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羞是社会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在关于幼儿害羞的研究中,害羞通常被定义为幼儿遇到陌生人时的胆小和退缩行为。〔1〕害羞是幼儿的一种内化行为问题,是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研究发现,害羞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交焦虑密切相关,〔2〕并且与孤独感、抑郁等消极情绪存在显著相关。〔3-5〕害羞对幼儿的人格、心理健康、社会性发展都有明显的影响。〔6〕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家庭是幼儿最先接触到的教养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性格形成和认知发展等。〔7〕亲子关系,特别是母亲与幼儿的关系一直被认为是幼儿社会性与情绪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8〕本研究旨在探讨母亲教养方式对幼儿害羞行为的影响,供相关人员参考。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河南省安阳市6所幼儿园的500名幼儿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50份,其中有效问卷406份,回收率为81.2%。其中,男孩216名,女孩190名;独生子女126名,非独生子女280名。
(二)研究工具
1.母亲教养方式
本研究以《母亲教养方式问卷》为研究工具,调查母亲教养方式。该问卷由岳冬梅等人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的基础上修订而成。〔9〕修订后的问卷包含温情与理解型、严厉惩罚型、否认型、保护型、偏爱型五个维度,共57个题项。温情与理解型是指在亲子交往中,在幼儿提出各种问题或要求时母亲的动作、神态和语气等比较温和,共19个题项。严厉惩罚型是指母亲对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严格控制,并在幼儿犯错时进行严厉惩罚,共9个题项。否认型是指母亲对幼儿的生活、学习持否定态度,共8个题项。保护型是指母亲对幼儿的身心安全实施保护,以致限制了幼儿自身的发展,共16个题项。偏爱型是指母亲对幼儿的关心、照顾比家庭中其他成员多,共5个题项。
因素分析法显示五个维度的分半信度在0.68—0.90之间,同质信度在0.68—0.87之间,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问卷采用四点计分法,从“从不”到“总是”,依次为1—4分。各维度的得分越高,表示母亲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该种教养方式越多。
2.幼儿害羞行为
本研究采用韩丕国等人编制的《学前儿童害羞量表》调查幼儿害羞行为。该量表包含六个维度,共35个题项。具体维度情况为,同质-被动型害羞主要指在幼儿熟悉的人际环境中,或者熟悉的人与幼儿主动交往时,幼儿所产生的害羞行为,共6个题项。同质-主动型害羞主要指在幼儿熟悉的人际环境中,或者幼儿需要主动和熟悉的人进行交往时,幼儿所产生的害羞行为,共5个题项。异质-被动型害羞主要指在陌生的人际环境中,或者是陌生的人与幼儿主动交往时,幼儿所产生的害羞行为,共5个题项。异质-主动型害羞主要指在陌生的人际环境中,或者幼儿需要主动和陌生人进行交往时,幼儿所产生的害羞行为,共7个题项。公众-被动型害羞主要指在公众场合,或者幼儿要被动参与公众表演时,幼儿所产生的害羞行为,共7个题项。公众-主动型害羞主要指幼儿要主动参与公众表演时,幼儿所产生的害羞行为,共5个题项。
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依次为1—5 分。得分越高,表示幼儿害羞行为越多。总量表与各维度均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信度。
(一)母亲教养方式与幼儿害羞行为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1.母亲教养方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由表1可知,在母亲教养方式各维度得分中,温情与理解型、保护型和严厉惩罚型维度的得分较高,均高于理论中值2.5,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否认型和偏爱型维度的得分较低。
2.幼儿害羞行为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由表2可知,幼儿害羞行为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理论中值3,表明幼儿害羞行为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公众-被动型害羞维度得分最高,同质-主动型害羞维度得分最低。
(二)母亲教养方式与幼儿害羞行为的相关分析
由表3可知,幼儿害羞行为总分与母亲教养方式各维度的得分均呈显著相关。其中,幼儿害羞行为总分与温情与理解型维度的得分呈显著负相关,即母亲所给予的温情与理解越多,幼儿的害羞行为越少。严厉惩罚型、否认型、保护型和偏爱型维度的得分与幼儿害羞行为总分呈显著正相关,即母亲运用严厉惩罚型、否认型、保护型和偏爱型的教养方式越多,越有可能增加幼儿的害羞行为。
分析也发现,温情与理解型维度的得分与同质-被动型害羞、同质-主动型害羞、异质-被动型害羞、异质-主动型害羞、公众-被动型害羞维度的得分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公众-主动型害羞维度的得分存在显著正相关,即母亲多运用温情与理解型教养方式,有助于减少幼儿在面对熟人或者陌生人时的害羞行为,但是若让幼儿主动参与公众表演,幼儿仍然会表现出一定的害羞行为。
严厉惩罚型维度的得分与幼儿害羞行为各维度的得分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即母亲越采用严厉的教养方式,幼儿在各种场合越容易产生害羞行为。
否认型维度的得分与同质-被动型害羞、同质-主动型害羞、异质-被动型害羞、异质-主动型害羞、公众-被动型害羞维度的得分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即母亲采用否认型教养方式容易使幼儿在不同场合(面对熟人或陌生人)产生害羞行为。
保护型维度的得分与同质-被动型害羞、同质-主动型害羞、异质-被动型害羞、异质-主动型害羞维度的得分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即母亲给予幼儿的保护越多,越容易使幼儿在各种场合产生害羞行为。
偏爱型维度的得分与同质-主动型害羞、异质-主动型害羞维度的得分存在显著正相关,即母亲给予幼儿过多的偏爱和照顾,容易使幼儿在主动与人交往时产生害羞行为。
如表4所示,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母亲教养方式的否认型、保护型和偏爱型对幼儿害羞行为的预测作用显著。
(三)不同害羞水平幼儿母亲的教养方式差异
为深入探讨母亲教养方式与幼儿害羞行为的关系,本研究根据统计学相关标准,用27%取值来进行高低分组,〔10〕即按照幼儿害羞行为的总分将幼儿分为低害羞组、中等害羞组、高害羞组三组,然后对不同害羞水平幼儿母亲的教养方式进行差异分析。为突显差异性,本研究仅对低害羞组与高害羞组幼儿母亲的教养方式进行差异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高害羞组和低害羞组幼儿母亲的教养方式在温情与理解型、否认型和偏爱型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比较发现,高害羞组幼儿母亲的教养方式在温情与理解型维度的得分显著低于低害羞组;在否认型和偏爱型维度,高害羞组幼儿母亲的教养方式得分显著高于低害羞组。可见,母亲较多运用否认型和偏爱型这两种教养方式时,容易使幼儿产生害羞行为,而多使用温情与理解型教养方式时,则不太容易使幼儿产生害羞行为。
(一)母亲教养方式与幼儿害羞行为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母亲采用温情与理解型的教养方式,幼儿害羞行为较少;母亲采用严厉惩罚型、否认型、保护型和偏爱型的教养方式,可能增加幼儿的害羞行为。这主要是因为母亲若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如温情与理解型),幼儿可能会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如自信、积极等),从而在面对熟人或陌生人时,较少产生害羞行为。相反,母亲若采用消极的教养方式(如严厉惩罚型),幼儿可能会表现出更多的消极行为(如害羞、焦虑、嫉妒等)。〔11〕母亲对幼儿的过度保护和偏爱,容易限制幼儿的社交范围,导致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过少,社交技能缺乏,从而容易出现害羞行为。母亲对幼儿多采用否认型教养方式,容易使幼儿缺乏自信心,从而导致幼儿在各种场合容易出现害羞行为。
本研究调查也发现,母亲温情与理解型教养方式与幼儿同质-被动型害羞、同质-主动型害羞、异质-被动型害羞、异质-主动型害羞、公众-被动型害羞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公众-主动型害羞存在显著正相关。这可能是因为母亲对幼儿采用温情与理解型的教养方式,能够促使幼儿更加积极、自信,愿意主动与同伴交往。母亲严厉惩罚型教养方式与幼儿害羞行为各维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曾琦、卢永莉的研究指出,父母采取严厉惩罚型的教养方式与幼儿的消极行为有显著相关。母亲的否认型、保护型与偏爱型教养方式均与幼儿同质-主动型害羞、异质-主动型害羞存在显著正相关。杨丽珠等人研究发现,父母保护、否认、偏爱的教养方式运用的越多,幼儿的内隐及外显问题行为就越多。
(二)不同害羞水平幼儿母亲的教养方式差异
本研究结果显示,母亲积极的教养方式(如温情与理解型)能有效减少幼儿害羞行为的发生,消极的教养方式(如严厉惩罚型、否认型、保护型和偏爱型)容易增加幼儿的害羞行为。这可能是因为母亲采用温情与理解型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幼儿建立较强的自信心,从而较少出现消极的社会行为。母亲对幼儿的接受、鼓励越多,幼儿的问题行为就越少。父母疏远、嫌弃或者过度干涉幼儿,则容易使幼儿在社会交往中产生害羞行为。〔12〕研究表明,若父母倾向于使用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则子女对父母的依恋较少;若父母多使用忽视型的教养方式,子女容易与父母产生距离,形成不安全型依恋关系,出现如害羞、退缩等问题行为。〔13〕父母采用否认型的教养方式,容易降低幼儿的自信心,使幼儿对自己的评价较低,从而容易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胆小、羞怯。
第一,幼儿父母应当多采用温情与理解型的教养方式,避免对幼儿的过度保护、偏爱和否认。过度否认等容易导致幼儿的自我评价过低,从而使幼儿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消极的应对方式,进而容易产生害羞行为。已有研究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于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减少幼儿害羞行为具有重要作用。〔14〕为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幼儿父母应当多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对幼儿行为的认可,多从行动上给予幼儿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为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幼儿父母可以多与幼儿一起开展亲子游戏、亲子阅读等,加强与幼儿的互动,从而帮助幼儿主动表达,减少害羞行为。
第二,重视幼儿在公众场合的害羞问题,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社交环境。本研究发现,即使母亲采用的是积极的教养方式,幼儿在公众场合仍容易出现害羞行为。因此,幼儿父母应当多鼓励幼儿与人接触,为幼儿创造交往的机会,多带幼儿到公众场合,有意识地训练幼儿与不同性格、不同气质的人交往。幼儿父母可以在与幼儿一起活动时,多为幼儿示范一些社交技巧。例如,可以经常组织害羞的幼儿与同伴一起游戏,示范并引导幼儿主动表达“你们可以和我一起玩吗”“让我们一起玩吧”等,不断鼓励幼儿积极与人相处,减少幼儿在公众场合的害羞行为。
第三,注重与幼儿的情感沟通。为减少幼儿的害羞行为,幼儿父母应当注重多与幼儿进行情感沟通,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在亲子交往过程中,幼儿父母可以多与幼儿一起开展各种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多鼓励、关心幼儿,从而帮助幼儿获得充分的安全感,进而减少害羞行为。
参考文献:
〔1〕ELAINE NARON,ARTHUR ARON,DAVIES K M.Adult shyness:The interaction of temperamental sensitivity and an adverse childhood environment〔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5,(2):181-197.
〔2〕HEISER N A,TURNER S M,BEIDEL D C.Shyness:Relationship to social phobia and other psychiatric disorders〔J〕.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2003,(1):209-221.
〔3〕王倩倩,王鹏,韩磊,等.大学生害羞问题研究〔J〕.心理科学,2009,(1):204-206.
〔4〕JACKSON T,FRITCH A,NAGASAKA T,et al.Towards explain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hyness and loneliness:A path analysis with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J〕.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2002,(2):263-270.
〔5〕李文静.大学生羞怯与父母教养方式、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的关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6〕高峰强,宫瑞莹,祁冬燕,等.小学生害羞与孤独、同伴接纳和社会自我知觉的关系〔J〕.心理研究,2011,(1):69-75.
〔7〕朱晶晶,李燕,张云,等.学前儿童害羞与社会适应:师幼关系的调节作用〔J〕.心理科学,2018,(5):1130-1137.
〔8〕DARLING N,STEINBERG L.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An integrative model〔J〕.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3,113(3):487-496.
〔9〕岳冬梅,李鸣杲,金魁和,等.父母教养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3):97-101.
〔10〕戴海琦.心理与教育测量〔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7.
〔11〕邓赐平.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表征机制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
〔12〕MCLEOD B D,WOOD-J J,WEISZ J R.Examin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arenting and childhood anxiety:A meta-analysis〔J〕.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007,(2):155-172.
〔13〕LEIGH KARAVASILIS,ANNA BETH DOYLE,DOROTHY MARKIEWIEZ. Association between parenting style and attachment to mother in middle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003,(2):155-164.
〔14〕曹海丽,姜紫龙.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J〕.商业经济,2009,(3):117-118.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