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章框架结构
这一章与其后的两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从理论上说,它并不是与辩证唯物主义并列的另一个“主义”。但从复习考试来说,这三章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本章可以视为唯物史观的绪论。本章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其理论线索是以实践观为核心,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具体分析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及其功能。这一章在框架结构上的特点就是一个“基础”,一个“本质”,三个“结构”。即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以及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
(二)复习方法建议
本章试题的特点是,既有微观上的重要性,又有宏观上的重要性。
从微观上看,本章理论内容丰富,考点星罗棋布。例如“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先进生产力”的确切涵义、“生产力的渗透性要素”、“生产关系的科学含义”、“上层建筑的内容”、“社会意识的特点”、“政治文明的含义”等,几乎涉及到了全部基本概念。
从宏观上看,本章的主要原理不仅在理论上是唯物史观体系的建筑构架,而且直接就成为了试卷上的考点,如“地理环境的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997年理科第29题)、“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2001年文科第31题)、“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协调发展(2004年第2题)”、“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政治上层建筑是“思想的物质附属物”、“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及其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的阶级性”等,这些都是既可以出多项选择题也可以分析题的重要考点。另外,近年调整的内容,如“文化和文明形态”,看以寻常,实际上包含着难点。即说“文明是文化的成果”是有条件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并不是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的成果。即使精神文明也仅仅是其中一部分内容才是观念形态的文化的成果。这类问题要梳理清楚,不能夾生。否则自相纠缠,事倍功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