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历史观:就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持的根本观点。

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历史观:就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持的根本观点。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唯心历史观和唯物历史观的本质之争: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还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即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是人们的物质活动及社会物质生活要素和条件的总和,其中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生产方式。

物质生产方式: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内在结构,是物质生产活动的构成方式,它体现了物质生产活动的本质。

社会意识

即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指全部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其中包括社会的政治法律意识、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意识形式,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现象。

唯心史观的本质及其缺陷

虽然意识也存在着,可是,意识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存在于以语言和文字形式为载体的文化内涵之中。这种以物质为载体的存在方式,并不改变它作为与社会存在相互区别的社会意识的本性。

唯心史观亦称历史唯心主义,或唯心主义历史观。有主观唯心史观和客观唯心史观两种基本形式。

一切形式的历史唯心主义都把人的意识看成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否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也就是说,唯心史观的共同本质是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把人们的主观思想动机,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看成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把在社会历史之外的某种神秘的、虚幻的精神力量,如“天命”、“神”、“绝对精神”看成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唯心史观的两大根本缺陷

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揭示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即社会的经济根源,没有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至多是考察了杰出人物、领袖人物或其它个别重要人物在历史变迁中的作用,而没有考察和揭示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及其意义。

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原因

认识根源

社会历史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活动的结果,无不打上人类意志、思想的烙印,加之,历史上具体事件和重要人物的产生又有许多偶然因素。很容易使人们在考察社会历史时只看到人的意志、思想和动机,特别是活跃在历史舞台前面的杰出人物、领袖人物及其他重要人物的意志和动机,而忽视探究这些意志、思想和动机背后更深一层的原因。

社会历史根源

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以前,各民族和国家的生产规模都比较狭小,各国各民族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这就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难以用“世界史”的眼光对各国各民族历史的比较研究去发现人类社会历史的共同性、普遍性和规律性的东西。

阶级根源

在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总是不愿面对历史发展的真相,却竭力去歪曲这种真相。作为统治阶级的剥削阶级,在垄断了精神生产的主导权的前提下,势必夸大精神的作用和个别杰出人物的作用,贬低物质生产的意义和物质资料生产者的地位,鄙视劳动群众的实践活动,进而否定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性。

唯物史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因是:

第一,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存在要以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等为物质基础。

第二,社会意识的内容归根到底来源于社会存在。

第三,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唯物史观在方法论上的重要意义是:

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历史观及其方法论上的根本转变。唯物史观的创立,揭示了社会历史运动的辩证法。唯物史观的创立,科学地阐释了社会历史运动的主体,即人的自觉能动性、人的社会意识和精神生产活动的历史意义以及历史本体与历史主体的辩证关系。

社会的实践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存在的两种历史观:

唯心主义历史观神学历史观主观唯心主义的历史唯意志论 ----把少数历史人物的意志看成社会变化的根源。客观唯心主义的历史宿命论抽象人本主义的历史观------ 用人的抽象不变的人性解释历史自然主义历史观------把人类社会本质自然化,把社会的本质和发展动力归结于地理环境或人口因素。

实践之所以是社会的本质,理由有三:

实践是构成社会特殊运动形式的基础。实践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

社会有机体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表明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因素、社会关系相互制约、有机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社会有机体除了具备生物有机体的一切特性之外,还有着生物系统不具备的特性:自觉性和能动性。

社会有机体的特征社会有机体形成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中

社会有机体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社会有机体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

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多种)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整个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结构,本身又以生产力为基础。

生产力的本质及特点

生产力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劳动资料

亦称劳动手段,是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劳动资料的内容

(1)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操作系统,以及与其相连的动力传动系统。

(2)控制系统,以及与些相连的信息传递系统。

(3)劳动过程中所必要的、不属于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劳动对象

是指人们通过自身劳动对之进行加工,使之成为具有使用价值以满足社会需要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

劳动对象分两类:

(1)未经加工便进入生产过程的那一部分自然物。

(2)经过人们加工的物体,即原料。

劳动对象对生产力的制约作用劳动对象制约生产工具,表现在生产工具的水平同构成生产工具的材料密切相关。劳动对象影响生产效率,制约整个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劳动对象同劳动相结合才是物质财富的源泉,劳动者只有使用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时才能构成现实的生产力。劳动者

是具有一定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能够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即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并从事生产实践的人。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生产力的特点属人性:生产力存在于人的活动之中,是在人的劳动中形成的、人能够直接掌握的力量。客观性:生产力是一种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得的物质力量。社会性:生产力形成于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之中,是人们实践能力的结果。历史性:生产力随着人们历史活动的变化而变化。经济结构的构成及类型生产关系的含义

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总过程中,与一定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而建立起来的人们之间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的构成

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③产品的分配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决定作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决定产品的分配关系。

生产关系的特点

①客观性:它源于物质生产过程,是一个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它由生产力所决定。

②历史性:它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特殊条件的产物,是与该阶段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

经济结构(--又称经济基础)的功能阶级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与等级的关系

二者的区别

阶级反映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等级反映人们之间的政治法律关系。

二者的联系

阶级与阶层的关系

二者的联系:

阶层从属于一定的阶级。

二者的区别:

存在着不同的划分标准。

社会的政治结构 政治结构的构成及其特征政治结构的含义

就其内容来说,政治结构是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是人们政治生活、政治交往的产物。

就其构成来说,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由政党、政府机关、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实体因素,以及政治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等规章与规则构成的系统。

政治结构也称政治的上层建筑。政治结构的构成要素

政治法律制度

指社会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组织政权,包括国家的组织形式、管理形式以及选举制度、人们行使政治权利的制度等。

政治法律设施

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机构等国家机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一整套政治组织、社会团体组织等。

政治结构的特征政治结构的基本功能

即规范和调整社会关系和交往活动。

国家政权是政治结构的核心 国家的起源君权神授论。道德外化论。社会契约论。马克思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阶级根源: 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中的阶级矛盾和斗争,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社会根源: 国家的产生又与社会管理职能的独立化密切相关。

国家的本质

国家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阶级范畴、政治范畴。它作为社会的政治组织和权力机关,是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上层建筑。

国家的职能对内职能: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政治统治就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和敌对势力实行专政,同时在本阶级内部实行特定民主,以特定的专政和民主相结合来实现和维护自己的统治。

社会管理就是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管理和调节,维护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干预、调节社会经济生活或直接组织经济建设等等。对外职能: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防止和抵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根据自己的利益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进行国际交流,参与国际经济政治生活。国家的类型和形式

国体

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这是决定国家阶级性质的方面。

政体

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方式,即政权构成形式。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决定国家本质的是国体,政体是国家本质的表现形式。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并为国体服务。

无产阶级国家的特点它有着全新的阶级内容:它是劳动者自己的国家,只有人民才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它的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它体现了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还担负着消灭阶级、废除国家、实现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过渡的全新历史任务。社会的观念结构

社会的观念结构指由各种意识形态构成的有机整体或系统,包括科学、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念、艺术思想等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及其联结方式。

社会意识及其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有以下两种类型: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亦称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由其所决定的政治制度的反映,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在意识中的表现。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大部分社会科学。

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中的某些管理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社会意识的产生看,其根源于社会的需要。从社会意识的内容看,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从社会意识的发展看,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推动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不完全同步。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社会意识对和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意识形态的要素及其关系

按照反映社会生活的侧重面和方式的不同,意识形态分为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和哲学等不同要素。它们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和作用,从不同的侧面以不同的形式反映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生活,它们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系。

艺术

是通过塑造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并表现作者审美评价的一种意识形态。

道德

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具有:

历史性阶级性继承性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层次性

第一个层次: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第二个层次: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第三个层次:

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宗教

是统治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颠倒的虚幻的反映。

政治法律思想

政治思想:是人们关于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阶级或社会集团及其相互关系的观点、理论的总和。

法律思想:是关于法的关系、规范和设施的观点、理论的总和。

哲学

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它既是一种科学,又是一种意识形态。

各种意识形态有着不同的内容,作用: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对社会存在的认识功能(意识形态之首要的和基本的功能)。

对社会现实的评价功能。

对社会现实的调控功能。

对社会生活的创新功能。

文化的本质和功能文化的定义文化的特点人化的形式社会性形态多样化世界上主要存在的四大文化系统:

文化的功能维护和巩固社会制度的功能知识传承和文明传递的功能认知功能教化功能建构民族心理,造就民族性格,形成民族传统,塑造民族精神的功能文明和文明形态

文明指人类社会摆脱蒙昧、野蛮的开化、进步状态。它标志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过程中取得的积极成果的总和。

文明与文化的区别文化通常与自然相对应,而文明一般与野蛮相对应。从时间上来看,文化的产生早于文明的产生,可以说,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形成的。从空间上来看,文明没有明确的边界,它是跨民族的,跨国界的;而广义的文化泛指全人类的文化,相对性的文化概念是指某一个民族或社群的文化。从形态上来看,文化偏重于精神和规范,而文明偏重于物质和技术。从承载者的角度来看,文化的承载者是民族或族群,,每个民族或族群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而文明的承载者是一个地域,一个文明地域或可能包含若干个民族或多个国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种文明的形成与国家的形成密切相关,一般是历史上建立过国家的民族才有可能创造自己的文明,而未建立过国家的民族通常只有文化,未能形成自己的独立文明。文明的动态性较为明显,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进步,如物质文明,变化最大;而表现在规范、伦理、道德方面的文化则不尽然,变化缓慢。从词义来看,文化是中性的,使用范围很广,而文明是褒义的,使用范围狭窄。文明的形态物质文明

所谓物质文明,是指人类物质生活的进步状况。它主要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进步。

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智慧、道德的进步状态。

精神文明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精神文明的作用表现为:

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及政治保障,法律保障和智力支持。

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和政治发展取得的成果。

政治文明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针对工业文明的片面发展,科技的不当应用方式给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带来负面效应而提出的新要求。

上一篇: 民政部印发《慈善组织认定办法》《慈善组织公开募捐管理办法》
下一篇: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