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积极主动运用管理好新媒体

积极主动运用管理好新媒体

积极主动运用管理好新媒体积极主动运用管理好新媒体

□曲晶晶李因亮

◆有些领导干部心理准备不足,媒介素养不够,面对新媒体不知是敌是友、不知是爱是恨、不知当说不当说,应对新媒体又持有排斥、畏惧、轻视和怀旧不当心态,采用“捂、躲、堵、顶、压、拖、推”的不当方法,形成“老办法不灵、蛮办法不行、新办法还不会”的能力恐慌,不利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也影响了工作的开展。新的传媒环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主动调整心态,积极适应形势发展和传媒出现的新变化,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积极主动运用新媒体,科学引导社会舆论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度发展与技术条件的不断提高,以互联网、移动通信为基础的新兴媒体,基于其开放性、互动性、即时性、快速性和延展性,很快赢得了无数拥趸,迅速发展成为主流性媒体。

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加快了网络媒体化、媒体网络化和媒体大众化的趋势,引发主流媒体格局深度调整,大众传媒和舆论传播进入自媒体和公民新闻时代。当前,如何应对和运用好新媒体,已成为考验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正确认识新媒体的价值和积极作用

与传统媒介生态环境相比,网站、博客、微博、论坛等新媒体环境更加开放、便捷、多元,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激烈频繁,各类意见诉求发表、汇总、凝聚更加顺畅,为公众表达诉求、参政议政提供了直通的渠道和桥梁,有利于党和政府发现问题、改进工作,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加快推动改革发展的进程。

新媒体成为民众反映诉求、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人群不断被多元化,各类人群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受限于传统媒体的特点,无法一一充分表达。新媒体发展成熟并逐步与传统媒体分享传播空间,打开了公众话语权的大门,为普通民众反映诉求、参政议政搭建了更为方便快捷的平台,进一步畅通了与公共权力的沟通渠道,有效消融了误解、化解了怨气,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新媒体成为社会信息传播、危险预警的主要阵地。与传统的新闻媒介相比,新媒体传递信息的即时性、全面性和延展性,为政策宣传、社会动员以及社会危险预警提供了更加快速便捷的条件,特别是一些特殊群体和敌对分子的活动信息,或通过网络散播,或被有心的群众发现登入网络,只要加强信息跟踪与动态监控,往往可以提前发现潜在的社会危险与不安定因素,做到防患于未然。

新媒体成为加强舆论监督、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生力军。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每个个人与政府部门接触的过程,成为媒体报道的过程,舆论监督进入实时实质状态,这对政府行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有力推动了一些不合理制度的改革甚至终结。

新媒体成为密切党群和干群关系的新平台。各级党政部门都高度重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将加强与新媒体的交流作为保障民权、密切党群和干群关系的重要举措,如今,有许多领域的执政者通过博客、微博等新媒体,阐述施政理念、发布重要决策,借以凝聚改革社会共识,服务地方发展。

充分认清新媒体的特点及消极作用

新媒体作为一种“弱控制”媒体,具有便捷、高效、操作成本低等特点,发布机构全面开放,信息发布高度自由,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新闻发布者或新闻制造者,人为制造和操控舆论变得简便易行。源于竞争压力,一些网络媒体常通过大量登载、炒作各种负面新闻来吸引眼球,其中也包含了大量虚假新闻和不严肃消息,短时间内即可形成“舆论风潮”,极大影响一些事件的进程和走向。

新媒体不能完全代表民意。细分网络人群,可以发现有明显的层次性和极强的从众性。以明星名人和"意见领袖"为主的精英层人数最少,影响却最大。大众层人数最多,看多说少,但对第一次传播和接受的信息,大多数人都会相信附和。“愤青”层习惯凭个人好恶和直观感受作判断、下结论,人数不少,破坏性也不小。精英层中的一些人或为了吸引眼球,或为了发泄不满情绪,刻意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距离,加上大众层的从众跟风、“愤青”层的刻意逢迎,一些社会丑恶现象成为热点,不仅不利于社会道德风气的提升,反而压制了对严肃政治问题和民生问题的深入讨论,阻碍了社情民意的真实表达。

新媒体消解主流价值判断。新媒体对传播技术的追求和自由意见的表述,促使传统新闻媒体由强调宣传向遵循传播规律转变,“把关人”角色弱化,忽视主流价值观念的普及教育,社会民众更加关注无关紧要的消费选择,真正重要的政治选择被漠视,压制了知识分子对严肃社会问题实质性与公共性的讨论,各种思想文化交流融合发展,削弱了社会主义文化理念的主流价值判断。在喧嚣的新媒体环境里,严肃深入、不顺应网民心理的论断,受消费心理的影响,不易引起大家的共鸣,易被抵制,而不去关心内容的合理性与建设性。

新媒体足以引发不安定事件。互联网和手机相结合的即时通信、虚拟交友、多向互动等功能使社会动员变得更加迅速便利、成本更加低廉,社会舆论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诸多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的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和借力,很容易引发不安定事件,甚至诱发社会动荡。近年来,英国、巴黎骚乱以及华尔街抗议事件、西亚北非政局动荡等,显示脸谱(Facebook)、推特(Twitter)等社交网站的动员能力非常强劲,令标榜言论自由的西方国家有苦难言;国内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中,也不乏有网络和微博的影子。

领导干部的新媒体困境及对策建议

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传播逐渐由“舆论控制”走向“舆论引导”、由单向传播转向互动传播、由关注上层转向关注民生,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传媒政治环境,“处处有媒体、人人是记者”的传播模式,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话语主导能力、科学决策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有些领导干部心理准备不足,媒介素养不够,面对新媒体不知是敌是友、不知是爱是恨、不知当说不当说,应对新媒体又持有排斥、畏惧、轻视和怀旧不当心态,采用“捂、躲、堵、顶、压、拖、推”的不当方法,形成“老办法不灵、蛮办法不行、新办法还不会”的能力恐慌,不利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也影响了工作的开展。新的传媒环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主动调整心态,积极适应形势发展和传媒出现的新变化,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积极主动运用新媒体,科学引导社会舆论。

自觉调整心态,坚决破除不当应对理念。目前,新闻报道的时间、空间和属性界限等都已被新媒体打破,一些新闻资源和新闻事件,根本无法封堵。各级领导干部应自觉调整心态,破除不当应对理念,以开放的心态、主动的作为积极应对新媒体,同时也要以宽广的胸怀自觉接受媒体监督,宽容理解媒体的失误。一要坚决摒弃封堵思想,将媒体作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纽带,发挥好新闻媒体正面宣传和热点引导的作用,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在关键时刻、重大问题上牢牢把握话语权。二要彻底打消侥幸心理,建立与新媒体环境相适应的新闻发布管理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快报事实,重报态度,多报举措,慎报原因”,抢占舆论制高点,争取信息发布的主动权,形成强大的首声效应。三要切实消除敌对情绪,坦然接受媒体的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深入了解社情民意,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顺应传媒发展形势,建立与新媒体的互动机制。新的传媒形势,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明确与媒体的角色定位关系,加强与媒体的交流合作,让传媒议程变为公众议程,把政府关心的事情变成公众关注的问题,使政府议程、媒体议程和公共议程三合为一,牢牢掌握话语权,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一是要充分尊重媒体,摆正位置,既当传播者又当接受者,从过去硬控制管理转向软性合作,与媒体平等交往、交流、交朋友,真正建立起合作关系。二是要善于接触利用媒体,主动提供信息、主动引导媒体,抓准舆论引导时机,因势利导传播政府声音,用主流思想引导大众,化解流言和误读,引导网络舆论向好的方向发展。三是要通过媒体建立常态化的政民互动协商机制,提供民意诉求表达与政府回应的正常途径,实现政府与公众的经常对话、交流与沟通,凝聚社会共识共同推进工作。

提升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善于借助媒体推进工作。在当今信息社会,媒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利用媒体提高执政效能已成为领导最重要的执政能力之一。领导干部要跟上新媒体的发展要求,学会借媒体之力做好正面宣传;充分运用传媒的舆论监督,及时发现工作中的成绩和失误,督导下级政府和官员认真贯彻落实重大战略部署和发展思路;借助媒介在政策决策前获取舆情民意,政策推行前开展宣传教育,政策实施中掌握实效和社会反映,并推动政策的自我改进和完善,从而为科学决策、科学执政提供丰富翔实的资讯。

找准新媒体关键环节,创新探索舆论引导方法。新兴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原始的“口口相传”传播模式的延伸、拓展和升级,借助现代高科技,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对应此特点,要牢固树立法治观念,遵循新媒体传播规律,加快制定新媒体监管法规,完善新媒体管理规制,切实保障合法信息传播自由,严厉打击造谣诽谤,逐步实现网络信息的良性有序传播;要牢固树立“媒介民主”的意识,高度重视网络精英的作用,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努力争取并培养“网络名人”和“意见领袖”,注重通过他们发出首声、引导舆论,提升大众的信任度;要高度关注重点媒体,加强对知名政论性网站、论坛等新媒体的动态跟踪,及时发现处置非法信息,净化网络空间;要注重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作用,鼓励重要执政人员建立博客或微博,利用各类新媒体建立具有名牌效应的信息发布平台,最大限度占领新媒体信息传播空间。

大力扶持新兴媒体,占领新媒体舆论主阵地。建设我们自己的、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新兴媒体,是夺取和掌握话语权、有效引导舆论的基础性工作。一是培育骨干网站。目前我国在国际上知名的、有影响的新闻网站和社交网站还不多。各级领导干部应从服务地方发展、维护地方稳定出发,注重培育地方性新闻或社交网站,建设宣传当地、服务当地的“网上家乡”,及时在新媒体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化解不当不实消息的影响。二是培植健康网络文化。要以我国得天独厚、异常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基础,大力推进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自然文化、民俗文化等数字化和网络化工程建设,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拓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空间,让积极正面的舆论、健康良性的信息,成为网络文化的主流,最大限度地挤压不良信息。

上一篇: 数字媒体技术对动漫角色设计的影响.doc 5页VIP
下一篇: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