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高校的考题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比如北京大学,面试题目比较常考的有两大类。
第一类是有关社会热点类的题,这类题主要从民生、国家政策和国家重大事件等角度入手进行考查。民生类题如: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物价也在上涨,你怎么理解?怎么看待经济增长与国民幸福指数的关系?国家政策类题如:谈谈你对中国土地政策、土地资源配置的认识。国家重大事件类题如:对天宫一号的发射与对接有什么看法?
第二类题是有关人文素养的,这类题需要考生具备相应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底蕴,尤其是文学和历史、政治方面的知识。若没有相关的知识背景,考生很难答出这些问题。同时还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
清华的考题,则既重在考自身问题,同时兼有社会热点和学科专业方面的问题。
有关自身问题的考题,如:“你的缺点、爱好是什么?”如果能穿越到20年后,希望那时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等。这类题看似简单,实则答起来并不容易,何况考官还有追问的问题。更有难度的题比如,如果昨天你的笔试成绩距我们学校的标准有差距,给你最后一分钟,你想如何补救?这道题,很显然是考官想考查考生的抗压能力。很多考生被问到这道题时,一下子就蒙了,根本不知道说什么了。通过这类题,可以看出,学校主要通过有关考生自身的一些问题,考查考生的自我观念和抗压能力等综合素质。
社会热点类的题,如国家号召有志青年去西部,但也有高中生、大学生毕业出国,这二者你怎么看?国家需要什么人才?这类问题一看就是考查考生的价值选择和社会责任感。考生在答时,除了要注意以上的考查点外,语言表达的流畅、逻辑的清晰、思辨、分析能力等也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通过两校考题的特点分析不难看出,清华更在意学生的观念养成,北大则偏重学生的语言表达、综合分析等素质的培养。
真题解析
1. 怎么看梵蒂冈教皇建设天文台时请科学家来进行研究。(北京大学,2012 年)
【考点提示】本题考查考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理解,以及对科学和宗教之间相互融合关系的理解。
【思路点拨】答题思路考虑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其次,问题产生的原因如何;最后,对于这个趋势,如果是积极的,应该如何发扬,如果是消极的应该如何防止。
【答题要点】
(1)梵蒂冈是传统的宗教圣地,梵蒂冈的教皇是全世界教权的集中代表。而宗教和科学历来是势均力敌,不能两立的。但是现在梵蒂冈的教皇却用科学家来设计自己的天文台,这传递出了许多非常重要的信息。
(2)这个问题,我认为透露出来的最重要的信息是宗教和科学的相互融合。宗教和科学曾经是势不两立的,在宗教历史上,科学曾经充当过好几次宗教的批判人。并且对于宗教统治的一统天下给予过致命的打击。但是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和宗教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了同样重要的地位,并且宗教和科学逐渐出现了日益融合的局面。
(3)宗教与科学的相互融合表现在很多方面。首先,目前越来越多的宗教机构借助于科学知识来佐证自己的论点。其次,目前越来越多的受过良好科学教育的高等人才逐渐成为宗教界人士,或者成为信徒。再次,越来越少的人考虑宗教本身的科学性,而是用宗教的道德标准来追求人的心灵归属。
(4)宗教世俗化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首先,就宗教本身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宗教不再是一统天下的局面,而是更多地成为了人们的信仰,作为提升道德观的手段。其次,就科学来说,科学和宗教之间的关系也不像原来那么对立,很多受过科学教育的人,甚至很多科学家都成为了宗教的爱好者或者信徒。
(5)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应该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使得二者各安其职,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现重要的作用。
2. 现在很多家长在高中阶段就把孩子送到国外学习,谈谈你的看法。(北京大学,2011)
【考点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两种能力。首先是对送孩子出国留学这个普遍的社会现象的理解。其次是考查同学的价值观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按照,背景阐述,观点呈现,原因分析和解决对策四个步骤来进行回答。这也是现象分析类题目的常规解答流程。
【答题要点】
(1)最近中国已经迎来了建国以来的第三次出国热。这次出国热主要由两部分人口组成,一方面是中国的中产阶层或者是富豪阶层,他们到国外寻找新的事业发展,期望解决食品安全和孩子教育问题。另一部分是高中以下甚至初中以下的儿童。
(2)对于这种社会现象,我认为应该辩证地来看待。
(3)就其积极方面来说,孩子很小就去国外对于其更早地适应国外的环境有良好的作
用。移民国外,进入其他文化的人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文化适应问题。孩子形成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是高中时期。在高中时期之前出国,实际上个体的价值观形成是西方化的。这样更容易融入国外的文化,会较少出现文化窒息和文化以及价值观相互冲突的现象。
(4)就其消极方面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太早出国,不利于吸收中国文化的精华,形成中国式的价值观,在吸取国外价值观的时候,缺少了冲突,但是同时也缺少了冲突之后带了的火花,文化融合的作业没有做好。我觉得国外留学的一个好处是利于文化的交融。一个中国人在掌握了国外的价值观之后,其生命力和处理问题的灵活度都会增加。这实际上等同于增加了眼界。但是当自己本国的文化都没有吸收完全,便开始学习接受另一种文化,往往是缺失一项功课的。
另外,高中之前就出国的孩子,如果未来再回国工作或者生活,会存在适应本国文化的困难。基于相同的原因,他们一样会面临对于中国文化的疏离和不解,甚至会出现文化窒息的现象。
最后,对于国家来说。高中之前出国的孩子更不容易在学成之后归国,他们日后定居国外的可能性更大。这就造成了中国的人才外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