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
从1840年至1949年,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后,我国以家庭为主要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相当一批人开始为西方资本家生产商品,沦为他们经济体系中的附庸。
国家主权上渐渐丧失,文化上也被开始渗透,这段时期英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居占据主导地位。
辛丑条约后,中国经济沦为西方经济的附庸,统治机构沦为西方的代理机构,此阶段封建主义和中国人民大众的矛盾占主导地。直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正式成立,才真正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原因:
1、内部因素。
与欧洲等地的发达国家不同,当时的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的形态,形成了比欧洲国家更为强大的自然经济。长期的封建社会使人民对世界形势缺乏足够了解,整个社会普遍存在以中国为中心的心态,排斥外来文化。在商品经济不甚发达,自然经济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
雇佣劳动现象受到当时的意识形态制约而难以发展。导致社会生产力迟滞不前,国力相较于资本主义国家有极大的差距。在政治上受到外国的控制,为倾销商品而控制海关关税。通过设立租界开设工厂。使得国家在全方位受到资本主义的控制,但依然存在着形式上的主权。
2、外部因素。
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后生产力空前的发展,来自当时中国市场的利益已不足以满足资产阶级的需要。同时大量商品的生产需要有足够的原料与劳动力来维持。这样一来占有拥有丰富原料、广阔市场与廉价劳动力的封建国家成为资产阶级的首要目标。
各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态度均为自由主义和重商主义,利用国家机器来维护该国资产阶级,以外交、经济乃至武力为该国资本主义发展寻求殖民地。对于采用贸易壁垒等利用政府封闭该国市场的国家,一律以武力解决,再以不平等条约来确定开放市场的法理依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