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回答:
农业社会亲属居住在一片地方,于是以血缘和熟识为信用产生亲缘合作方式,并进一步衍生出拟亲缘合作方式和报答合作方式。
1.亲缘选择的本能
人是基因自我复制的载体。人因满足欲望而行动,欲望的满足大多数情况下有利于基因的自我复制。于是,人往往会产生帮助相似基因的人的欲望,并由此采取行动,被称为亲缘选择。
因此,帮助亲属本身就是一种欲望,这种欲望的强烈程度与亲缘远近有关。
2.家庭的非正式制度
资源决定了相互依赖性,也就决定了博弈的均衡(制度)。
每个人都有幼小的时候,现在被父母抚养,将来也要抚养子女。每个人都会变老,自己赡养父母将来也会被儿女赡养。这种迭代的帮助被称为迭代交换。
婴儿从小由父母养育,因此父母便对其形成了一定权威。同时,农业社会的信息是很少变动的,于是年龄越大便越有经验。于是两者形成了父权(兄权)。
在农业社会,男性是主要生产力和暴力持有者,于是形成了夫权。
迭代交换、父权、夫权成为了家庭最基本的均衡(非正式制度)。
生活组织的家族会嵌入到工作组织当中,工作组织中的排位也与家族、派系、个人能力相关。家族和工作组织中都有结成的派系。
3.农业(宗族)社会的合作方式
合作需要信用作为凭证。
古代中国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农业,因此需要固定居住。假设一对夫妇到达某地,由于迁移率几乎为0,几个世代下来,当地便会被他们的后代占领,由此发展而来的村落中人与人之间都具有血缘关系,且人与人之间相互熟悉。血缘意味着亲缘选择收益增加,熟识意味着重复博弈。
也就是说,农业(宗族)社会一个人的周围都是亲戚,他们的合作以血缘和熟识为信用,社会运行成本自然低,这种合作我们称为亲缘合作。而亲戚之间的关系也必须要由兄权进一步扩大,即族权。
而商业社会则不同,家庭以外几乎没有亲戚,少有熟人,于是需要契约和保障契约履行的司法暴力为信用进行合作,这种合作我们称为契约合作。
亲属间的合作也体现在了需要大量资源的重大事务上,如结婚需要凑份子。这种大量资源的合作也形成了一种你来我往的模式,即你送我多少钱,我之后也会同等的还回去。
4.拟亲缘与报答
一旦脱离原来的生存环境,便往往不再能用血缘作为合作信用,这时就需要新的信用,即拟亲缘和报答。
报答是一种你来我往的模式,脱胎于迭代交换,如“父母之恩”。后来,察举制的东汉世家之间也通过互相举荐子弟,也体现了这种报答模式(如刘备荐袁尚,袁尚乃至袁绍感恩于刘备)。这种报答模式至今仍在,如各种感恩教育,再如人情上的互助。
拟亲缘是对亲缘的扩大,如姻亲、义亲等,甚至还包括同乡也可算作拟亲缘。门生故吏等具有报答性质的关系有时也会被加上拟亲缘的关系,如“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即使非亲缘群体形成的江湖帮派组织(近似于商业组织),也会通过拟亲缘来拉近关系。
5.教权和王权的宗族化
宗教和军事力量的出现,又产生了教权(自然力量)和王权(暴力)。在前面的父权、夫权基础之上,教权和王权也逐渐融入。教权一部分融入到了生活习俗当中,一部分则与王权(天命)、族权(伦理)整合,形成了礼教。王权则比较遥远,能见到的只有那些征粮和征兵的官吏。
古代中国不能说没有教权,礼教、佛教、道教多次被统治者和农民起义所利用,也出现过寺庙占有财产乃至形成武装的现象。只是这种教权分散而未得到统一,因此也一直依附蛰伏于王权之下。
而面对强大的拟亲缘、报答合作方式,王权也巧妙地予以借用。基于拟亲缘就有了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皇帝是上天的儿子,是天下臣民的君父,基于报答则是对臣下强调君恩。
6.现代化与亲缘合作方式的裂痕
现代化即工业化和随之而来的商业化(工业化意味着专门生产,需要商业来进行分配)。
家庭的独立、血缘的疏远、人口的流动都会使得周围是亲戚的现象减少,在一些领域亲缘合作方式会渐渐消失。
无论是工业化和还是商业化,周围的人都很少是亲戚,断亲现象开始出现,传统的亲缘合作方式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契约关系和司法暴力对契约的保护。
但就目前而言,仍处于两者交替阶段。
一方面,旧有的亲缘合作方式并未完全消除,在城市的某些通过寻租产生裙带关系的系统中依旧存在,而在农村大量残留。具体而言,在城市一是亲属报团现象依旧存在,如家族企业(亲属占据管理层)、亲戚组团打工(亲属占据基层)、裙带关系(以血缘为信用的上下级共谋)等。二是拟亲缘合作方式和报答合作方式依旧可适用于工业生产中(员工都是我的兄弟),但其较之牢固的契约关系从信用上来讲显得十分脆弱,且很多情况下效率低下。三是当某些家族从事某个地区某个领域或领域相关的行业时,他们的亲缘合作方式依旧存在,甚至形成排他性的团体,如家族企业、裙带关系等。
另一方面,工业化的契约合作方式尚未完全建立,在城市中运行被裙带关系所腐蚀,进入农村又与当地的亲缘合作方式相融合(调解这种冲突化解方式便是亲缘合作方式和契约合作方式融合的典型)。
旧的亲缘合作方式不再适合陌生人的环境,新的契约合作方式却未被完全建立,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人际的紧张不可避免。
思路:组织激励—参与人—参与人资源—博弈(合作信用)—均衡。
第一次回答:
1.亲缘选择
人是基因自我复制的载体。人因满足欲望而行动,欲望的满足大多数情况下有利于基因的自我复制。于是,人往往会产生帮助相似基因的人的欲望,并由此采取行动,被称为亲缘选择。
2.亲族社会
资源决定了相互依赖性,也就决定了博弈的均衡。而合作需要信用。
古代中国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农业,因此需要固定居住。假设一对夫妇到达某地,由于迁移率几乎为0,几个世代下来,当地便会被他们的后代占领,由此发展而来的村落中人与人之间都具有血缘关系,且人与人之间相互熟悉。
每个人都有幼小的时候,现在被父母抚养,将来也要抚养子女。每个人都会变老,自己赡养父母将来也会被儿女赡养。这种迭代的帮助被称为xxx交换。
婴儿从小由父母养育,因此父母便对其形成了一定权威。同时,农业社会的信息是很少变动的,于是年龄越大便越有经验。于是两者形成了父权(兄权,然后又产生了族长的族权)。
在农业社会,男性是主要生产力和暴力持有者,于是形成了夫权。
迭代交换、父权、夫权成为了农业社会最基本的均衡(非正式制度)。
宗教和军事力量的出现,又产生了教权(自然力量)和王权(暴力)。在前面的父权、夫权基础之上,教权和王权也逐渐融入。教权一部分融入到了生活习俗当中,一部分则与王权(天命)、族权(伦理)整合,形成了礼教。王权则比较遥远,能见到的只有那些征粮和征兵的官吏。
古代中国不能说没有教权,礼教、佛教、道教多次被统治者和农民起义所利用,也出现过寺庙占有财产乃至形成武装的现象。只是这种教权分散而未得到统一,因此也一直依附蛰伏于皇权之下。
同非亲属的人打交道的商业社会需要契约和保障履行契约的司法暴力为信用进行合作,其血缘关系也仅限于家庭(周围没有亲戚),同亲属打交道的农业社会则可依靠血缘为信用进行合作,血缘关系扩展至宗族(周围都是亲戚),运行成本更低,并由此产生父权、夫权和族权。
这种血缘权力太过强大,以至于礼教的教权以其为基础,王权借用其进行比喻,于是有了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由于比拟,这种关系还得到了扩张,如姻亲关系、师生关系、门生故吏关系等。
3.人情和报恩的互惠合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