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文化,符合世界大众的普世价值观,在大部分时间空间当中是无形中规范人们语言行为思想的标准轨道。当某一行为脱离标准轨道时,即很大可能性触犯了大众的道德敏感点,进入人人喊打的阶段,但任何问题时间都是最好的解决方式,最终不触碰法律的偏支轨道逐渐形成,并有一大群人顺此路而行,与主流标准轨道并存,也就是亚文化。如果说亚文化是明面上的岔路,那么另一种形式的的暗文化就是隐藏在杂草之下的小路。也许多人走过已经把路踏实,但路外的人很少甚至根本不能发现他的存在。
“部落”是原始社会的一种社会形态,通常基于血缘、种族、宗教形成。随着时间、科技、思维的推进演变,国家逐步替代了部落。如果部落时期集中的文化、思想、行为被称为“部落化”,tribalization,那么国家的组建必然牺牲部分部落文化,形成统一意志,同时通过技术为媒介,出现了“解部落化”,detribalization。典型事例:中国各地过同样的节日,但风俗不同。有了电视媒体后,在文化、习惯上就出现了解部落化,春节看春晚,元宵节看元宵节晚会……目前,解部落化在现代社会中非常普遍。溶解了部分部落特性,通过媒介使不同群众有了共同的关注点,解部落化顺势出现。互联网就有这一特性。
从另外的角度,互联网又有着“再部落化”,retribalization,的功能。简单来理解就是建群。互联网连接的广泛性和普遍性,使“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更为明确。即便再“异类”的人,因互联网互通的高效率也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圈子,这一现象为亚文化和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在目前社会中,从政治博弈、商业模式、热门网站……都体现着“再部落化”。B站是很有趣也很典型的模式,纪录片、动画片、电视剧的看客融洽的共处一网,不同画风的言论评价相安无事的在同一屏幕上呈现。最切合的一句话描述再部落化现象也许就是《道德经》中的: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读吴伯凡《欢迎来到再部落化的世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