志连载,其中即介绍了西方的“社会学美学”。一些现代文学作家如冰心、茅盾、梁实秋都表达过受泰纳学说影响的言论。到19世纪30年代,文学社会学领域的马克思主义学派、三民主义学派、自由主义学派已成三足鼎立之势。1970年代末开始的学科“反思”,突出表现为对庸俗社会学彻底的历史清算与理论清算。198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着“方法论”热潮,国外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文艺社会学理论著作得到了较为系统的译介。其中,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安徽文艺出版社联合推出的《文艺社会学译评丛书》,尤引人注目。中国学者撰写的文艺社会学专著共16种,也在这一时期相继推出。新时期我们建设文学社会学仍应思考回答的问题是:文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是什么,这关涉到两个问题。一个是对文学的理解和界定问题,一个是对“文学—社会”关系研究的不同侧重面问题。现代形态的文学社会学必须实现由“中介论”向“传播论”的向度拓展与深化,才能在本体论结构上实现文学社会学批评理论的新拓展。

国内外相关文献

国外

[法]斯达尔夫人《从文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

[法]丹纳《艺术哲学》、《英国文学史》、《历史和批评文集》

[法]左拉《实验小说论》、《戏剧中的自然主义》、《自然主义小说家》

[法]居约《作为社会学现象的艺术》

[法]朗松《文学史方法》、《法国文学史》、《文学与科学》、《文学史与社会学》

[法]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书籍与读者——文学社会学纲要》

[法]布迪厄《艺术的法则》、《区隔》

[法]戈德曼《论小说的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和人文科学》

[法]克罗《文学社会学》

[德]菲根《文学社会学的历程》、《文学社会学的主要方向及其方法——文学社会学理论探讨》

[德]洛文塔尔《文学,通俗文化,社会》、《文学与社会》

[德]西尔伯曼《文学社会学引论》、《经验主义艺术社会学》

[德]阿多诺《音乐社会学导论:理论讲稿十二篇》、《美学理论》、《文化批评与社会》

[德]霍克海默《批判理论》、《现代艺术与大众文化》

[德]本雅明《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讲故事的人》

[德]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文化的肯定性质》、《作为现实形式的艺术》

[德]沙尔夫施韦特《文学社会学基本问题——学科史纵览》

[德]许京《文学趣味社会学》

[德]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

[美]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

[美]瓦特《小说的兴起》

[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

[美]霍尔《文学社会学》

[美]霍尔、尼兹《文化:社会学的视野》

[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

[英]亚历山大《艺术社会学》

[英]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

[俄]普列汉诺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

[苏联]卢那察尔斯基《马克思主义与文学》、《实证主义美学原理》、《艺术及其最新形式》、《论文学》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文学社会学论文集》、《小说理论》

[匈]葛兰西《论文学》、《狱中札记》

[匈]豪泽尔《艺术社会学》

国内

刘崇顺等著《文艺社会学概说》、司马云杰《文艺社会学论稿》、滕守尧《艺术社会学描述》、花建等《文艺消费学》、冯凭《艺术幻测论》、汪天云《电影社会学引论》、马奇《艺术的社会学解释———普列汉诺夫美学思想述评》、花建等《文艺社会学》、李益荪《马克思主义文学社会学原理》、姚文放《现代文艺社会学》、汪天云等《电影社会学研究》、程正民/童庆炳主编的《文艺社会学·传统与现代》、朱桦《文学社会化的当代探索》、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敏泽/党圣元《文学价值论》、祁述裕《市场经济下的中国文学艺术》等。

上一篇: 干部任免审批表中家庭成员及重要社会关系填写办法
下一篇: 儒家思想对华夏民族文化和环境的影响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