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无为政治”是道家思想,为汉初所采用,统治者为何选择此道?

“无为政治”是道家思想,为汉初所采用,统治者为何选择此道?

“无为政治”是道家思想,为汉初所采用,统治者为何选择此道?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由于不学无术本身没有文化,而一起打江山的弟兄们也大多是草根出身,也没有几个人有文化,刘邦这帮人十分在行的是打天下,干的是杀人放火的事

“无为政治”是道家思想,为汉初所采用,统治者为何选择此道?

无为指中国先秦时期道家老子的思想术语。"无为"的态度用于政治的政策方针,政府无为,百姓自治;最后是事无事,为无为。无为、不争,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指君主不与民争。

西汉初期的社会景象是怎样的_西汉初期社会状况_西汉初期状况社会变化

01 道家的“无为政治”,为何被刘邦、吕雉所采用?

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由于不学无术本身没有文化,而一起打江山的弟兄们也大多是草根出身,也没有几个人有文化,刘邦这帮人十分在行的是打天下,干的是杀人放火的事,而管理天下他们却一窍不通,更不可能创造出国家管理制度,因此汉朝建立以后,朝廷选择沿用秦朝的法治制度。

统治者疏于管理民事,给刚刚经历了连年的战乱汉朝百姓,有喘息的机会,当时的形势正好符合道家的无为政治精神,因此刘邦便顺应民意采取了无为而治的治国方针。

而刘邦逝世后,汉惠帝刘盈即位,但是朝中大权在太后吕雉手中。这时吕雉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对付功臣一事上,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干预百姓民事,“无为政治”充斥汉朝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西汉初期状况社会变化_西汉初期的社会景象是怎样的_西汉初期社会状况

02 “无为政治”得到大力推广,汉文帝和窦后是什么路数?

而汉文帝即位之时,汉代所存在的社会问题,依然复杂多难。汉初那种民失作业、大饥馑、大相食的悲惨局面。虽然经过二十余年的休养生息有所扭转,出现“衣食滋殖”的状况,然而社会经济尚未根本好转。

贾谊描述当时的经济形势,称“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汉书·食货志》),不仅国家财力不足,人民生活还相当困顿。造成这种贫困的状况,是由于“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汉书,贾谊传》),农民遭受残酷剥削,淫侈之风日益严重,以及社会背本趋末的结果。这表明汉初一度缓和的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到文景时期又逐渐趋于表面化。

此外汉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也日益加剧。继吕后排挤诸刘及诸吕作乱之后,汉文帝即位之初,又有济北王刘兴居起兵反抗汉廷中央,表明诸侯王势力的发展,正日益转化成为汉朝的对立面。汉统治集团内部相互残杀,重蹈秦朝败亡的覆辙,潜伏着政局不稳的危机。

西汉初期的社会景象是怎样的_西汉初期社会状况_西汉初期状况社会变化

文景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正面临旧的社会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新的社会矛盾又日趋尖锐的复杂情况。在汉代的历史上,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成败将决定汉家统治的命运。

03 推行“无为政治”,巩固封建统治。

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中,汉初反秦之弊的社会思潮,仍然方兴未艾。文帝即位那年,年仅二十余岁的贾谊,经河南守吴公的推荐,被召为博士。不久,又破格迁为太中大夫,成为文帝的谋臣。贾谊作《过秦论》,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他极言秦“繁刑严诛”、“赋敛无度”“兵革不休,士民罢(疲)敝”,以及“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君臣贰心等弊政,强调“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见《史记秦始皇本纪》),把“安民”视为治乱之本。

与此同时,颍川人贾山言治乱之道,以秦为喻而作《至言》,抨击秦政“力罢(疲)不能胜其役,财尽不能胜其求”,“劳罢(疲)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无)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汉书贾山传》),并主张以德化民”,其实质依然是强调以安民为本。这股要求安民的社会思潮,是惠帝以来朝野共同的要求,也是巩固西汉封建统治的需要。

西汉初期的社会景象是怎样的_西汉初期状况社会变化_西汉初期社会状况

04 无为政治,稳定政局,安定社会。

针对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在文景统治的四十年间好刑名之言”的汉文帝,信奉黄老术的窦后及一些大臣,继承汉初“清静无为”的统治方针,以黄老之学作为指导政治的主导思想,大力推行无为政治。他们采取许多稳定政局,安定社会的有效措施,颁行一系列有利休养生息,发展社会生产的政令。

汉文帝继位之后,一些朝政事务的决策,奉行以安民为本的方针,用以缓和社会矛盾,创造安定的政治局面。这是从事正常生产活动必要的条件。文帝即位伊始,即诏令赈济鳏、寡、孤、独、穷困之人。对遭遇自然灾害的灾民,也予以一定的救济。如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年)四月,因发生大旱及蝗灾,汉廷“发仓庾以振民”(《汉书文帝纪》)。解决这类社会问题,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那时候民心思定,最有效的安民措施,莫过于“与民休息,凡事简易”(《汉书·循吏传》)。汉文帝即位之初,列侯多居长安,远离所属食邑,造成“吏卒给输费苦”(《汉书·文帝纪》)。这实际上给人民增加了一项新的转输负担。文帝二年(前178年),即诏令列侯回归封邑,非为吏或特准者,不许留居长安,以减轻人民的负担。

西汉初期社会状况_西汉初期的社会景象是怎样的_西汉初期状况社会变化

05 对待南越、匈奴,以无为指导思想,避免战乱,和平安定,社会生产。

在处理南越王自立称帝、匈奴背约侵边的问题上,也体现了安民的方针。赵佗在高祖时期,立为南越王,与汉朝关系和好。吕后时,因禁止铁器及牛马羊供应南越,赵佗发兵攻打长沙边邑,自立为南武帝,双方关系日趋紧张。吕后派周灶率兵讨伐,结果因遭“暑湿”,士卒中疫病流行,进军南越中途受阻。一年后,吕后病死,遂告罢兵。从此,赵佗软硬兼施,先后征服闽越、西瓯。在岭南广大地区,他僭号称制,仪制与汉朝无异。

为了避免兵祸之害,对南越王僭号称制一事,汉文帝采取怀柔的政策。赵佗原籍真定(今河北正定),汉廷派人为他修治祖坟;又慰问赵佗的兄弟,加以封官厚赐,给予特殊的礼遇。之后,汉文帝派陆贾出使南越,终于使赵佗重新归附汉朝,表示愿“长为藩臣”,从而避免一场兵乱。

在对待匈奴的问题上,汉朝同样尽量避免兵乱,开始即与匈奴结和亲。后来匈奴背约,经常骚扰边地,汉朝以防御为主,加强边郡守备,即使发兵抗击匈奴,也是以驱逐塞外为限,不进兵深入其地。关于汉匈的关系,将在下节详述。汉文帝对南越、匈奴采取的方针,主要在于避免战乱,创造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以利用社会生产的发展。

西汉初期状况社会变化_西汉初期社会状况_西汉初期的社会景象是怎样的

06 从“无为政治”到“独尊儒术”。

直到汉武帝即位后,一改汉初“无为政治”,而有条件地接受儒学,便开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针,并大肆选拔研究入学的人才,让他们入朝为官身居要职,但是窦太后深受先皇无为政治的影响,对于汉武帝独尊儒家极为不满,因此便大力打压如儒家学子。

后来在窦太后去世后,汉武帝便不再沿用无为政治,而是接受儒学,皆为强化中央政权,彻底解决汉廷的危机,全面推行著名的“推恩令”,解决了诸侯势力过大的问题。而在对待匈奴的问题是不再坚持和亲,而是选择以暴制暴,最终打得匈奴落荒而逃再也不敢进犯汉朝的边疆。

所以老龙在这里要说一句,“无为政治”在汉朝初期为巩固封建社会的统治,安定社会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您对这个“无为政治”的作用是怎么看的呢?

上一篇: 社会考生单招一般是什么时候报名 社会考生单招报名流程
下一篇: 关于茂名市2022年下半年自学考试面向社会考生办理毕业登记的通知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