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疫情防治中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疫情防治中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疫情防治中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打印 推荐新冠肺炎疫情给社会治理体系带来重大挑战,暴露出疫情防治中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比如公共卫生服务机制不健全、政府资源统筹存在短板等。需要我们正视治理症结

打印 推荐

新冠肺炎疫情给社会治理体系带来重大挑战,暴露出疫情防治中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比如公共卫生服务机制不健全、政府资源统筹存在短板等。需要我们正视治理症结,坚持立足当前、放眼长远,保证找全、找准、找细治理症结,坚持结果导向、聚焦重点、紧盯实效,尽快扎实打好“补丁”、堵好“漏洞”、补好“短板”,切实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疫情防治中社会治理存在的八大问题

1.公共卫生服务机制不健全,政府资源统筹有短板。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多地先后发生口罩、体温仪、医护服等医疗物资的“挤兑”现象,医疗物资供需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暴露出政府在应急医疗物资储备、采购等方面的卫生服务机制不健全。此外,多地“菜篮子”“米袋子”相继出现短暂性紧缺,产生小范围囤货居奇、违法涨价等市场秩序紊乱现象,各级政府资源统筹难以有效推进,映射出我国民生服务供给模式的短板。

2.部分干部法治思维不牢靠,极端治理举措有偏差。

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能依法科学有序地落实工作责任,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但也有部分干部存在“一刀切”思维,为追求治理效果的视觉冲击,脱离实际采取极端化措施,甚至多地出现粗暴执法,“封路封村封户”、挖沟断路,强行阻碍正常交通运输。这些举措形式上简单粗暴,法律上无法可依,严重影响群众基本生活,干扰正常社会秩序,并涉嫌侵犯公民合法权利。

3.宣传教育舆论引导不到位,网络谣言散布需净化。

疫情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为网络谣言的发生提供了土壤。尽管相关部门全力跟进网络舆情、全力做好舆情引导工作,但是宣传教育与舆论引导并不到位,暴露出疫情舆情管控与疏导的漏洞。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谣言产生与传播、净化网络环境,让全部力量都放在疫情防控上,考验着政府对谣言管控的实际本领。

4.市场调配运作格局待完善,营商环境治理需优化。

当前正处于企业员工返工期、经济生产关键期、疫情治理攻关期三大节点叠加的关键时期,减少人口流动是抑制疫情扩散、保证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抓手,然而企业恢复生产又需要人员返工以及社保等政策支持。当前各地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有助于企业恢复生产,但对一些中小微企业而言却作用有限,部分企业面临破产风险。如何完善市场调配运作格局,做到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手抓,更加优化营商环境,确保企业正常生产,是疫情时期政府市场管控能力的重要体现。

5.基层治理能力水准有欠缺,主动创新行为需培育。

疫情防控关键在基层,攻坚克难在一线。当前基层疫情防控中,暴露出部分干部思路不清晰、重点贯彻不突出、主动应对不突显、协调布局不敏捷、问题处置能力不足等问题,抗击疫情成效明显不足。需要重视培育基层干部的主动创新行为的机制建设。

6.治理举措务实成效待提升,表格治理顽疾难根除。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表格防疫”等形式主义也比较严重,政策举措悬浮化较为突出,一些干部只做表面文章,“重布置轻落实”“口号多行动少”“假积极虚落实”,工作着眼于规避责任,而非真正切实解决问题,较为明显的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特征,耗费了基层干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损害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及期待,无助于提升疫情防控效用。

7.科技支撑创新应用难对接,智慧政务平台需提升。

智慧政务需要以大数据、政务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的支撑。疫情防控过程中,虽然各地先前探索了一些智能产品、产业业态与商业模式,但是真正有效应用到疫情防治的科技支撑创新不多;面临着科技应用需求很大,但是支撑落地技术很难对接的困境;针对疫情的应用场景严重不足,公共卫生领域的科技支撑更是少之又少,导致疫情防控的智慧政务应用并未呈现显著成效。

8.公共健康教育体系是弱项,卫生习惯需改进。

疫情防控工作同时暴露出公共健康教育体系的弱项。群众自我防控意识不强,防护措施不到位,在政府再三强调疫情事态严重性之时,部分群众还置若罔闻,心存侥幸,造成前期疫情扩散迅速,危害范围急剧扩大,助推了此次疫情事态的恶化;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又出现野生动物食用、不讲公共卫生等陋习,这需要政府强化公共健康教育,在倡导卫生习惯方面仍需进一步改进。

政策建议

1.制度优势是抗击疫情提升治理能力的最强大优势,要牢牢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建立健全重大社会稳定风险防控体系。

一是始终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二是坚持创新完善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防范化解重大公共卫生风险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三是强化风险意识,完善全领域有重点的重大风险研判评估、预防预警、决策协同应对体系。四是坚持医疗服务和资源重心下移,预防关口前移,织密织牢基层防控防线。五是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通过提高待遇、保障安全等措施,打造专业水平高、政治素质强、能打硬仗善打胜仗的公共卫生队伍。六是健全统一完备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打造覆盖面广、坚固度高的应急物资保障网。七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厘清各个主体关系,把责任压到最实最细,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强化行政问责。

2.依法治理是抗击疫情提升治理能力的最有力保障,要紧紧守住法律红线,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坚持依法科学有序做好政府治理工作。

一是着手解决以往不同部门制定的法律出现的分散化、碎片化甚至冲突性的问题,实现管理对象、管理职责和管理过程的统一。二是及时出台新的法律弥补既有法律漏洞,调适性打造更为完善的法律体系,更好地解决应急工作实践中出现的疑难杂症。三是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加强执法培训,提升执法人员的素质和实际本领。四是尽快将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尽快推动出台生物安全法,加快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制度保障体系。五是加强网络管控,引导网民依法科学上网,杜绝网络谣言的产生与传播,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

3.创新治理是抗击疫情提升治理能力的最有效手段,要常常总结治理经验,积极拓宽治理思路,创新学习宣传发达地区社会先进治理模式。

一是坚持“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联防联控网络,最大限度地发挥网格化管理制度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二是打造党建引领的基层政府治理体系,保证基层治理的活力和秩序,充分凝聚各个社区、村庄群众的力量。三是打破各地各部门僵化思维,拓展思路,多学习借鉴其他地方的优秀经验,结合本地实际适当转化为我所用。四是在常态化工作中致力于打造全面覆盖、要素完整、环节畅通、成效显著的政府治理网络。五是动员各地领导干部根据当地实际,积极总结基层治理经验,形成扩散范围广、应用实效强的治理模式。六是高度重视基层干部的能力问题,系统培养基层干部的善治思维,真正把执行力的提高当作政策执行的重中之重。

4.科学技术是抗击疫情提升治理能力的最重要支撑,要持久强化科技发展,发挥科技信息优势,充分将科技嵌入社会治理体系当中。

一是建立专门的风险研判和风险管控人才队伍,切实提高风险评估的信度和效度,赋予专业机构转动公共卫生风险应急阀门的权限。二是引导高校人才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密切跟踪风险形势,做好风险走势研判。三是加强领导干部在决策科学上的认同感,积极吸收社会其他方面的治理思路和方法。四是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在风险决策中严格遵循“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思路,切实提升应急能力。五是重视公共卫生数字政府建设,保证数字治理在风险防控上发挥更大作用,提高风险应对的信息化科学化水平。

5.人民群众是抗击疫情提升治理能力的最关键力量,要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夯实基层战斗堡垒,打造群防群控群治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一是创新风险治理理念,改变以往以政府为单一中心的应急管理组织结构,积极吸纳公民、企业和社会组织力量,打造群防群控群治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二是有效引导和管控群众在面对风险时的社会心态和行为反应,保障社会稳定。三是瞄准青年社会力量,充分发挥青年群体在风险防范应对上的作用,夯实基层战斗堡垒。四是在日常工作中做好科学普及,切实提高群众在风险防范应对上的意识和能力,把好风险防线,守住群众生命红线。五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优化公共服务,稳住社会主体的秩序,增强群众信心和信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全力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华南理工大学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上一篇: 早期欧洲历史中,很多人都忽视了一个重要“单位”,那就是家庭
下一篇: 江苏贝尔机械做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