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而,马克思、列宁经常把"社会形态"与"经济的社会形态"在同一意义使用,说明"生产关系总和",是社会形态的本质方面。而竖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则是社会形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形态的表现。一定的社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来,所以,社会制度也被视为社会形态的同义语。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和进步就是通过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的。关于社会形态的划分:社会形态分为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技术形态社会经济形态是直接或间接以生产关系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它包括两种划分方法:五分法和三分法。五分法:是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把人类社会依次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三分法:是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社会依次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和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如果把社会形态两种划分方法对应起来:第一,人的依赖性社会--自然经济社会--原始、奴隶、封建社会;第二,物的依赖性社会--商品经济社会--资本主义;第三,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产品经济社会--共产主义。
社会技术形态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为标准划分社会形态。第一、渔猎社会--石器时代;第二、农业社会--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第三、工业社会--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第四、信息社会--电子时代。重点提示:1.社会形态都是具体的、历史的现象,抽象的社会和永恒的社会是不存在的。2.任何社会形态都不是"纯粹的",而是复杂的。(3)社会形态理论提出的意义1)社会形态理论使人们可以从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发现其规律性。2)社会形态理论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3)社会形态理论说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也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结合。4)社会形态理论坚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但是就某一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的历程而言,情况就不一样了。有的国家在发展中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典型过程,也有的国家在发展中超越了一个甚至几个社会形态而跨越式地向前发展;有些国家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社会形态性质不够典型,甚至多种社会形态特征交叉渗透;有些国家在一定时期由较为落后的社会形态快速跃迁为先进的社会形态,而有些国家的社会形态则长期陷于停滞状况甚至由先进转为长期落后;即使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国家也会显现出不同特点等。
所有这些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形式的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历史的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社会形态更替多样性。1)几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典型过程;2)超越了一个甚至几个社会形态而跨越式地向前发展;3)一定阶段上社会形态性质不够典型,甚至多种社会形态特征交叉渗透;4)一定时期由较为落后的社会形态快速跃迁为先进的社会形态,5)长期陷于停滞状况甚至由先进转为长期落后;6)即使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国家也会显现出不同特点等。依据俄国社会变革的实践经验,列宁曾深刻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19这是对社会形态更替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关系的符合历史实际的概括。(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1.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
所以,只要把全部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就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就能够发现"各国社会现象中的重复性和常规性"20即规律性。就是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但是,如同其他社会规律样,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也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2.人们的历史选择性是指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例如,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而跨越了资本主义典型发展阶段,就是由于具有建立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关系的基本的生产力条件、当时苏联社会主义的存在及影响以及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等原因造成的。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总要受到自己目的的驱使和制约,因为在社会历史领域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受激情行动的、追求目的的人;另一方面,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又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为历史过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人们的历史选择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实现。
这就决定了在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历史主体的选择性活动,必然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人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正是在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参与社会变革实现的。列宁指出:"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制度的积极创造者的身分出现。在这样的时期,人民能够作出从市侩的渐进主义的狭小尺度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奇迹。"21因此,历史的发展、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归根结底会通过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选择表现出来。(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社会形态的更替,还表现为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渐进性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其历史过程是个"扬弃"的过程。社会形态更替的的曲折性和跨越性是指一种新社会制度取代旧社会制度,往往并不是从旧社会制度发展较为充分的典型国家开始,而更易于在旧制度发展不很完善或者很不充分的地方突破。
这既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过程的曲折性,又为社会形态更替的跨越性提供了条件和历史契机。例如,资本主义制度是在欧洲而并非在封建制度高度发展完善的中国等东方国家首先取 得胜利,社会主义首先是在俄国、中国等国家而并非在欧美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获得成功, 都是明显的例证。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过程也有某些类似的情况。在社会进步发展过程中, 社会形态更替的反复甚至倒退,是时常出现的。 从世界历史上看,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变革,无不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每一个新生的社 会制度,无不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