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教学设计和组织.docx

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教学设计和组织.docx

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教学设计和组织.docx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教学设计和组织摘要:以“全球气候变暖〞议题的教学为例,阐述社会性科学议题〔SSI〕的教学设计和组织,从议题学习、议题实践与议题实施3个局部展开,继..

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设计和组织摘要:以“全球气候变暖〞议题的教学为例,阐述社会性科学议题〔SSI〕的教学设计和组织,从议题学习、议题实践与议题实施3个局部展开,继而对中学化学教学中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安排提出教学建议,探寻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设计和组织的有效途径。关键词:社会性科学议题;设计和组织;深度学习;教学建议文章编号:10056629〔2021〕8004804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社会性科学议题是指与科学或科技相关的一些具争议性的社会议题,简称SSI议题,往往涉及人类及社会生活中的人类健康问题、资源使用问题、生态环境问题、道德伦理问题等【1】。它带有两面性,存在着对人类有利和不利的方面,如城乡一体化建设与“热岛〞、垃圾燃烧发电与环境风险、核能开发与核废料处理、移动通信发射塔与电磁辐射、高压电线与白血病风险等问题。此类问题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与研究此类问题,对于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理解科学的本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开展学科能力大有裨益。社会性科学议题由于涉及的是具体的社会性问题,它具有真实的情境性与问题性,往往会引发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各种能力得到培养与提升。

现以“全球气候变暖〞议题的教学为例谈社会性议题的教学设计与组织。1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教学设计和组织1.1议题学习由于社会性科学议题不同于一般性的學习课题,它往往与环境、科技、生态等关联,也带有很大的争议,甚至有不同的观点与陈述,故此课题有很大的批判与反思的成分,必须进行深度学习指导。在深度学习阶段,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过程:〔1〕慎选议题,激发热情。根据社会性科学议题的特征,要选择与社会联系的、与环境等因素有关联的议题,从公众性、广泛性、人文性、实践性等因素考虑,特别要带有争议性的要求,如对社会性科学议题“全球气候变暖〞的看法,具有不同的观点。观点1认为二氧化碳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观点2认为与二氧化碳气体无关,利用此议题可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收集证据进行认证的能力。选题的过程是一个综合判断与综合衡量的过程,从已学过的知识中寻找有关素材,比照与分类,分析与综合,也是一个反思过程,需要一定的认知根底和对素材敏锐的评价能力。〔2〕收集资料,知识储藏。此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采集有关资料,作论证的准备。如社会性科学议题“全球变暖〞,要收集有关资料:二氧化碳的根本性质;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近几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拟与分析;温室效应的根本涵义,形成的根本理解,温室效应产生哪些影响?造成哪些危害?权威研究成果,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及相关观点;非政府间国际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NIPCC〕针对气候变化的问题已经出版了8份报告,其报告的主要内容及相关观点;?京都议定书?的核心内容。

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近几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拟与分析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主要是人类长期使用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所造成的【2】。CO2体积分数平均值由1990年的0.0352%左右增长至2021年的0.0396%左右,增长值到达0.0044个百分点【3】。温室效应的根本涵义,形成的根本原理,温室效应产生哪些影响?造成哪些危害?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即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会产生全球变暖、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海平面上升、土地沙漠化等危害。权威研究成果,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及相关观点全球气候正在变暖,其中CO2是导致全球变暖的最主要因素,如果不采取控制措施,全球气候变暖将会造成生态环境大灾难。非政府间国际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NIPCC〕针对气候变化的问题已经出版了8份报告,其报告的主要内容及相关观点自然因素始终都是影响地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而人为活动对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的。

此过程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需要根据课题的要求选择与之相关的材料,这些材料的获得将大大促进了有效学习的效度,同时,收集相关资料的过程本身就包含着深度学习的过程,需要学生结合自身所学的知识,将所选的资料中所含有的核心内容进行筛选、重组、再加工等过程,形成有一定系统与层次的知识资料。〔3〕问题引领,合作探究。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开展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此环节以问题为引领,强化合作与探究,采用多种形式展开讨论学习。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社会性科学议题,在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之后,教师可设置一定的问题〔链〕供学生思考,并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问1:观点1,全球变暖是气候常态;观点2,全球变暖造成环境危机。这两种观点,请你分析它们的正确性?问题2:对于“全球变暖〞主要原因是什么?会产生哪些后果?你持什么观点?有哪些证据?问题3:如何控制温室效应,你有哪些好的建议?此阶段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一环。对于社会性科学议题,它带有双重性,且有很大的争议性,以问题为驱动,引发学生热议,通过合作探究初步解决问题,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观念。问题设计的意图是引发学生高阶思维、整合思维与反思思维,多在问题讨论中运用分析、评价等方式思考问题,运用多学科知识、多渠道信息、多元化技能、多层次能力理解问题与解决问题;多思考自我思维的过程与方式、学习的方式与学习的过程及结论等,特别是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得到一定的训练与加强,从事件的正反、利弊等方面展开分析与评价,到达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1.2议题实践由于议题有广泛的生活性与实践性,有必要带着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进行实践活动,这是获得实证的重要途径。实践的形式一般有:〔1〕走访调查。这个过程需让学生置身于错综复杂的议题情境中去体会直面冲突、争议的来源及产生的原因,了解价值冲突【4】。在走访调查中,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议题的内容展开,形式包括:文献调查、普遍调查、个案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等。调查的内容包括:议题所涉及的问题现状调查;问题所产生的原因调查;目前针对问题所采取的措施与方法;针对此问题解决的效果调查;前景调查。〔2〕模拟实验。对于一些争议性的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设计相关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用模拟的方式展示过程,从中寻求问题的原因,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如“全球变暖〞的议题,可设计有关实验,从中探明二氧化碳是否具有此效应。如图1所示,除了二氧化碳的浓度不同外,两个生态瓶中各种成分的量、大小等应尽量保持相同,研究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从实践探究中寻找问题的原因。〔3〕整理分析。此阶段通过调查、走访、实验探究等实践活动,对结果进行整理并分析,分析的内容包括:收集、筛选有关观点,分析观点所涉及的价值观;分析观点的立意,体验直面冲突的差异;分析议题问题主流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更高、更全局的角度认识社会开展的趋势和社会开展的前景【5】。

此阶段涉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都是与深度学习的 特征相关。深度学习要求在复杂的情境中引发思维活动,并反思自我的行动,作出判断。此 过程中需要作分析、創新与评价,需要将多渠道信息进行整合以及多学科知识进行融合,同 时也需要设计一定的探究活动。所有这些活动与学习,形成有一定价值观的公众评判的标准。 1.3 议题实施此过程实为教学的实施过程。教学的逻辑只有符合学的逻辑才能真正提高学生 的思维能力,学习知识的过程应是在学生原有认识根底上对经验的重构与改组。学生经过前 期的一些准备工作后,对议题形成了一定的认识,积累了一些认知,教师在此根底上作出分 析,将要实施的教学活动,安排好教学流程,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帮助学生内化知 识。以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相对于传统的学科根底的教学模式,它更强调培养学生学会倾听、 与人沟通以及理性思考后作出决策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常运用3 种模式进行教学:结构性 争论模式、做决定模式和反思探究模式【6】。如针对“全球变暖〞的议题,经过分析,主要 讨论焦点为两点:〔1〕全球变暖是二氧化碳气体过多排放所导致,还是自然生态的必然?〔2〕 全球变暖是否一定会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针对存在的分歧,可采用结构性争论模式展开 教学,根据争议的问题可分小组进行辩论性学习。

教学环节为:阐述观点、实证辅助、观点 解释、资料呈现、反思领悟、完善结论、建构新知。本环节基于问题展开讨论,采用辩论的 形式,无论哪一种观点,都需要学生收集证据,作出合理的解释。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 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密的推理能力,形成一定的逻辑形式的知识体系,并进行有效的 反思、整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意识、资源使用意识、人类健康意识及道德伦理 意识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2 中学化学教学中安排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教学建议社 会性科学议题涉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及有争议性的问题,存在实践性与结论不确定性。传统 的学科根底教学的特点是强调事实与概念的学习【7】,多数是追求答案的准确性与唯一性。 如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安排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提出以下建议:〔1〕议题中心教学。以模 式方式开展研讨与推广,尝试选择科学或科技相关的一些具争议性的社会议题积极推广开展 “议题中心〞模式的教学,围绕议题设计出相对较为固定的教学流程与程序,包括3 大方面: 议题学习、议题实践、议题实施,对每一个环节设计出相关教学任务与活动,根据议题内容 的相关特征,选择“结构性争论〞、“做决定〞、“反思探究〞等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继而 围绕主题设计学生活动及相关的教学行为链,在尝试实践的根底上进行教学反思,完善与修 正,逐步形成有体系的教学模式。

〔2〕校本课程实施。由于SSI 议题涉及多学科的知识,有 一定的学科整合性,跨学科的成分较多,建议在校本课程设计时多加思考与实践,从宏观上 围绕人类健康问题、资源使用问题、生态环境问题、道德伦理问题开发一些有价值的“跨学 科〞课程,让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将多学科内容及多学科方法整合,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 本课程。由于此方式带有较强的统整特点,实施时遵循步子小的进阶实施方式,作为一种有 益的教学尝试与教学补充,为议题教学提供实施和推广提供有益的思路。〔3〕教学环节渗透。 教学环节渗透是当前化学教学中应大力提倡的一种实施方式,教学时应有此意识,教学中很 多的教学内容带有SSI 议题特点,在教学中某个环节,开展小组间“正反角色互换〞、“观点 抉择取替〞、“分享立场〞、“产生解决方案并排序〞、“假设、探究与评价〞等活动[8],以 此强化SSI 议题教学,强化学生的社会层面的文化、道德、立场与情感等价值观的教育。〔4〕 活动竞赛渗透。以活动竞赛为载体丰富SSI 议题教学形式,积极开展区域或校级层面的活动 竞赛,以辩论为特征的主题活动,围绕某一具体议题,形成正、反方,亮出并阐述各自的观 点。通过收集资料、实地调查、小组合作、集体研讨、代表发言,到达相互补充共同进步的 目的,丰富学生的视野,树立正确的观念。

参考文献:【1】【5】肖韶光等.社会性科学议题 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1991.【3】世界气象组织.温室气体公报[R].维也纳:世界气象组织,2021.【4】刘美慧.议题中心教学法在公民教育之应用[C].迈向21 世纪的公民 教育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6】【7】[8]朱玉成.社会性科学议题 之议题中心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科学,2021,〔6〕:21~25.

上一篇: 腾讯是一家特别的科技公司
下一篇: 加快建设法治社会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