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曾经跟室友看过一段纪录片,其中有位年轻女生因为快30岁没有合适的男朋友,哭着向父母说“对不起,可我实在不能随便嫁人”。
这让正在读大学的我们感到很困惑:不随意成家,这是负责的表现;而且又不是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凭什么要哭成这样跟家长道歉呢?后来长了见识,才知道原来催婚对很多人是常态。
父母不是最爱孩子吗?为何很多家庭无法接受子女过得轻松快乐
父母之爱,往往是世界上最为宝贵和不计代价的。就拿孩子生病来说吧,很多家长宁愿痛苦转到自己身上,也想子女好好的。
无私,用来形容家长对后代的爱,原本天经地义。但现实中,真的能说所有父母都很无私吗?这必然要打个问号。网上有个话题:为何许多中国家长,无法接受子女过得轻松快乐。
下面有很多扎心的回复。举个例子,现在职场压力很大,有的毕业生只是想辞职待一个月“自我疗愈”,家长便可能很着急。不断问有没有找好下家,甚至幻想到子女习惯家里蹲而焦虑。
明明自己总是抱怨养育后代辛苦、并且因花费成本而导致没过上好日子;可是这样“惨痛的教训”,逻辑上不是该奉劝子女别生娃吗?为何他们反而总是催婚呢?
其实这类家长并非不懂得单身的轻松快乐,而是不愿承认,尤其不能在子女面前承认。断了后代,就意味着断了劳动力。这在晚年会面临风险。李银河老师总结的更为精辟。
李银河:我们是典型的“家庭本位”,是乡土社会的本质
李银河老师在推进女性权益和平等方面,有着很多贡献。她与海外学者在连线研讨的过程中提及了这个问题。
为什么相比西方社会,我们国内很多家庭都见不得子女轻松快乐呢?许多长辈为了催婚,甚至使出令人难以理解的手段,传宗接代对他们而言难道就那么重要吗?
李老师给出的回答既委婉又直白。这些现象的根源,是因为我们依旧是典型的乡土社会。其中重要的特色就是因资源匮乏,而形成的“家庭本位”思维。
西方的家长更愿意让子女拥有独立人格,不过度干涉他们的个人生活;是因为那边更倾向于个人本位。两者不同模式,有什么区别呢?从生儿育女的初衷来看,就有非常大的差距。
在国内普通家庭而言,父母期望儿女有“实用性”,高于期望他们快乐。因为乡土社会下,养儿防老是关键的初心,并贯穿培养过程,强调“孝子贤孙”。
这样的解释,可谓一针见血,很多网友听到李银河老师的分析,便明白了更多现象背后的本质。比如,为什么要买房,要出彩礼,但男性对婚姻和养娃的恐惧,明显低于女性呢?
李老师提到,国内养老担子往往以儿子为主。而娶完了媳妇,她既可以提供生育价值,也可以顺理成章地帮助自己给父母养老;分担经济和劳动负担。
这让笔者不禁想起,曾经有位年轻女生直言:一听到相亲对象说要“孝顺”就立刻转身。因为很多男人口中所谓孝顺,并非照顾双方父母,而是只让妻子替他单方面尽孝。
经济和教育共同发展,才能扭转“家庭本位”的模式
综上,李银河老师口中的家庭本位与个人本位,是东西方家庭在对待后代时,差生巨大差异的根源。但国内家长这种思维,并不完全是自己的缘故。
这还跟社会环境、分配模式有很大关系。乡土社会模式,相比海外一些发达地区,在社保福利方面没有足够保障。这让家长在养育后代时,更加功利化,而不是热爱生命本身。
经济和教育共同发展,才能从家庭本位转为尊重个人的快乐。光是生活无忧,依旧有家长习惯了控制后代的思想,要求绝对服从。否则有钱的家庭就没有亲子矛盾了。
但光是提升教育水平,没有好的生存环境,只会让这些更适合做父母的一代,无奈断后。没有铁饭碗的年轻人,35岁本来既有经验也稳重,却要面临严峻的失业风险。这如何让他们草率结婚呢?
【话题】你如何看待李银河老师的总结呢?(网络图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