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本质:人类能动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性物质活动,一种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
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
1. 实践的本质
错误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中外哲学都使用过实践的概念,并作过很多论述。
(1)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实践被称为“践行” “实行”或“行”,与“知”相对应,但主要是指道德伦理行为。
(2)在西方哲学史上,一些思想家对实践也有不少论述,如康德把实践看成理性自主的道德活动;
黑格尔把实践理解为主观改造客观对象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尽管他触摸到了生产劳动的意义,认为劳动陶冶事物,但最终还是把实践限定在抽象的精神活动范围之内;
费尔巴哈把实践与物质性的活动联系起来,但他所理解的实践又仅限于日常生活活动,并将实践等同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总之,他们都没有科学地理解人类实践的真正本质,没有看到实践在人类认识和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决定意义。
正确的观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个集中阐述科学实践观的重要文献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并鲜明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 实践的特征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1)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具有将人脑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的功能,这种功能称为“直接现实性”,所以说,实践是同主观认识活动相区别的客观物质活动。
(2)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只有人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才具有真正的实践的意义。
(3)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因为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以及方式都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的,都是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都是具体的、历史的。
3.实践的基本结构
人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的客观过程,是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和工具,即实践的中介。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1)实践主体。
在实践活动中,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实践主体的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精神能力又包括知识性因素和非知识性因素。
其中,知识性因素是首要的能力,既包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包括对经验知识的掌握;
非知识性因素主要指情感和意志因素。
实践主体有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三种基本形态。
(2)实践客体。
实践客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客体与客观存在的事物不完全等同,客观事物只有在被纳入主体实践活动的范围之内,为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并与主体相互作用时才成为现实的实践客体。
实践客体也有不同的类型:
①从是否为实践所创造的角度看,可划分为天然客体和人工客体;
②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两个领域相区分的角度看,可划分为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
③从物质性和精神性相区分的角度看,可划分为物质性客体和精神性客体;
等等。
(3)实践中介。
实践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
①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如各种机器系统和动力能源系统。
火车、电脑、雷达分别是对人的腿、脑、眼功能的延伸和放大。
②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语言符号是主体思维活动进行的现实形式,也是人们社会交往得以进行的中介。
正是依靠这些中介系统,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才能够相互作用。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主体认识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改造,说到底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又构成了价值关系。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而实践的基本结构也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
(1)主体客体化,是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使其按照主体的需要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形成了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对象物。
它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物化体现,是主体的本质力量通过实践活动积淀、凝聚和物化在客体中。
实际上,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结果都是主体客体化的结果。
在主体客体化的同时,还发生着客体主体化的运动。
(2)客体主体化,是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客体性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例如,主体把物质工具如电脑、汽车等作为自己身体器官的延长包括在主体的活动之中,把作为精神性客体的精神产品、先进理念和思想转化为主体意识的一部分,都属于客体主体化的表现。
(3)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它们互为前提、互为媒介,人类就是通过这种运动形式不断解决着现实世界的矛盾。
4.实践的形式
人类的社会生活色彩斑斓,实践活动形式丰富多样。
毛泽东指出,“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
随着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分工的进步,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日益多样化。
从内容上看,实践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1)物质生产实践;
(2)社会政治实践;
(3)科学文化实践。
以上三种实践类型既各具不同的社会功能,又密切联系在一起。
其中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构成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受物质生产实践的制约并对其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人类实践出现了新的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发展特点,实践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而深入。
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当代社会开始产生一种新的实践形式,即虚拟实践。
虚拟实践是伴随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而产生的,其实质是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空间进行的双向对象化的活动,主要活跃于网络世界,具有交互性、开放性、间接性等特点。
虚拟实践的出现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多样的自由空间,极大地提升了人的活动的自主性、创造性,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带来许多新的问题。
必须看到,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