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对话价值观(12)·(友善篇):善心善举 守望相助

对话价值观(12)·(友善篇):善心善举 守望相助

对话价值观(12)·(友善篇):善心善举 守望相助一段名为“借你的肩头歇歇——亲测成都友善度”的视频日前在网上迅速走红。视频中,一位提着编织袋、身着军绿色工服的男子在地铁上昏昏欲睡,还不时往邻座的肩膀上靠。面对这一状况

一段名为“借你的肩头歇歇——亲测成都友善度”的视频日前在网上迅速走红。视频中,一位提着编织袋、身着军绿色工服的男子在地铁上昏昏欲睡,还不时往邻座的肩膀上靠。面对这一状况,有的人被突如其来的依靠吓到、有的人静静地借出肩膀,还有的人主动让出靠边的位置让男子打盹……这段视频的拍摄者,是一位从外地到成都上大学的学生。他说,之所以萌生这个想法,是想看看成都人对陌生人的友善度是否经得起“考验”。“测试”结果让他既惊喜又感动;更让他不曾想到的是,短短几天时间,这段充满暖意的视频便在微博上被转发1000多次,浏览量突破5万,引来众多网友围观和点赞。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提倡友善仁爱,强调“与人为善,善莫大焉”的友善精神,主张“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立身处世态度,倡导“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人际交往原则。这些思想和理念植根在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在我们身边,凡人善举随处可见,在带来温暖的同时,传递和扩散着正能量。然而,伴随着社会的转型、价值的多元,也出现了一些不那么和谐的音符,类似“老人倒地扶不扶?”“乞丐伸手给不给?”“爱心捐款捐不捐?”这样的讨论不时见诸媒体,有人甚至发出质疑:“友善”是不是可能变成稀缺品?

诚然,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一个美好、真诚、充满温情的环境中,而这样的环境需要通过一种道德规范和理性心态来构建。基于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友善”作为对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关键词之一,无疑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那么,“友善”具有怎样的内涵?对其理解可以有哪些维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践行友善、宣传友善?又该如何从体制和机制上降低友善的风险和成本?请看本期对话——

不可或缺的道德品质

是人对人的一种道德伦理态度,反映友好和谐、积极向善的价值取向

记者:将“友善”作为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词之一,反映了我们社会怎样的价值取向?

万俊人:作为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友善是人对人的一种道德伦理态度,反映的实际上是一种人际伦理取向,要求人与人之间实现友善相待,也就是拥有一种人际关系的和谐。

现代化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它是市场经济主导的商业化社会,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开放;二是高度竞争与合作。在这样的社会之中,无论你个人能力有多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必须要与他人合作。那么,要使合作更加紧密有效,就需要合作双方或多方不仅有良好的合作愿望,还要有良好的合作态度和行动。此时,人与人之间能否友善相待、友善合作就变得非常重要。因此,在现代社会交往中,友善是每一个现代人能否顺利进入公共社会、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开展社会合作的一个基本道德前提或伦理条件,也是现代公民不可或缺的道德品质。

许燕:作为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友善反映的是友好和谐、积极向善的社会价值取向。友善具有三个基础功能:首先,是社会功能,是社会发展与民族统一的稳定基础;其次,是人际功能,是社会联结与民众交往的信任基础;第三,是个体功能,是身心健康与不断成长的心理基础。尽管我们觉着友善这个词非常普通,似乎常常能够听到,但上到国家稳定、民族团结,下到社会和谐、个体相处,它都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可以说,友善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人格品质,也是健康社会发展的基础。如今,大力宣扬这一价值观,也是为国泰民安提供心理保障。

徐辉:我觉得“友善”体现的是公民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协力推进形成的一种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我从事燃气维修服务工作24年,有3个工具包分别放在公司、所里和家里,就是为了第一时间上门为用户解决难题。有一年正月初五晚上,我正和一位20年未谋面的高中同学聚会,一位燃气用户打来了维修电话。虽然正在兴头,可一想,大过年的,生不起火的人家该有多急啊。我赶紧辞别同学,回家拿上工具,赶到用户家里。从这件小事,我体会到人与人之间应该心存友善,常怀友善之心,多行友善之举。这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为社会和谐增添正能量。

一以贯之的传统美德

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中绵延生长而来,是人性中友好和善良的心理品质的结合

记者:“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请问它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词之一,“友善”二字又具有怎样的特定内涵?对其深入理解可以有哪些维度?

万俊人:中国是一个以道德伦理立基的国家,有许多传统美德都是从古到今、一以贯之的。友善亦不例外。它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中绵延生长出来,同时又吸取了现代社会积极进步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二字,内涵自然也更加丰富。

所谓友善,简单地说就是对别人友好、与人为善。对其理解,可以分如下几个层次:基本层次,是人与人之间不要相互伤害,用儒家的话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再进一步,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除了成就自己,也希望别人能够有所成就;最后,是不仅能够和他人合作,同时也可以实现快乐和利益共享、痛苦和责任共担,甚至达到荣辱与共、生死与共的至上伦理境界。

许燕:友善,是一种人性中友好和善良的心理品质的结合。我们可以从心理学的“知情意”三个层面来对其进行解读。

首先,在认知层面上,友善需要建立良好的道德观念。我们每个人的言行都会受到一种理念的指导,这就是价值观,是一种对是非曲直的判断。作为个人层面的价值观,友善对人的指导性要求就是要“弃恶扬善”,而不应“欺善惧恶”。其次,在情感层面上,必须具备共情的互惠品质。什么是共情?简单地说就是“换位思维”。如果一个人能够设身处地多为他人着想,对别人的处境感同身受,就会启动他的助人行善的后续行为。由道德层面而引发情感的配合,最后,落实到行为层面上,就是要建立助人的行为理念。既“内化于心”,又“外化于行”,只有从这三个层面理解友善,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将其落到实处。

徐辉:我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友善,是对人类以往友善理念的继承和发展,也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

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友善就是与人为善,像对待朋友那样对待他人、社会和自然,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在工作和生活中先人后己,保持谦虚低调;面对道德高尚、品质优秀的人,虚心学习;面对他人的过失、缺点,设身处地给予体谅和包容,诚心诚意进行提醒和帮助;在他人有困难时,及时解急救难、雪中送炭,等等。

友善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年龄大小、职业分工无关。在各类道德滑坡事件屡屡发生的今天,我们每个公民都更应该努力去做个友善的人。

重建联系的情感纽带

必须大力培育和激励道德正能量,对道德实施者给予保护,对道德破坏者予以严惩

记者:有人说,城市化进程中,传统关系纽带被逐渐撕裂,陌生人呈原子化生存状态,人与人之间不再友善。你如何看待这一说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践行友善、学习友善,并进行友善的宣传和教育?又该如何从体制和机制上降低友善的风险和成本?

万俊人:不能这么简单定论。所谓的原子化或个体孤立性其实只是一种表象。现代社会当中,人与人之间没有了来自血缘、熟人社会的天然纽带,更加需要重建社会联系,重建各种用以克服孤独、冷漠的情感纽带。事实上,这些原子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的愿望也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强烈。每个人都希望可以生活在一个文明而温暖的社会。我们需要的不是用石头砌成的、坚实却冰冷的房子,而是用爱编织起来的温暖的 “社会共同体”,甚至是生命和信仰的精神共同体。我们现在不单单要看到社会的原子化,更要看到人们在社会关系和道德伦理意义上的内在关联。

如今,面对种种道德滑坡事件的出现,为了不让道德英雄“流血又流泪”,从政府的层面,我们可以制定一些相应的规则甚至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作为一种阶段性、强制性的社会约束。但要从根本上降低友善的风险和成本,归根结底还是有赖于人们自身思想认识的提高。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至关重要。我认为,对于“友善”这一价值观的道德宣传,不能采用强势的急风暴雨般的灌顶方式,而应采取一种“和风细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人们仿佛感觉不到,但其实一直都浸润在春风细雨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同时,我想特别强调,我们的社会必须杜绝各种形式的“道德怀疑论”或“道德犬儒主义”言行,大力培育和激励一些有助于强化社会团结和人际友爱的道德正能量。等到有一天,每个人都发自内心地觉得“讹诈”“欺骗”是可耻的事情,这些现象自然而然就会减少。

许燕:如今,我们常常听到人们感叹“人心不古”“好心不得好报”“做好事要付出代价”……这其实是种“道德恐慌”。道德恐慌启动了中国人的自我保护机制,使得人们有道德之心,却不敢行道德之责,抑制了人们助人行善的行为,进而导致社会失去爱。无爱的社会又会进一步强化人们的“自保心理”,如洁身自好、不敢见义勇为、不愿助人为乐、看客心态蔓延等,形成恶性循环,进而助长冷漠麻木、恃强凌弱、正不压邪的不良社会风气。可见,对友善的宣传要坚持扶正气、抑邪恶。现阶段,社会要凸显正义的特征。这既需要民众良好品质的支撑,更需要社会体制的保障,特别是法制的维护——对道德实施者给予保护,对道德破坏者予以严惩。

徐辉:尽管生活中“扶不起”的老人越来越多,各种“碰瓷”事件也时有发生,但我始终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依然是本分、善良的。在我工作的合肥燃气集团,有一群团员青年成立了“吴雄飞爱心班”。爱心班成员们不仅积极参加“徐辉假日服务小分队”志愿服务活动,还主动与30多名孤老用户或空巢老人结对帮扶,并坚持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爱绿护绿等“三关爱”公益活动,赢得用户和社会的广泛好评。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从来不乏这样助人为乐的善行义举。如果能发掘和宣传群众身边的善意与真爱,通过榜样的教育、示范和引领,将对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培育举足轻重。此外,还应在社会中广泛开展人人参与的以关爱他人、奉献爱心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着力引导全社会成员关注、关心、关爱困难群体,营造帮扶互助的友善风气。

本期统筹:何 璐 申 茜 蒋云龙

版式设计:蔡华伟

上一篇: 《局外人》:一个犯罪者反倒成“局外人”,读懂其中真实的人性观
下一篇: 拒绝瞎买!油烟机燃气灶,买之前你看懂了吗?10个技术细节手把手教学!详解海尔烟灶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