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比较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机制与政策含义【摘要】社会比较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基于中国经验数据,以主观社会阶层作为社会比较的衡量指标,运用有序累积logistic计量模型对此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社会比较中越是处于优势位置的个体,其主观幸福感越有可能较大,这一效应具有统计显著性;但社会上层的情况例外,表明社会比较对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提升主观幸福感应建立多元化价值体系,加强对社会比较内在认知过程和心理机制的探索,倡导合适的社会比较策略。关键词:社会比较主观幸福感有序累积logistic回归中图分类号F069.9文献标识码C99Impact,MechanismPolicyImplicationsSocialComparisonSubjectiveWell-BeingAbstract:Socialcomparisonimportantfactoraffectssubjectivewell-being.BaseddatafromChina'sexperience,paperselectssubjectivesocialclasssocialcomparisonorderingcumulativelogisticregressionmodelwhichmanytypesordinalvariablessocialcomparisonsubjectivewell-being.betterpositionsocialcomparison,morelikelyonehavemorehappines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However,thosewhohavebestposition.socialcomparisonsubjectivewell-beingdiversified.Increasinghappinessshouldestablishdiversifiedvaluessysteminherentcognitiveprocessespsychologicalmechanismssocialcomparisonrightstrategysocialcomparison.Keywords:subjectivewell-beingsocialcomparison;orderingcumulativelogisticregression社会比较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机制与政策含义引言幸福或主观幸福感是绝大多数人追求的终极目标。
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物质成就,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国民幸福成为中国政界、学术界和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话题,有些地方政府如深圳、北京等已经开始尝试将居民幸福感测度工作长期化,并将居民幸福感的变化视为本地区社会发展状况及其问题的风向标与晴雨表。显然,对幸福感影响因素的探究及如何提高幸福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主观幸福感(或幸福)是指评估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这种评估由情感与认知两方面组成,情感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方面,它代表着人们对发生在其日常生活中事件的实时评估和反应;认知是基于记忆对主观幸福所进行的判断与比较,是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如生活满意度等。由于情感评估与认知评价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那种单一衡量的认知评价方法包括世界价值观(WVS)提供的总体幸福评价或生活满意度评价就成衡量主观幸福感的主要方法,从而破解了幸福测度难题并有力推动了经济学领域对幸福的研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众多,不仅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政治、个体特征等绝对性因素,还包括社会比较这一相对性因素。二战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出现了与传统经济学观点不一致的矛盾现象,即伊斯特林悖论,一方面高收入人群比低收入人群报告有更高的幸福水平;另一方面,从时间序列上来看,人均收入的提高却并没有带来平均的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提高。
经济学家认为造成这一悖论的原因在于社会比较,在影响幸福感的收入维度上,重要的是相对收入而非绝对收入。当然,社会比较的范畴非常宽广,并不仅仅局限于收入,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社会比较是指个体把自己的处境和地位(包括能力、观点、身体健康状况、收入、社会地位等等)与他人进行比较的过程虽然社会比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在人类相互作用过程中不可避免,毫无疑问,它对个体主观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但由于社会比较等“相对性”问题的难以模型化,经济学家对社会比较的相关研究较少。直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心理学等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在主观幸福感度量问题上取得突破后,经济学对幸福感的相关研究日渐增多,社会比较才逐渐进入幸福研究者的视野。中国由于在幸福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有关社会比较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相对更少。本文就幸福、效用、主观幸福、生活满意度、主观福利等不作细致区分,主观福祉的这些不同概念的分析与测度在社会科学中已经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总体上而言,这些词语可以代表同一含义。Kahneman,Daniel(1999)“Objectivehappiness,”DanielKahneman,EdDiener,andNorbertSchwarz(eds.),Well-Being:HedonicPsychology,NewYork:RussellSageFoundation,3-25.既有研究中,社会比较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都是利用局部的社会经济指标、基于间接的比较方法得出,缺乏直接的经验分析。
另外,有些学者提出,由于社会比较机制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消极作用,政府应当采取某些措施迫使人们停止追求收入、地位的竞争。因此,基于中国最新的2007年幸福调查数据,本文尝试用一种新的、更直接和一般的方法对社会比较与主观幸福感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并阐释实证结果的政策含义。一、相关文献回顾1.社会比较与主观幸福感的经验研究经济学家对社会比较的兴趣始于伊斯特林幸福悖论,用来解释收入越过一定门槛后,收入的提高并不能带来幸福感的增加。伊斯特林用生命周期模型阐述了社会比较通过物质抱负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生命周期中,在未成年时期,社会比较在物质抱负形成中发挥着比个人背景或经验相对更大的作用,来自不同家庭的个体物质抱负十分相似;成年时期,尽管社会比较仍起作用,但囿于有限、相似的比较对象,个人过去的经验在形成物质抱负水平更为重要,物质抱负水平随收入的提高而提高。因此,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由于不同收入个体的物质偏好或抱负相当类似,那些较高收入的人将会有较大幸福。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物质抱负与收入同比例提高,侵蚀了收入增长对幸福的促进作用。斯塔泽用收入抱负的提高来解释幸福悖论的存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更高收入抱负会减少生活满意度。
社会比较是决定收入抱负的重要影响因素,那些居住在具有更高平均收入社区的个体,其收入抱负水平相应较高,对那些与社区其他成员有互动交往的人来说这种估计的效应将更大 。因此,社会比较决定了对个体幸福感而言重要的不是绝对收入,而是相对收入。 在控制收入等其他社会经济变量下,失业对个体的幸福感具有负面作用 。不过,当个体所处区域的总体失业率较高时,失业对个体幸福感带来的负面作用会变小 。这一结论表明社会比较机制对失业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也会产生影响。事实上,比较机制在社会经济生活 中普遍存在,它通过诸多渠道对主观幸福产生影响,甚至人际间的体重比较对主观幸福感也 有重要作用,有研究证明肥胖者比正常体重的同伴的幸福感要低 2.比较参照组:社会比较与主观幸福感研究中的关键社会比较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可以充分借鉴社会心理学在社会比较研究上的丰硕成果 Frank,R.H. (1999). Luxury fever: Money excess.Princeton (2006).Happiness publicpolicy: profession.Economic Journal, 116(510), C24-C33 Easterlin,Richard 2001.Income happiness:towards unifiedtheory,Economic Journal, 111:473, pp. 465-484. AloisStutzer,The Role IncomeAspirations IndividualHappiness,2002,Working Paper Clark,A.E., Oswald,A.J. (1994). Unhappiness unemployment.Economic Journal, 104, 648-659. Clark,A.E. (2003). Unemployment socialnorm: Psychological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Journal LabourEconomics, 21, 323-351. Blanchflower,D.G., Oswald, A.J., VanLandeghem, (2008).Imitative Obesity RelativeUtility. NBER Working Paper No.14377. 较。
平行比较的对象的都是相似的他人,其动机是个体为了获得关于自己能力、收入等方面准确的自我评价;上行比较的对象是比自己水平、等级高的他人,其动机是为了与他人寻找 差距,达到自我进步、自我完善的目的;下行比较的对象是比自己差的他人,其动机是为了 维持其自尊和主观幸福感,达到自我安慰、自我满足的目的。尽管短期来看,当个体遭遇不 利的生活事件时,下行比较能够有效地改善其主观幸福状况,但从长期来看却有损于个人发 展从而可能会给主观幸福感带来消极影响。上行比较在个体认为能够取得与比较对象同样的 成功时会带来较大的满足感。除了这三种实际的比较外,还存在一种建构性社会比较类型。 这并非是一种现实比较,个体可能仅仅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在头脑中主动建构他人可能是如 何想、如何做的,并与自己头脑中建构的信息进行比较。
发表评论