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诸子百家思想激烈交锋,然而,随着大一统的出现,百家思想逐渐淡出历史舞台。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逐渐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统治中国古代历史长达2000多年。
为何成为封建王朝统治思想的是儒家?别的思想为什么不可以?
其一,儒家思想是与时俱进的思想,经世致用,服务于封建王朝。
儒家思想为了适应当时的政治环境,不断地做出调整和改变,汲取百家之长,融合其他思想派别的精华。
比如,汉朝时董仲舒倡导的儒家是和战国时期的儒家略有区别的,后世宋朝的程朱理学和明朝的王阳明心学,虽然都属于儒学,但早已不是以前的儒学,儒家的发展和与时俱进,使儒家思想拥有顽强的生命力。
儒家思想中强调的经世致用和忠君思想,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三纲和五常,基本上成为封建王朝维持社会秩序的社会伦理,一直影响着国人的文化心理。
其二,汲取百家之长,把别的思想理论精华为我所用。
比如,儒家经学中的天人感应学说,就是汲取了阴阳家的观点,并用阴阳五行来论证纲常观念,用自然秩序来证明社会秩序的合理性。
用阴阳灾异论来约束皇帝,比如,哪里发生了地震、河流决堤等,看成是上天给皇帝的警示。这在约束皇帝的同时,证明皇帝的正统性,正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
比如,汉朝时期的儒学借用了法家的国家学说,在强调国家管理制度的同时,也注重社会秩序的建设,把法家的严苛“温柔”化,以适应社会,让人更容易接受,又能满足统治者的需求。
所以,后世封建王朝统治思想虽然是儒家,但也有法家的影子,所谓“内法外儒”,就是这个意思。
再比如,儒家从墨家思想中汲取了“小康与大同”的理论,作为对现实社会的解释和对理想的假设,直到现在,这样的理论还是有所影响。
其三,其他思想自身的局限性,使其与现实脱节,无法长久维持社会秩序,逐渐消失或融合于儒家。
儒家思想的胜利,还在于其他思想自身的局限性,使其无法“深究”,难以发展成为社会服务的学说。
比如,阴阳家太过神秘。对阴阳家的理论研究透了,就成了科学家之类的人;对阴阳家理论只知表面的,就成了方士、算命先生。
所以,阴阳家虽然长期在民间流行,却很难登上大雅之堂。
比如,墨家太过平民化,得其精华者,成了社会批判家,如东汉的王充等;得其表面者,大多成了快意恩仇的侠客,如西汉郭解、剧孟等人。如此思想,如何成为统治思想?
再比如,道家太“糊涂”。对道家的理论,真正悟透了都成了隐士,如何用于治理社会?而那些只知道表面的,又慢慢成了道士,后来道家的一部分又演化成了道教,被神圣化。
道家理念的固化,不会因时制宜,使其失去生命力,比如汉朝初期道家思想非常受用,但一直强调“无为而治”就不妥了,经过发展后的汉朝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内有诸侯王问题,外有匈奴问题,无为而治已经不合时宜。
还比如,法家思想又太“明白”。法家思想要求一切都要按照制定的法律进行,把社会秩序全部用法律条文规范下来,丝毫不得逾越,忽视了社会的力量和教化百姓,使社会如同一潭死水,忽视人的感情。
法家思想得其精华者,成了一个个循吏,只知表面的,又成了酷吏,不管哪一种,都不适合长久的社会管理,自然没有办法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
所以,儒家思想汲取百家之长、对经世致用的重视,善于不断发展,不固步自封,能与时俱进,使儒家思想在各种思想的竞争中获胜。
而其他各思想的自身局限性,使其无法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只能成为社会的补充或消融。
对此,大家怎么看?
大家如何看待儒家思想?大家认为儒家思想能延续两千多年,凭的是什么?
欢迎大家积极评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朋友随手关注,更多文史内容,我们一起来探讨。
参考文献:
《汉书》,《资治通鉴》,《中国通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